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2524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外壳,包含一本体、二分别组接于该本体两侧的前侧板,及二分别组接于该本体两侧的后侧板。该本体包括一中央盖,及二自该中央盖左右两侧向后延伸的侧盖。该中央盖具有至少一朝向该动力源的正通口,每一个侧盖具有一朝向前方的前端缘,及一朝向后方的后端缘。该些前侧板分别组接于该些侧盖的前端缘,每一个前侧板界定出一位于与该侧盖衔接处的前通口。该些后侧板分别组接该些侧盖的后端缘,且与该本体及该些前侧板共同围绕界定出一与该些前通口连通的内空间,每一个后侧板界定出一位于与该侧盖衔接处且与该内空间连通的后通口。空间连通的后通口。空间连通的后通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外壳


[0001]本技术关于一种车辆的部件,特别是指一种车辆的外壳。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的动力源的运转是产生废热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热能过度累积而影响到动力源的运作,甚至造成周遭零件的热害,必须针对动力源设置专用的散热机制。特别因大多的动力源都是配置在概为封闭状的外壳的内部,废热也因而特别容易累积,虽然动力源大多配置有针对性的散热设备,但若仅针对动力源本身的运作而散热,却未将已向周遭传递而累积在外壳内的热能一并带出,仍有可能造成废热的累积而造成热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0004]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针对动力源产生自然进风的优异散热效果的车辆的外壳。
[0005][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06]本技术车辆的外壳,该车辆包含一车架,及一安装于该车架上的动力源,该车辆的外壳包含一适用于固定在该车架上的本体、二分别组接于该本体的前侧板,及二分别组接于该本体的后侧板。
[0007]该本体包括一适用于遮挡于该动力源前方的中央盖,及二自该中央盖的左右两侧弯折而向后延伸的侧盖,该中央盖具有至少一个朝向该动力源呈贯通状的正通口,每一个侧盖具有一朝向前方的前端缘,及一朝向后方的后端缘。
[0008]该些前侧板分别组接于该本体的该些侧盖的前端缘,每一个前侧板界定出一位于与个别的该侧盖的衔接处的前通口。
[0009]该些后侧板分别组接于该本体的该些侧盖的后端缘,且与该本体及该些前侧板共同围绕界定出一与该些前通口连通的内空间,每一个后侧板界定出一位于与个别的该侧盖的衔接处且与该内空间连通的后通口。
[00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前侧板具有一朝向个别的侧盖的且向内弯折的结构边,每一个结构边与个别的该侧盖的该前端缘共同围绕界定出该前通口。
[00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后侧板具有一邻近于个别的该侧盖的后端缘,且围绕界定出该后通口的围绕部。
[00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本体的每一个侧盖向外凸出而界定出一通风道,每一个前通口是朝向前方且连通于同侧的该通风道,每一个后通口是朝向后方而连通于同侧的该通风道。
[00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的外壳,还包含一连接于该本体的该中央盖下方的维修盖,该维修盖具有至少一个朝向该动力源而呈贯通状的导风口。
[0014][本技术所能达到的功效][0015]在该车辆行驶时,气流会相对于该车辆的移动,向后由朝向前方的该至少一正通口以及该些前通口流入,并且在进入该内空间后带走该动力源运作而累积在该内空间中的热能,进而由向后开通的该些后通口送出,确实达到借由自然进气而排除该内空间的废热的功效。
[00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该些前通口是形成该侧盖与该些前侧板的衔接处,且该些后通口是形成于该侧盖与该些后侧板的衔接处,故在该些前通口是朝向前方,且该些后通口是朝向后方的情况下,由侧视角度可在视觉上隐藏该些前通口与该些后通口,因此能借此避免影响到该车辆的整体外观。
[001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气流自该些前通口进入该些通风道,再经由该些通风道直到自该些后通口流出的路径,皆是沿着无阻碍且呈流线的路径,是故能让气流的动线更顺畅,散热效果也更好。
[001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配合该维修盖的该些导风口,直接朝向该动力源导入气流,配合在两侧的该些通风道形成的散热路径,进一步优化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0019]本技术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0020]图1是一侧视分解图,说明本技术车辆的外壳的一实施例;
[0021]图2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一本体的其中一个侧盖与同侧的该实施例的一前侧板及一后侧板组接的情况;
[0022]图3是一不完整的前视图,说明该本体的一中央盖,及多个形成于该中央盖的正通口;
[0023]图4是一局部放大的立体图,说明其中一侧的该侧盖与该前侧板相配合而界定出一前通口;
[0024]图5是一剖视的示意图,说明其中一侧的该侧盖界定出一导风道,以及导入的气流经由该导风道导出后所产生的散热效果;及
[0025]图6是一局部放大的立体图,说明其中一侧的该后侧板的一围绕部界定出一后通口。
[0026]附图标记列表
[0027]1····
本体
[0028]11
···
中央盖
[0029]110
···
正通口
[0030]12
···
侧盖
[0031]120
···
通风道
[0032]121
···
前端缘
[0033]122
···
后端缘
[0034]2····
前侧板
[0035]200
···
前通口
[0036]21
···
结构边
[0037]3····
后侧板
[0038]30
···
围绕部
[0039]300
···
后通口
[0040]4····
维修盖
[0041]400
···
导风口
[0042]91
···
车架
[0043]92
···
动力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44]参阅图1与图2,为本技术车辆的外壳的一实施例,该车辆包含一车架91,及一安装于该车架91上的动力源92。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动力源92是以一固定式引擎为例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包含一适用于固定在该车架91上的本体1、二分别组接于该本体1的前侧板2(图1、图2中仅呈现其中一侧)、二分别组接于该本体1的后侧板3(图1、图2中仅呈现其中一侧),及一连接于该本体1下方的维修盖4。
[0045]参阅图2与图3,该本体1包括一适用于遮挡于该动力源92前方的中央盖11,及二自该中央盖11的左右两侧弯折而向后延伸的侧盖12。该中央盖11具有多个朝向该动力源92而呈贯通状的正通口110。每一个侧盖12具有一朝向前方的前端缘121,及一朝向后方的后端缘122。每一个侧盖12向外凸出而界定出一介于个别的该前端缘121与个别的该后端缘122间,并且呈现利于气流流动的流线型的通风道120。
[0046]参阅图4与图5并配合图3,该些前侧板2分别组接于该本体1的该些侧盖12的前端缘121,每一个前侧板2具有一朝向个别的该侧盖12的且向内弯折的结构边21,该结构边21与个别的该侧盖12的该前端缘121共同围绕界定出一前通口200。也就是说,每一个前通口200是利用个别的该结构边21的向内弯折,配合同侧的该前端缘121,在使个别的该前侧板2与同侧的该侧盖12相互组合的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含一车架,及一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动力源,所述车辆的外壳包含:一本体,用于固定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一用于遮挡于所述动力源前方的中央盖,及二自所述中央盖的左右两侧弯折而向后延伸的侧盖,所述中央盖具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动力源呈贯通状的正通口,每一个侧盖具有一朝向前方的前端缘,及一朝向后方的后端缘;二前侧板,分别组接于所述本体的所述多个侧盖的前端缘,每一个前侧板界定出一位于与个别的所述侧盖的衔接处的前通口;及二后侧板,分别组接于所述本体的所述多个侧盖的后端缘,且与所述本体及所述多个前侧板共同围绕界定出一与所述多个前通口连通的内空间,每一个后侧板界定出一位于与个别的所述侧盖的衔接处且与所述内空间连通的后通口。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藤发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