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侧窗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098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侧窗及汽车,所述汽车侧窗安装于侧门上,所述侧门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包边成型,所述汽车侧窗包括第一平贴玻璃、第二平贴玻璃、升降机构及升降玻璃,所述侧门上开设升降槽,所述升降槽贯穿所述内板及所述外板,所述外板上设置所述第一平贴玻璃及所述第二平贴玻璃,所述第一平贴玻璃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位于所述升降槽相对的两侧,所述升降槽内滑动连接所述升降玻璃,所述内板内设置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升降玻璃沿轴向移动。通过在所述车门的内板上设置所述升降机构,通过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升降玻璃沿所述升降槽滑动下移,可打开通风通道,使车内乘客实现通风交互,提升乘坐体感。乘坐体感。乘坐体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侧窗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侧窗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生活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及运输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需求。
[0003]车窗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到为车内空间遮风挡雨、减少行驶助力及形成逃生通道等重要作用。
[0004]但针对一些特殊工种类车辆,其侧窗一般为一整块固定玻璃,或小开度的推拉窗玻璃,此种设计使得车辆后排乘客的通风交互效果较差,影响乘客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侧窗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部分车辆的侧窗为一体式固定玻璃或小开度推拉玻璃,导致车内乘客通风交互效果差、体验感低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侧窗,安装于侧门上,所述侧门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包边成型,所述汽车侧窗包括第一平贴玻璃、第二平贴玻璃、升降机构及升降玻璃,所述侧门上开设升降槽,所述升降槽贯穿所述内板及所述外板,所述外板上设置所述第一平贴玻璃及所述第二平贴玻璃,所述第一平贴玻璃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位于所述升降槽相对的两侧,所述升降槽内滑动连接所述升降玻璃,所述内板内设置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升降玻璃沿轴向移动。
[0007]通过在所述车门的内板上设置所述升降机构,通过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升降玻璃沿所述升降槽滑动下移,可打开通风通道,使车内乘客实现通风交互,提升乘坐体感。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平贴玻璃、所述第二平贴玻璃及所述升降玻璃的三段式架构,可替代传统的高要求的钣金外观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外观的观赏性。
[0008]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槽的内侧壁焊接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位于所述升降槽相对的侧壁,且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平贴玻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升降玻璃。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轨内设置降噪机构,所述降噪机构用于夹持所述升降玻璃。
[0010]进一步地,所述降噪机构为呢槽,所述第一导轨内卡接所述呢槽,所述呢槽包括抵接部、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导轨的底部,所述抵接部相对的两端凸起并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面凸起形成第一夹持爪、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面凸起形成第二夹持爪,当所述升降玻璃置于所述呢槽内时,所述第一夹持爪及所述第二夹持爪抵接所述升降玻璃相对的两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呢槽由柔性弹力材料制成。
[0012]进一步地,所述呢槽还包括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抵接部的一端沿背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弯曲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一嵌合部,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第一嵌合槽,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抵接部的一端沿背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弯曲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第二嵌合槽,所述第一嵌合槽与所述第二嵌合槽用于嵌合所述第一导轨相对的侧壁。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贴玻璃及所述第二平贴玻璃通过玻璃胶粘接于所述外板。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嵌合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平贴玻璃。
[0015]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固定于所述内板内,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电机、托架及升降导轨,所述升降玻璃固定于所述托架上,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托架,以使所述托架沿所述升降导轨往复运动。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含包汽车侧窗,所述汽车侧窗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侧窗。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汽车侧窗安装于侧门上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汽车侧窗安装于侧门上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的部分剖视结构图;
[0020]图4为呢槽与第一导轨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2]侧门10外板110内板120升降槽130第一导轨140第二导轨150第一平贴玻璃20第二平贴玻璃30升降玻璃40升降机构50电机510托架520升降导轨530呢槽60抵接部610第一夹持部620第一夹持爪621第二夹持部630第二夹持爪631第一嵌合部640第一嵌合槽641第二嵌合部650第二嵌合槽651玻璃胶70
[002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请参阅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侧窗,安装于侧门10上,所述车门包括内板120和外板110,所述内板120和所述外板110包边成型,可以理解地,所述外板110与所述内板120于水平方向层叠设置,其整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侧门10上开设升降槽130,所述升降槽130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内板120及所述外板110,形成通风通道。
[0028]所述汽车侧窗包括第一平贴玻璃20、第二平贴玻璃30、升降玻璃40及升降机构50,所述外板110上设置所述第一平贴玻璃20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30,且所述第一平贴玻璃20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30位于所述升降槽130相对的两侧,优选地,所述所述第一平贴玻璃20及所述第二平贴玻璃30通过玻璃胶70粘接于所述外板110,通过所述第一平贴玻璃20、所述第二平贴玻璃30及所述升降玻璃40的三段式架构,可替代传统的高要求的钣金外观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外观的观赏性。进一步地,所述外板110背向所述内板120的一面内凹形成玻璃槽,所述第一平贴玻璃20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30置于所述玻璃槽内,以使所述侧门10整体呈现一体式的结构,避免所述第一平贴玻璃20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30凸出于所述外板110外,在影响整体美观的同时,增加其碰撞碎裂的风险。...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侧窗,安装于侧门上,所述侧门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包边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侧窗包括第一平贴玻璃、第二平贴玻璃、升降机构及升降玻璃,所述侧门上开设升降槽,所述升降槽贯穿所述内板及所述外板,所述外板上设置所述第一平贴玻璃及所述第二平贴玻璃,所述第一平贴玻璃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位于所述升降槽相对的两侧,所述升降槽内滑动连接所述升降玻璃,所述内板内设置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升降玻璃沿轴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槽的内侧壁焊接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位于所述升降槽相对的侧壁,且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平贴玻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二平贴玻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升降玻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内设置降噪机构,所述降噪机构用于夹持所述升降玻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机构为呢槽,所述第一导轨内卡接所述呢槽,所述呢槽包括抵接部、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导轨的底部,所述抵接部相对的两端凸起并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面凸起形成第一夹持爪、所述第二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禹攸闵伍保童磊邓小勇郑振炼王君武敬刘战威齐文龙王威张群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