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744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形成覆盖强电介质电容器的层间绝缘膜(14)后,形成氢扩散防止膜(18)、蚀刻阻止膜(19)以及层间绝缘膜(20)。然后,通过单金银线织法,在层间绝缘膜(20)内,形成具有TaN膜(21)(势垒金属膜)以及Cu膜(22)的配线。其后,进一步通过双金银线织法,形成具有Cu膜(29)的配线以及具有Cu膜(36)的配线等。(*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合具有强电介质电容器的不挥发性存储器的。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强电介质存储器中,主要是在配线层彼此的连接中使用W插头,作为配线,使用Al配线。但是,最近虽然有细微化的要求,但对于使用W插头以及Al配线的强电介质存储器的细微化,从制造技术以及层间容量等的观点出发,存在界限。专利文献1特开2001-28444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0-826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降低强电介质电容器的特性,能够实现高集成的。在进行DRAM等的没有使用强电介质膜的半导体装置的细微化时,采用使用Cu配线的金银线织法。因此,若能够将金银线织法直接应用到强电介质存储器的制造工序中,则也可以轻易地实现强电介质存储器的细微化。但是,使用Cu配线的金银线织法并不能直接应用到强电介质存储器的制造中。其理由如下。第一,在使用Cu配线的金银线织法中,为了降低配线间的容量,作为层间绝缘膜,形成低介电常数膜。作为低介电常数膜,例如使用SOG(Spin On Glass)膜以及HSQ(Hydrogen Silsesquioxane)膜等。在形成这些低介电常数膜时,使用大量的氢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半导体基板;形成于上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的强电介质电容器;覆盖上述强电介质电容器的第一层间绝缘膜;形成在上述层间绝缘膜上的氢扩散防止膜;形成在上述氢扩散防止膜上的蚀刻阻 止膜;形成在上述蚀刻阻止膜上的第二层间绝缘膜;被埋入上述第二层间绝缘膜内,含有Cu,并与上述强电介质电容器连接的配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泉宇俊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微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