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半导体控制整流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5633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环形半导体控制整流器组件,具有建置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上的至少一环形单元体。而环形单元体包括:一第二型阱区、一第一型掺杂区、一第二型接触环、以及一第二型掺杂环。第二型阱区是位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而第一型掺杂区则位于第二型阱区内。第二型接触环位于第二型阱区内,环绕第一型掺杂区。第二型掺杂环位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环绕第二型阱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涉及集成电路的抗静电放电技术,特别是涉及侧向半导体控制整流器的环形组件结构,以较小的布局面积提供较佳的静电放电保护能力。有鉴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CMOS组件的尺寸已降至亚微米,甚至半微米等级。而随此先进技术造成的组件型态,包括有如甚薄的栅极氧化层、较短的晶体管信道区、源极和漏极漏极区的浅结(shallow junction)、具有轻掺杂漏极(LDD)特性的结构、以及金属硅化物的扩散(silicided diffusion)工艺等等,俱皆减弱由此CMOS组件所组成集成电路的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以ESD称的)防护能力。为使亚微米CMOS集成电路的抗ESD能力符合需要,公知的方法是采用横侧向半导体控制整流器(Lateral Semiconductor ControlledRectifier,下文以LSCR称的)做为ESD保护电路,即如美国专利第5,012,317号案所示,以避免ESD的破坏。此公知LSCR形成于一P型半导体基底10内的布局俯视图及剖面图,分别显示于附图说明图1和图2。如图1和图2所示,在P型半导体基底10的既定位置形成有一N型阱区11。一P型掺杂区12形成于N型阱区11内,一N型掺杂区13系形成于P型半导体基底10内,而以P型掺杂区12、N型阱区11、P型半导体基底10、及N型掺杂区13,建构成LSCR,分别做为此LSCR的阳极、阳栅极、阴栅极、以及阴极等。再者,N型掺杂区14和P型掺杂区15分别形成于N型阱区11和P型半导体基底10内,分别做为N型阱区11和P型半导体基底10的欧姆接触区。通常,阳极掺杂区12与接触区14连接至一集成电路接合垫,阴极掺杂区13与接触区15则连接至VSS电源接点。简言之,公知LSCR结构概以条状布局为的,故如图2所示,阳极掺杂区12与阴极掺杂区13、以及接触区14和15均呈条状结构,约略互为平行相隔。然而,随着集成电路尺寸日益缩减的趋势,LSCR结构实有进一步缩减的必要。因此,如何在减小LSCR结构所需布局面积的前提下,仍保有较佳的ESD保护能力,实乃设计ESD保护电路的重要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形半导体控制整流器组件,该组件可即为解决此一问题,藉由提供多边形SCR组件结构,达到节省布局面积及成本,并保持良好ESD防护能力。为了完成本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环形半导体控制整流器(SCR)组件具有建置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上的至少一环形单元体。而环形单元体包括一第二型阱区、一第一型掺杂区、一第二型接触环、以及一第二型掺杂环。第二型阱区是位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而第一型掺杂区则位于第二型阱区内。第二型接触环位于第二型阱区内,环绕第一型掺杂区。第二型掺杂环位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环绕第二型阱区。据此,SCR组件结构是以环形方式配置,使得SCR组件尺寸得以缩减。再者,在保持对称的环形型态下,其允许流过的电流值当能增加,而提高以此SCR组件做为ESD防护电路时的静电放电保护能力。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SCR组件,其具有建置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上的至少一环形单元体。而该环形单元体包括一第二型浮接阱区、一第一型掺杂区、以及一第二型掺杂环等。第二型浮接阱区系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而第一型掺杂区则位于该第二型阱区内。第二型掺杂环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环绕该第二型浮接阱区。由于第二型阱区内无接触区的设置,故可进一步降低SCR组件的触发电压。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简单说明图1显示此公知LSCR形成于半导体基底内的布局俯视图;图2显示此公知LSCR形成于半导体基底内的剖面图;图3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环状SCR组件的布局俯视图4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环状SCR组件的布局俯视图;图5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环状SCR组件的布局俯视图;以及图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环状SCR组件的布局俯视图。图号说明10~半导体基底;11~阱区;12~阳极掺杂区;13~阴极掺杂区;14、15~接触区;30、50~半导体基底;31、51~阱区;32、52~阳极掺杂区;33、53~阴极掺杂区;34、35、54、55~接触区;36、56~护环。如图3所绘,在四个环形单元体外部是以P+接触环35和N+护环36包围着。因本例是采用P型半导体30做成SCR晶体管的基底,P+接触环35是形成于半导体基底30中的P+型掺杂区,藉以提供P型半导体基底30适当偏压。而N+护环36是形成于半导体基底中的N+型掺杂区,围绕在P+接触环35外部,耦接至VDD电源线(未图标),以避免可控硅效应或闩锁效应的发生。而图3所示的N型阱区31、P+型阳极掺杂区32、N+型阴极掺杂区33、环形N+接触掺杂区34等,虽以六边形为例,却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其它诸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七角形、八角形等多边形者、甚或圆形等,凡可形成封闭环形者,均可适用。藉由前述SCR组件结构以环形方式配置,使得SCR组件尺寸得以缩减。再者,在保持对称的环形型态下,其允许流过的电流值当能增加,而提高以此SCR组件做为ESD防护电路时的静电放电保护能力。护环内的环形单元体数目亦可应需要酌予增减。第二实施例请参照图4所绘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环状SCR组件的布局俯视图。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差异处,在于N型阱区31内并无环形N+接触掺杂区34的设置,故N型阱区31是属浮接状态。据此,可进一步降低SCR组件的触发电压。第三实施例请参照图5所绘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环状SCR组件的布局俯视图。本例中,是以N型半导体基底51与P型阱区50为例做说明。图5所示者是以四个环形单元体组成SCR组件。每一环形单元体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与结构配置。每一环形单元体具有一P型阱区50,其内设置有一N+型阴极掺杂区53;较佳而言,N+型阴极掺杂区53是位于在P型阱区50近中央处。另外,在P型阱区50内设置有环形P+型掺杂区55,将N+型阴极掺杂区53环绕于内,做为P型阱区50的接触区。另有环形P+型阳极掺杂区52设置于N型基底51内,环绕于P型阱区50外侧。如图5所绘者,在四个环形单元体外部是以N+接触环54和P+护环56包围着。因本例是采用N型半导体51做成SCR晶体管的基底,N+接触环54是形成于半导体基底51中的N+型掺杂区,藉以提供N型半导体基底51适当偏压。而P+护环56是形成于半导体基底中的P+型掺杂区,围绕在N+护环54外部,耦接至VSS电源线(未图标),以避免可控硅效应的发生。而图5所示的P型阱区50、N+型阴极掺杂区53、环形P+型阳极掺杂区52、环形P+接触掺杂区55等,虽以六边形为例,却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其它诸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七角形、八角形等多边形者、甚或圆形等,凡可形成封闭环形者,均可适用。藉由前述SCR组件结构以环形方式配置,使得SCR组件尺寸得以缩减。再者,在保持对称的环形型态下,其允许流过的电流值当能增加,而提高以此SCR组件做为ESD防护电路时的静电放电保护能力。护环内的环形单元体数目亦可应需要酌予增减。第四实施例请参照图6所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较佳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形半导体控制整流器组件,具有建置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上的至少一环形单元体;该环形单元体包括:一第二型阱区,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一第一型掺杂区,位于该第二型阱区内;一第二型接触环,位于该第二型阱区内,环绕该第一型掺杂区;以及一第二型掺杂环,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环绕该第二型阱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形半导体控制整流器组件,具有建置于第一型半导体基底上的至少一环形单元体;该环形单元体包括一第二型阱区,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一第一型掺杂区,位于该第二型阱区内;一第二型接触环,位于该第二型阱区内,环绕该第一型掺杂区;以及一第二型掺杂环,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环绕该第二型阱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尚包括一第一型接触环,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环绕该至少一环形单元体;以及一第二型护环,位于该第一型半导体基底内,环绕该第一型接触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中,该第一型是P型,该第二型是N型。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中,该第一型是N型,该第二型是P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该第二型接触环与该第二型掺杂环呈多边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该第二型接触环与该第二型掺杂环呈圆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该第一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大立
申请(专利权)人: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