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407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横梁组件、第二横梁组件、第一纵梁组件和第二纵梁组件,所述第一横梁组件、所述第二横梁组件与后防撞梁总成沿车身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纵梁组件与所述第二纵梁组件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组件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组件的两端均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组件和所述第二纵梁组件上,所述第一纵梁组件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一端装配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组件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另一端装配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了横梁数量,有利于实现整车的轻量化,降低开发成本。降低开发成本。降低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的后地板框架结构是保障后排乘员安全的重要组成结构,在车辆受到来自车尾的碰撞时,碰撞力将通过后地板框架结构自车尾向车前的方向传递。因此,后地板框架结构对于保障后碰工况中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0003]目前,现有的后地板框架结构中,横梁交错整体框架加上后防撞梁,呈“目”字四条横向搭接,所需横梁数量较多,整体框架结构冗余,不利于实现整车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的后地板框架结构中横梁数量较多,结构冗余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横梁组件、第二横梁组件、第一纵梁组件和第二纵梁组件,所述第一横梁组件、所述第二横梁组件与后防撞梁总成沿车身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纵梁组件与所述第二纵梁组件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组件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组件的两端均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组件和所述第二纵梁组件上,所述第一纵梁组件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一端装配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组件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另一端装配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后排座椅上横梁与后排座椅下横梁,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与所述后排座椅下横梁连接形成闭合空腔。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后地板上横梁和后地板下横梁,所述后地板上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连接形成闭合空腔。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纵梁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左门槛内板和左后纵梁,所述左门槛内板、所述左后纵梁均与所述第一横梁组件连接,且所述左后纵梁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纵梁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右门槛内板和右后纵梁,所述右门槛内板、所述右后纵梁均与所述第一横梁组件连接,且所述右后纵梁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后地板框架结构还包括左后纵梁加强板和右后纵梁加强板,所述左后纵梁加强板嵌在所述左后纵梁中,且所述左后纵梁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组件与所述第二横梁组件之间;所述右后纵梁加强板嵌在所述右后纵梁中,且所述右后纵梁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组件与所述第二横梁组件之间。
[0012]优选地,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内均设置有U形槽,所述左后纵梁加强板和
所述右后纵梁加强板的截面均呈U形,所述左后纵梁加强板和所述右后纵梁加强板分别嵌在所述U形槽中。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组件与所述第一纵梁组件、所述第二纵梁组件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扭力梁弹簧座板处。
[001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地板框架结构。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地板框架结构,由两个横梁组件与两个纵梁组件构成,且两个横梁组件、两个纵梁组件与后防撞梁总成形成“日”字形框架,提高了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并减少了横梁数量,有利于实现整车的轻量化,降低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后地板框架结构的示意图一;
[0018]图2是图1的A-A视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后地板框架结构的示意图二;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后地板框架结构的示意图三;
[0021]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中,1、第一横梁组件;11、后排座椅上横梁;12、后排座椅下横梁;2、第二横梁组件;21、后地板上横梁;22、后地板下横梁;3、第一纵梁组件;31、左门槛内板;32、左后纵梁;321、左后纵梁加强板;4、第二纵梁组件;41、右门槛内板;42、右后纵梁;421、右后纵梁加强板;5、后防撞梁总成;6、前地板侧梁延伸板;7、中央通道加强板侧梁延伸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4]如图1-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横梁组件1、第二横梁组件2、第一纵梁组件3和第二纵梁组件4,所述第一横梁组件1、所述第二横梁组件2与后防撞梁总成5沿车身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三根横梁使用;所述第一纵梁组件3与所述第二纵梁组件4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作为两根纵梁使用;三根横梁与两根纵梁构成日字形框架,具体地,所述第一横梁组件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组件3和所述第二纵梁组件4上,所述第二横梁组件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纵梁组件3和第二纵梁组件4上,以第一纵梁组件3为例,第一横梁组件1连接在靠近第一纵梁组件3的端部的位置,第二横梁组件2连接在第一纵梁组件3的中部;所述第一纵梁组件3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5的一端装配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组件4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5的另一端装配连接。
[0025]本专利技术后地板框架结构,由两个横梁组件和两个纵梁组件与后防撞梁总成5形成“日”字形框架,提高了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并减少了横梁数量、焊点数量,有利于实现整车的轻量化,降低开发成本,有利于成本管控。
[0026]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横梁组件1包括上下设置的后排座椅上横梁11与后排座椅下横梁12,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11与所述后排座椅下横梁12扣合连接形成闭合空腔,增强了
第一横梁组件1的结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横向抗扭性能,且减少了焊点数量。
[0027]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横梁组件2包括上下设置的后地板上横梁21和后地板下横梁22,所述后地板上横梁21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22扣合连接形成闭合空腔,增强了第二横梁组件2的结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横向抗扭性能,且减少了焊点数量。
[0028]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组件2与所述第一纵梁组件3、所述第二纵梁组件4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扭力梁弹簧座板处,使得弹簧结构布置在第二横梁组件2与第一纵梁组件3、第二纵梁组件4的交叉处,有利于传递底盘受力,提升车身的弯扭刚度及耐久寿命。
[0029]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纵梁组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左门槛内板31和左后纵梁32,所述左门槛内板31、所述左后纵梁32均与所述第一横梁组件1连接,例如焊接固定,且所述左后纵梁32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5连接。具体地,左门槛内板31焊接在第一横梁组件1的端部,左后纵梁32焊接在第一横梁组件1的侧面,且左后纵梁32与左门槛内板31焊接固定。
[0030]所述第二纵梁组件4包括相互连接的右门槛内板41和右后纵梁42,所述右门槛内板41、所述右后纵梁42均与所述第一横梁组件1连接,且所述右后纵梁42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组件、第二横梁组件、第一纵梁组件和第二纵梁组件,所述第一横梁组件、所述第二横梁组件与后防撞梁总成沿车身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纵梁组件与所述第二纵梁组件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组件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组件的两端均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组件和所述第二纵梁组件上,所述第一纵梁组件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一端装配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组件远离车头的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另一端装配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后排座椅上横梁与后排座椅下横梁,所述后排座椅上横梁与所述后排座椅下横梁连接形成闭合空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地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后地板上横梁和后地板下横梁,所述后地板上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连接形成闭合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左门槛内板和左后纵梁,所述左门槛内板、所述左后纵梁均与所述第一横梁组件连接,且所述左后纵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清郭海洋罗培锋杨万庆刘明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