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压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55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超高压电容器,其包括电容芯子,所述电容芯子至少由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叠合后卷绕而成,其两端设有喷金电极,喷金电极中心连接有引出端子;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包括绝缘薄膜和金属镀层,绝缘薄膜一表面上设有多段相互隔开的金属镀层,金属镀层上设有加厚区和非加厚区,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的非加厚区之间形成电容,加厚区形成相应电容的电极;加厚区方阻为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压电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器芯子,特别是一种超高压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医用冲击波设备/微能量医疗保健设备用薄膜脉冲电容器主要是采用圆柱形包胶纸的薄膜结构,主要结构是电容器芯子+引出电极( 螺母/螺栓/软线)两端引出,主要是微能量医疗保健设备电容50

150uF,电压1kV.DC

4KV.DC, 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用电容0.1

4uF, 电压8kV.DC
‑ꢀ
40KV.DC。
[0003]传统此款脉冲电容器产品瞬间脉冲电流大,寄生电阻大,内感ESL大,体积大,寿命短损坏后,因包胶纸电容器在长期脉冲放电的情况下,有较大功率的能量释放,较大的脉冲电流流出,使电容器在放电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变化的安培力(电磁应力)作用,从而造成电容器轻微震动,同时在电容器内部产生交变应变,长期的交变应变可能导致环氧开裂、膜层松动等问题,致使空气通过胶纸空隙进入产品内部,导致产品受潮损坏,且产品受潮氧化后,产品极容易导致发热击穿引起产品燃烧,从而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降低了产品内阻和内感的超高压电容器。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超高压电容器,包括电容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芯子至少由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叠合后卷绕而成,其两端设有喷金电极,喷金电极中心连接有引出端子;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包括绝缘薄膜和金属镀层,绝缘薄膜一表面上设有多段相互隔开的金属镀层,金属镀层上设有加厚区和非加厚区,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的非加厚区之间形成电容,加厚区形成相应电容的电极;加厚区方阻为1

4欧姆,非加厚区的方阻为3

7欧姆。
[0007]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0008]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电容芯子为单数内串结构,所述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设有两块,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均为第一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所述金属镀层从所述绝缘薄膜的一侧边缘向另一边缘方向排布,绝缘薄膜的一侧边缘与金属镀层贴近,绝缘薄膜的另一侧边缘与金属镀层之间留有白边,两块第一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颠倒叠合后卷绕。
[0009]作为进一步的方案,贴近所述绝缘薄膜边缘的金属镀层的加厚区贴近边缘,其它金属镀层的加厚区位于其中间。
[0010]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容芯子为双数内串结构,所述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设有两块,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分别为第二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和第三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第二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的绝缘薄膜两侧边缘均分别与金属镀层贴近,第三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的绝缘薄膜两侧边缘均分别与留有白边。
[0011]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中两侧边缘上的金属镀层的加
厚区贴近其边缘,第二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的其它金属镀层和所述第三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的加厚区位于其中间,第二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和第三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叠合时边缘上加厚区与白边相对,其它加厚区与金属镀层的隔开区相对。
[0012]作为进一步的方案,贴近绝缘薄膜边缘的加厚区宽度为2

4mm,其它加厚区的宽度为3

5mm。
[0013]作为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绝缘圆筒外壳和设置在绝缘圆筒外壳两端的绝缘端盖,所述电容芯子呈圆柱形、并同轴设置在绝缘圆筒外壳内,电容芯子与绝缘圆筒外壳及绝缘端盖之间填充有干式环氧树脂填充层,其中一绝缘端盖上设有泄压孔;两块绝缘端盖的中心均设有所述引出端子,引出端子与电容芯子的喷金电极电性连接。在长期脉冲放电的情况下,因其外壳和上下两个绝缘端盖的保护,避免了产品在脉冲放电时的电应力(电应力可能特指电压应力,是产品实际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比值)冲击导致的封装料与其芯子组和外壳之间的开裂现象,本结构采用圆形外壳封装,且外壳前后都采用了密封盖,封装后,有效的解决了产品密封受潮氧化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寿命等级。
[0014]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出端子为金属螺母,金属螺母的内端设有铆接头与金属片铆接,金属片呈爪状、并与所述电容芯子的喷金电极导电连接。
[0015]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绝缘端盖与绝缘圆筒外壳通过限位台阶面配合。
[0016]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容芯子设有两个以上,各个电容芯子相互串联。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1)此款超高压电容器内部电容器芯子使用薄膜采用多内串薄膜实现高压,降低了产品内阻和内感,保证了产品的内感ESL 可以达到12nH 以下,保证了产品在小容量1μF 以下的超高压电容器,能够满足设备功率要求达到理想的能量释放,减小了产品的发热量,提高了产品的脉冲电流能力,有效的增加产品的寿命等级。
[0019](2)此款超高压电容器主要用于医用冲击波( 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微能量医疗保健设备等应用等领域用的脉冲电容器,为了实现产品小型化而衍生发展。
[0020](3)此款超高压电容器避免了因其产品在发热击穿时薄膜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导致外壳燃烧(外壳采用绝缘阻燃塑料/抗暴材料),外壳四周都是采用绝缘材料将其电容器芯子组全密封处理的,封装孔位就是一个泄压孔,内部击穿燃烧所产生的能量通过泄压孔泄放,保证了产品的防爆阻燃效果,提高了产品失效后的安全性。
[0021](4)此款超高压电容器表面通过环氧填充层与外壳内壁紧密接触,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热量快速传出,增加了产品的耐电流能力。
[0022](5)此款超高压电容器在长期脉冲放电的情况下,因在脉冲放电的瞬间,电容器本身所产生的能量释放,采用外壳和上下盖环氧树脂全密封的型式将其超高压电容器包裹,避免了所产生的电应力,长期内部电容器因电应力震动导致的膜层松动,导致的薄膜自愈点过多引起的产品失效,保证了产品的寿命等级。
[0023](6)此款超高压电容器采用外壳和上下盖环氧树脂全密封的型式将其超高压电容器包裹,提升产品结构牢固性,减小因交变应变产生的结构松动问题,同时外壳对产品的完全密封也避免了结构轻微松动时空气的进入,提升了产品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装配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图4的A

A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中电容芯子一实施方式内部金属薄膜叠合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中电容芯子另一实施方式内部金属薄膜叠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2]参见图1至图5所示,一种超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压电容器,包括电容芯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芯子(4)至少由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叠合后卷绕而成,其两端设有喷金电极,喷金电极中心连接有引出端子(2);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包括绝缘薄膜(42)和金属镀层(44),绝缘薄膜(42)一表面上设有多段相互隔开的金属镀层(44),金属镀层(44)上设有加厚区(442)和非加厚区(441),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的非加厚区(441)之间形成电容,加厚区(442)形成相应电容的电极;加厚区(442)方阻为1

4欧姆,非加厚区(441)的方阻为3

7欧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高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芯子(4)为单数内串结构,所述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设有两块,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均为第一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41),所述金属镀层(44)从所述绝缘薄膜(42)的一侧边缘向另一边缘方向排布,绝缘薄膜(42)的一侧边缘与金属镀层(44)贴近,绝缘薄膜(42)的另一侧边缘与金属镀层(44)之间留有白边(43),两块第一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41)颠倒叠合后卷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超高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贴近所述绝缘薄膜(42)边缘的金属镀层(44)的加厚区(442)贴近边缘,其它金属镀层(44)的加厚区(442)位于其中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高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芯子(4)为双数内串结构,所述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设有两块,两块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分别为第二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45)和第三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46),第二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45)的绝缘薄膜(42)两侧边缘均分别与金属镀层(44)贴近,第三多内串单面金属化膜(46)的绝缘薄膜(42)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俊王勇平何世伟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肯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