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4127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3:32
为了解决驾驶室后悬减震效果差、影响整车布置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包括驾驶室本体、后悬上支架、后悬下支架、气囊减震器总成、横拉杆总成、高度阀总成、横向减震器总成以及液压锁,驾驶室本体后围下部两侧设置有本体凹槽,后悬上支架上部固定连接于本体凹槽中,气囊减震器总成设置于后悬上支架前侧,上部与后悬上支架固定连接,横拉杆总成内侧端与后悬上支架下端相连,外侧端与气囊减震器总成下端相连,高度阀总成连接于后悬上支架和横拉杆总成外侧端之间,后悬下支架下部与车架固定,上部与液压锁固定连接用于锁止气囊减振器总成,横向减震器总成一端与驾驶室本体外侧固定,另一端与横拉杆总成外侧端固定相连。固定相连。固定相连。

An air spring damping device for cab rear suspe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商用车是我国运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商用车驾乘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在驾驶室和车架之间设置驾驶室后悬装置,用来对驾驶室进行缓冲减振,但仍存在以下缺陷:1、集成化程度不高、装配效率较低,产品成本高占用空间大,对发动机及附件、驾驶室空间进行压缩,影响了整车布置;2、对驾驶室的左右摆动控制效果较差,结构冗余复杂,影响行驶平稳性;3、减振器安装在车架上,液压锁布置在减振器上方,行车过程中驾驶室的上下跳动和左右摆动作用使两者不断挤压和转动磨损,造成支架断裂、噪音增加、液压锁可靠性变差,减振效果较差;4、气囊减振器布置在车架上,与发动机排气系统距离较近,行车中排气管等装置温度高,影响气囊使用可靠性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室本体、后悬上支架、后悬下支架、气囊减震器总成、横拉杆总成、高度阀总成、横向减震器总成以及液压锁,所述驾驶室本体后围下部两侧设置有本体凹槽,所述后悬上支架上部固定连接于本体凹槽中,所述气囊减震器总成设置于后悬上支架前侧,上部与后悬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横拉杆总成内侧端与后悬上支架下端相连,外侧端与气囊减震器总成下端相连,所述高度阀总成连接于后悬上支架和横拉杆总成外侧端之间,所述后悬下支架下部与车架固定相连,上部与液压锁固定连接用于锁止气囊减振器总成,所述横向减震器总成一端与驾驶室本体外侧固定,另一端与横拉杆总成外侧端固定相连。
[0004]优选的,所述后悬上支架由内侧支架、顶部支架、外侧支架组成,所述内侧支架通过螺栓与本体凹槽固定连接,所述顶部支架固定连接于内侧支架上方,所述外侧支架固定连接于内侧支架后侧,并且外侧支架与驾驶室本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0005]优选的,所述外侧支架与内侧支架之间、内侧支架与顶部支架之间均焊接相连,所述外侧支架整体呈月牙形结构,外侧支架外围设置有向后翻转的外侧翻边,中部设置有加强筋,且外侧支架前侧面中部下方设置有后侧凹槽。
[0006]优选的,所述气囊减振器总成包括气囊减振器、U型支架以及减噪销轴,所述气囊减振器上端与顶部支架固定连接,下端与U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U型支架两侧面内部设置有内侧凸台,减噪销轴固定连接于两内侧凸台之间,并且所述U型支架两侧面上设置有扎带
孔。
[0007]优选的,所述减噪销轴由内侧钢管、外侧钢管组成,所述内侧钢管两端与两内侧凸台固定连接,所述外侧钢管同轴设置于内侧钢管外侧,内侧钢管与外侧钢管之间设置有NR/SBR混合物。
[0008]优选的,所述横拉杆总成包括横拉杆、固定连接于横拉杆两端的聚氨酯块,所述横拉杆两端设置有通孔,聚氨酯块过盈配合设置于通孔内,聚氨酯块内部中空且同轴设置有套筒。
[0009]优选的,所述高度阀总成包括高度阀支架、高度控制阀、调整推杆,所述高度阀支架上端与后悬上支架固定连接,下端与高度控制阀固定相连,所述调整推杆上端与高度控制阀遥杆铰接相连,下端固定在横拉杆总成靠近外侧一端。
[0010]优选的,所述横向减振器总成包括上支架、横向减振器、防尘罩、前支架以及后支架,所述上支架与驾驶室本体底部固定相连,所述横向减振器活塞杆一端与上支架下端固定相连,所述防护罩设置于横向减振器活塞杆和活塞缸连接处,所述前支架固定连接于横向减振器活塞缸前侧,前支架与气囊减振器总成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后支架固定连接于横向减振器活塞缸后侧,并且后支架与横拉杆总成外侧一端固定相连。
[0011]优选的,所述后悬下支架内侧上部设置有下支架加强筋,外侧设置有下支架翻边,后悬下支架表面设置有减重孔,此外,后悬下支架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和车架固定连接的单排孔,后悬下支架上部设有加强管,所述加强管设置有三组,呈三角形分布在后悬下支架内部。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后悬减振器采用高位布置,即安装点在驾驶室纵梁上侧,内嵌入驾驶室本体后围中,而非市场上常见形式布置在驾驶室下方、安装在车架上,两者对比,在相同的俯仰角度下,本专利技术中驾驶室前后运动位移量小,使乘员舒适性提高,且减振器能够做到垂直布置,对行车过程中的振动反应灵敏度提高;2、气囊减振器总成固定在驾驶室本体上,下方布置液压锁,能够先减缓部分振动再传递至液压锁,而非市场上常见布置形式中驾驶室刚性连接液压锁,从而避免了液压锁的摆动,降低液压锁连接处的挤压、转动磨损和噪音,提高液压锁的可靠性;3、通过后悬上支架的拼焊布置和将外侧支架设计呈近似三角形结构,一方面便于加工和装配,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与驾驶室本体的连接强度,在行车过程中保证驾驶室本体不会因为振动产生局部扭曲、脱焊或撕裂,提升后悬装置的可靠性;4、集成化程度高,占用空间小,对发动机及附件安装空间影响小,嵌入式安装结构有效隔绝了发动机排气管的热影响路径,防止气囊减振器的热失效,提高使用可靠性和寿命;5、后悬上支架和气囊减振器总成之间设置横拉杆总成,利用其发泡减振配合减振器的阻尼减振构成双驱减振系统,装置更加集成化,降本增效,明显提升行车稳定性和舒适性;6、在驾驶室本体右侧后悬处设置横向减振器总成,连接驾驶室本体和气囊减振器总成,集成化程度高,减少空间占用,保证了横向减振器对振动反应的灵敏度,对驾驶室摇摆振动得到有效的抑制。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驾驶室本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位于驾驶室本体左侧的后悬结构示意图图4为后悬上支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气囊减振器总成结构示意图图6为气囊减振器总成后视图图7为减噪销轴与液压锁配合结构剖视图图8为横拉杆总成局部结构剖视图图9为位于驾驶室本体右侧的后悬结构示意图图10为液压锁结构示意图图11为后悬下支架结构示意图其中,1、后悬上支架,101、内侧支架,1011、塞焊孔,102、顶部支架,103、外侧支架,1031、加强筋,1032、外侧翻边,1033、后侧凹槽,2、气囊减振器总成,201、气囊减振器,2011、螺柱,202、U形支架,2021、底部翻边,2022、内侧凸台,2023、扎带孔,203、减噪销轴,2031、外侧钢管,2032、钢管翘边,2033、NR/SBR混合物,2034、内侧钢管,3、横拉杆总成,301、横拉杆,302、聚氨酯块,303、内部空隙,304、套筒,305、垫圈,4、高度阀总成,401、高度阀支架,4011、双排孔,402、高度控制阀,403、调整推杆,5、横向减振器总成,501、上支架,502、横向减振器,503、防尘罩,504、前支架,505、后支架,6、液压锁,601、钣金护壳,602、铆接点,603、安装孔,604、锁舌,605、油缸口,606、传感器插接口,7、后悬下支架,701、下支架加强筋,702、减重孔,703、加强管,704、下支架翻边,705、单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室本体、后悬上支架、后悬下支架、气囊减震器总成、横拉杆总成、高度阀总成、横向减震器总成以及液压锁,所述驾驶室本体后围下部两侧设置有本体凹槽,所述后悬上支架上部固定连接于本体凹槽中,所述气囊减震器总成设置于后悬上支架前侧,上部与后悬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横拉杆总成内侧端与后悬上支架下端相连,外侧端与气囊减震器总成下端相连,所述高度阀总成连接于后悬上支架和横拉杆总成外侧端之间,所述后悬下支架下部与车架固定相连,上部与液压锁固定连接用于锁止气囊减振器总成,所述横向减震器总成一端与驾驶室本体外侧固定,另一端与横拉杆总成外侧端固定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上支架由内侧支架、顶部支架、外侧支架组成,所述内侧支架通过螺栓与本体凹槽固定连接,所述顶部支架固定连接于内侧支架上方,所述外侧支架固定连接于内侧支架后侧,并且外侧支架与驾驶室本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支架与内侧支架之间、内侧支架与顶部支架之间均焊接相连,所述外侧支架整体呈月牙形结构,外侧支架外围设置有向后翻转的外侧翻边,中部设置有加强筋,且外侧支架前侧面中部下方设置有后侧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后悬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减振器总成包括气囊减振器、U型支架以及减噪销轴,所述气囊减振器上端与顶部支架固定连接,下端与U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U型支架两侧面内部设置有内侧凸台,减噪销轴固定连接于两内侧凸台之间,并且所述U型支架两侧面上设置有扎带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东李正文曹东海李正鲁李鑫李庆榜刘德岁马新坡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