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5204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包括右从动齿轮、中间轴、第一滚针轴承以及轴承套筒,所述轴承套筒以固定连接的方式套设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右从动齿轮和轴承套筒之间通过第一滚针轴承支撑,所述轴承套筒上设置有凸台,所述中间轴的中部设置有轴向油道孔,所述中间轴上设置有第一径向油道孔,所述轴承套筒上设置有第二径向油道孔,所述第一径向油道孔的首端与所述轴向油道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径向油道孔的尾端与所述第二径向油道孔的首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径向油道孔的尾端通向所述第一滚针轴承。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右从动齿轮与凸台之间的摩擦面进行润滑和冷却,从而能够降低磨损、烧蚀和发蓝等风险。等风险。等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具体涉及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所示,目前的双离合变速器,左主动齿轮1'、右主动齿轮2'均与输入轴3'采用过盈装配,形成一体,且左从动齿轮4'、右从动齿轮5'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套设在中间轴6'上,右从动齿轮5'和中间轴6'之间通过第一滚针轴承7'支撑,左从动齿轮1'和中间轴6'之间通过第二滚针轴承8'支撑。当同步齿套9'与左从动齿轮4'结合时,左从动齿轮4'和中间轴6'结合在一起,左从动齿轮4'便和中间轴6'同速,但此时因变速器档位传动比设置的不同,右从动齿轮5'和中间轴6'存在不同速的相对运动。同时由于右主动齿轮2'和右从动齿轮5'均为斜齿轮,因此右从动齿轮5'在啮合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向右的轴向力,一般通过在中间轴6'上过盈装配轴承套筒10',并在轴承套筒10'的右端设置凸台11'以限制右从动齿轮5'的向右轴向运动。因轴承套筒10'和中间轴6'采用过盈装配而产生同速转动,又由于右从动齿轮5'和中间轴6'存在不同速的相对运动,因此右从动齿轮5'和轴承套筒10'的转速不同,会产生旋转的摩擦力,在无润滑油通过的情况下,易造成右从动齿轮5'与轴承套筒10'的接触面磨损、烧蚀以及发蓝问题发生,影响变速器的可靠性。
[0003]CN101907163A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档位齿轮润滑装置,包括连通于变速器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的导油轨,所述导油轨通过阀体与壳体内的油泵相连通,在所述导油轨上设有与各档位齿轮相对应的喷油嘴,在所述喷油嘴与导油轨之间设有调控喷油嘴导通的泄油阀。通过在变速器前后壳体内设置连通于油泵的导油轨,即可通过油泵向导油轨内供油,并通过导油轨上与各档位齿轮相对应的喷油嘴排出润滑油,从而实现对应的各档位齿轮的润滑和冷却,结构简单,定位润滑及冷却,齿轮局部润滑充分,润滑效果好,又通过在喷油嘴与导油轨之间设置可调控喷油嘴导通的泄油阀,即可根据润滑需要通过阀体增加油压,泄油阀动作使喷油嘴导通工作,由此无需为确保润滑而增加壳体内的油量,搅油功率损失小,延长了齿轮的寿命及提高了传动质量和变速器的工作性能。毋庸置疑,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能够对右从动齿轮与凸台之间的摩擦面进行润滑和冷却,从而能够降低磨损、烧蚀和发蓝等风险,并且结构简单,润滑效果好,润滑油流动顺畅。
[0005]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包括右从动齿轮、中间轴、第一滚针轴承以及轴承套筒,所述轴承套筒以固定连接的方式套设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右从动齿轮和轴承套筒之间通过第一滚针轴承支撑,所述轴承套筒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能够限制所述右从动齿轮向右移动,所述中间轴的中部设置有轴向油道
孔,所述中间轴上设置有第一径向油道孔,所述轴承套筒上设置有第二径向油道孔,所述第一径向油道孔的首端与所述轴向油道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径向油道孔的尾端与所述第二径向油道孔的首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径向油道孔的尾端通向所述第一滚针轴承;润滑油能够依次经过所述轴向油道孔、第一径向油道孔、第二径向油道孔以及第一滚针轴承流向所述右从动齿轮与凸台之间。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滚针轴承包括保持架和多个滚针,多个所述滚针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保持架上,所述右从动齿轮和轴承套筒分别与所述滚针相抵靠。
[0007]进一步,所述右从动齿轮包括沿径向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轮毂、轮辐和轮缘,所述轮毂外套在所述第一滚针轴承上,所述轮毂的右端面与所述凸台的左端面相抵靠,所述轮毂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油槽,多个所述出油槽均向右凹陷于所述轮毂的右端面。
[0008]进一步,多个所述出油槽均包括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从左至右向逐渐远离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周向上的间距沿径向增加。
[0009]进一步,所述轮毂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的交线为a,所述轮毂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交线为b,a与b的夹角α为45
°‑
75
°

[0010]进一步,还包括堵头和锁紧螺栓,所述轴向油道孔沿左右方向贯通,所述堵头设置在所述轴向油道孔的右端,所述锁紧螺栓设置在所述轴向油道孔的左端,所述锁紧螺栓的中部设置有螺栓油道孔,所述螺栓油道孔的左端与外部相连通,所述螺栓油道孔的右端与所述轴向油道孔相连通。
[0011]进一步,还包括变速箱箱体,所述变速箱箱体上设置有箱体油槽,所述箱体油槽的首端与润滑油油泵出油口相连通,所述箱体油槽的尾端与所述螺栓油道孔的位置相对应。
[0012]进一步,所述锁紧螺栓的螺纹公称直径为所述螺栓油道孔的内径的1.5

2倍,所述中间轴的最小外径为所述轴向油道孔的内径的1.5

2倍。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能够对右从动齿轮与凸台之间的摩擦面进行润滑,并且润滑油还会继续流动至变速箱箱体的箱底,流动过程中会带动热量,能够对右从动齿轮与凸台之间的摩擦面进行冷却,从而能够降低磨损、烧蚀和发蓝等风险;(2)本专利技术还能够对第一滚针轴承进行润滑和冷却,延长第一滚针轴承的使用寿命;(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轴向油道孔的右端设置堵头,防止润滑油泄露,保证润滑油沿指定路径流动;(4)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润滑效果好,润滑油流动顺畅,不易淤积。
附图说明
[001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现有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油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右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标记如下:左主动齿轮

1';右主动齿轮

2';输入轴

3';左从动齿轮

4、4';右从动齿轮

5、5';中间轴

6、6';第一滚针轴承

7、7';第二滚针轴承

8、8';同步齿套

9、9';轴承套筒

10、10';凸台

11、11';轴向油道孔

12;第一径向油道孔

13;第二径向油道孔

14;轮毂

15;轮辐

16;轮缘

17;出油槽

18;底壁

19;第一侧壁

20;第二侧壁

21;堵头

22;锁紧螺栓

23;螺栓油道孔

24;变速箱箱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包括右从动齿轮(5)、中间轴(6)、第一滚针轴承(7)以及轴承套筒(10),所述轴承套筒(10)以固定连接的方式套设在所述中间轴(6)上,所述右从动齿轮(5)和轴承套筒(10)之间通过第一滚针轴承(7)支撑,所述轴承套筒(10)上设置有凸台(11),所述凸台(11)能够限制所述右从动齿轮(5)向右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6)的中部设置有轴向油道孔(12),所述中间轴(6)上设置有第一径向油道孔(13),所述轴承套筒(10)上设置有第二径向油道孔(14),所述第一径向油道孔(13)的首端与所述轴向油道孔(12)相连通,所述第一径向油道孔(13)的尾端与所述第二径向油道孔(14)的首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径向油道孔(14)的尾端通向所述第一滚针轴承(7);润滑油能够依次经过所述轴向油道孔(12)、第一径向油道孔(13)、第二径向油道孔(14)以及第一滚针轴承(7)流向所述右从动齿轮(5)与凸台(1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针轴承(7)包括保持架和多个滚针,多个所述滚针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保持架上,所述右从动齿轮(5)和轴承套筒(10)分别与所述滚针相抵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从动齿轮与轴承套筒摩擦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从动齿轮(5)包括沿径向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轮毂(15)、轮辐(16)和轮缘(17),所述轮毂(15)外套在所述第一滚针轴承(7)上,所述轮毂(15)的右端面与所述凸台(11)的左端面相抵靠,所述轮毂(15)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油槽(18),多个所述出油槽(18)均向右凹陷于所述轮毂(15)的右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从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涛杨金才池禹成陈小东吴丽芬欧宗味张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