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平板显示领域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具体涉及一种电子注入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技术介绍
1987年,自从美国柯达公司Tang首先报道了双层结构的高效率、高亮度的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器件以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因其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高、色彩丰富以及工艺简单可制成大面积平板显示等优点而成为当前平板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光效率和发光寿命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用化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但电致发光效率存在一个理论极限。为了能够在诸如照明或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等需要强光的情况下得到应用,必须开发出高效率、高亮度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OLED器件各层材料确定后,如何更好的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亮度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机理包括电子和空穴从电极的注入、激子的形成及复合发光,其中,空穴和电子的注入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由于有机层与电极之间存在能级差,从而形成界面势垒,电子和空穴要注入有机层就必须克服界面势垒,因此有机层与电极的接触性质直接影响载流子的注入效率。通过调节有机层和电极之间势垒的高低可以控制载流子的注入,继而改变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注入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包括玻璃基板[6]以及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玻璃基板[6]上表面的ITO导电层[5]、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3]、电子传输层[2]和金属阴极[1],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金属阴极[1]和电子传输层[2]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相互吻合的突起[7],发光层[3]的上表面同样设置有与电子传输层[2]的下表面相吻合的突起[7],且该突起[7]的高度为20-40纳米,间距为150-300微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峰,牟强,李新贝,张方辉,马颖,靳宝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