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042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包括位于车辆前端的前悬置总成和位于车辆驾驶室后端的后悬置总成,所述前悬置总成包括前悬稳定杆,所述前悬稳定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前悬减振机构,所述前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前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后悬置总成包括后悬横梁,所述后悬横梁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后悬减振机构,所述后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增强驾驶室的稳定性和抗侧倾能力。的稳定性和抗侧倾能力。的稳定性和抗侧倾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悬置
,具体地指一种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的结构和布置,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和驾乘员的舒适性。现有中型商用车特别是工程用车受整车制造成本、安装空间的限制,驾驶室悬置多为半浮式悬置结构,其驾驶室前悬置采用橡胶隔振垫结构与车架固定连接,其驾驶室整体的隔震效果差,降低了驾驶室及其悬置的使用寿命。
[0003]现有带浮动梁的后悬置结构的驾驶室悬置,其结构和重量较大,在整车上占用安装空间较大;不带横梁的后悬置结构的驾驶室悬置,其支撑驾驶室的稳定性和抗侧倾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中型商用车动力系统提升和整车轻量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增强驾驶室的稳定性和抗侧倾能力。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包括位于车辆前端的前悬置总成和位于车辆驾驶室后端的后悬置总成,所述前悬置总成包括前悬稳定杆,所述前悬稳定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前悬减振机构,所述前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前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后悬置总成包括后悬横梁,所述后悬横梁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后悬减振机构,所述后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前悬减振机构包括旋转臂,所述旋转臂的纵向一侧下端固定连接有前悬减振器,所述前悬减振器的下端通过减振器下支架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臂的纵向一侧上端通过旋转衬套铰接有前悬上支架,所述前悬上支架上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臂的纵向另一侧通过旋转衬套铰接有前悬下支架,所述前悬下支架的下端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悬减振机构还包括前悬高度阀,所述前悬高度阀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翻转臂铰接,所述前悬下支架上端设有与前悬高度阀另一端固定连接的高度阀支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后悬减振机构包括与后悬横梁两端固定连接的后悬上支架,所述后悬上支架为L型,后悬横梁与后悬上支架形成门字型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后悬上支架的上端铰接有液压锁,所述后悬上支架的下端铰接有后悬减振器,所述后悬减振器的上端与液压锁的下端铰接,所述后悬上支架、所述液压锁、所述后悬减振器形成两端依次连接的三角形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后悬减振机构还包括后悬上支架,所述后悬上支架上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悬上支架下端设有后悬上支架销轴,所述液压锁包括液压锁扣,所述后悬上支架销轴与液压锁扣锁止配合。
[0013]进一步地,所述后悬减振机构还包括后悬高度阀,所述后悬高度阀一端与后悬下支架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有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与液压锁铰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增强驾驶室的稳定性和抗侧倾能力。驾驶室前端两侧通过前悬稳定杆连接两个前悬减振机构,驾驶室后端两侧通过后端横梁连接两个后悬减振机构,这样整个驾驶室四个角均通过减振器机构进行减振,且减振机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身纵梁和车架连接,增强驾驶室整体稳定性;当驾驶室受到侧向冲击时,可以通过前悬稳定杆和后端横梁保持驾驶室左右两侧的整体抗侧倾能力。
[0016]2、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前悬减振机构和后悬减振机构的结构布置形式均为三点式支撑,驾驶室在受到竖直方向冲击时,其前端通过翻转臂的摆动将冲击力传导至下端的前悬减振器,其后端通过液压锁14的摆动将冲击力传导至下端的后悬减振器,这样可以减小整个结构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悬置结构立体图。
[0018]图2为前悬置总成侧视图。
[0019]图3为后悬置总成主视图。
[0020]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1

车身纵梁、2

纵向车架、3

后悬上支架、 4

后悬上支架销轴、5

前悬上支架、6

限位块、7

旋转臂、8

前悬稳定杆、9

前悬减振器、10

减振器下支架、11

旋转衬套、12

前悬下支架、13

液压锁扣、14

液压锁、15

后悬减振器、16

后悬上支架、17
‑ꢀ
后悬横梁、18

前悬高度阀、19

第一连杆、20

第二连杆、21

高度阀支架、22

后悬高度阀、23

第三连杆、24

第四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具体实施方式用于对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本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面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包含有本技术权利要求书技术方案而不同于下列具体实施方式的也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如图1~3所示,一种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包括位于车辆前端的前悬置总成和位于车辆驾驶室后端的后悬置总成,前悬置总成包括前悬稳定杆8,前悬稳定杆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前悬减振机构,前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1固定连接,前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后悬置总成包括后悬横梁17,后悬横梁1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后悬减振机构,后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1固定连接,后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2固定连接。这样整个驾驶室四个角均通过减振器机构进行减振,且减振机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身纵梁和车架连接,增强驾驶室整体稳定性;当驾驶室受到侧向冲击时,可以通
过前悬稳定杆和后端横梁保持驾驶室左右两侧的整体抗侧倾能力
[0023]本实施例中,前悬减振机构包括旋转臂7,旋转臂7的纵向一侧下端固定连接有前悬减振器9,前悬减振器9的下端通过减振器下支架10与纵向车架2固定连接,旋转臂7的纵向一侧上端通过旋转衬套11铰接有前悬上支架5,前悬上支架5上端与车身纵梁1固定连接。旋转臂7的纵向另一侧通过旋转衬套11铰接有前悬下支架12,前悬下支架12的下端与纵向车架2固定连接。这样,前悬置机构以旋转臂为中心,分别向三个不同方向延伸并最终与车身纵梁和纵向车架固定连接,形成三点式支撑结构,结构布置形式比较节省空间且牢靠,驾驶室前端通过翻转臂的摆动将冲击力传导至下端的前悬减振器。
[0024]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车辆前端的前悬置总成和位于车辆驾驶室后端的后悬置总成,所述前悬置总成包括前悬稳定杆(8),所述前悬稳定杆(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前悬减振机构,所述前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前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后悬置总成包括后悬横梁(17),所述后悬横梁(1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后悬减振机构,所述后悬减振机构的上端与车身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后悬减振机构的下端与纵向车架(2)固定连接;所述前悬减振机构包括旋转臂(7),所述旋转臂(7)的纵向一侧下端固定连接有前悬减振器(9),所述前悬减振器(9)的下端通过减振器下支架(10)与纵向车架(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臂(7)的纵向一侧上端通过旋转衬套(11)铰接有前悬上支架(5),所述前悬上支架(5)上端与车身纵梁(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臂(7)的纵向另一侧通过旋转衬套(11)铰接有前悬下支架(12),所述前悬下支架(12)的下端与纵向车架(2)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减振机构还包括前悬高度阀(18),所述前悬高度阀(18)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19),所述第一连杆(19)铰接有第二连杆(20),所述第二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衍陈振文世红付鑫陈明梅浩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专用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