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电渗流泵、发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390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支承框(6)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61),将电渗部件(3)配置并支承在该开口(61)中。在开口(61)的周围,在支承框(6)上形成有衰减室(空间)(62)。通过贯通有衰减室(62),形成将衰减室(62)与开口(61)分隔的弹性片(63),设在弹性片(63)的周向中央部的突起(64)朝向开口(61)的中心突出。在开口(61)的内侧嵌入电渗部件(3),电渗部件(3)的边缘抵接在突起(64)上,电渗部件(3)由突起(64)及弹性片(63)支承。在电渗部件(3)的边缘与开口(61)的壁部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缓冲部件(65)。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支承部件(壳体)上作用有冲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作用在电渗部件上的冲击负荷,所以即使发生了冲击,也能够抑制电渗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电渗流现象的电渗流泵、该电渗流泵所具备的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具备电渗流泵的发电装置以及具备该发电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输送体的泵的一种,已知有利用电渗流原理的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电渗流泵是不具有机械式可动部而输送体的泵,因而具有长寿命的优点。在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6-22807号公报中,公开了将电渗部件28嵌入到筒状的壳体(泵主体24)中、通过壳体固定支承电渗部件、在电渗部件的两面上形成电极(31、32)的结构。由于在电渗部件中使用陶瓷多孔质体,所以电渗部件自身在机械方面较脆,是对冲击负荷较弱的部件。如果将这样的电渗部件直接固定在壳体上,则有可能外部冲击会原样传递到电渗部件,引起发生破裂这样的电渗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即使发生冲击也能够抑制电渗部件的损坏。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关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支承部件上的开口中配置电渗部件,在上述开口的周围,通过在上述支承部件上形成空间而形成将上述开-->口与上述空间分隔的弹性片,通过上述弹性片支承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支承部件上的开口中配置电渗部件,在上述开口的周围,通过在上述支承部件上形成空间而形成将上述开口与上述空间分隔的弹性片,通过上述弹性片支承上述电渗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9-14 249357/20061.一种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支承部件上的开口中配置电渗部件,在上述开口的周围,通过在上述支承部件上形成空间而形成将上述开口与上述空间分隔的弹性片,通过上述弹性片支承上述电渗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开口的壁部与上述电渗部件的边缘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缓冲部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片及上述空间沿着上述开口的周围排列有多个。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弹性片上设有朝向上述开口突出的突出部,上述电渗部件由上述突出部及上述弹性片支承。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弹性片上设有朝向上述开口突出的突出部,上述电渗部件由上述突出部及上述弹性片支承。6.一种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支承部件上的开口中配置电渗部件,在上述开口的壁部与上述电渗部件的边缘之间的间隙中填充缓冲部件,通过上述缓冲部件支承上述电渗部件。7.一种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支承部件上的开口中配置电渗部件,在上述开口的壁部上设有突出部,通过上述突出部支承上述电渗部件。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渗部件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沿着上述开口的周向排列有多个,通过这些突出部支承上述电渗部件。9.一种搭载在包括燃料电池的发电装置中的电渗流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具有中空部;和电渗部件,收容在上述壳体内,将上述中空部分隔为导入侧和排出侧;在上述电渗部件的周围,通过在上述壳体中形成空间而形成将上述中空部与上述空间分隔的弹性片,通过上述弹性片支承上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砂子贵之椛泽康成
申请(专利权)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