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结构及装设有该减震结构的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699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结构及装设有该减震结构的平衡车,该减震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电机轴,其侧面形成有第一通孔;第一限位轴,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另一端穿入并穿出所述第一通孔,并能够关于所述第一限位轴轴向摆动;及弹性件,其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轴相抵接,且所述弹性件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的轴向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电机轴与第一壳体之间留有间隔,并通过弹性件与第一限位轴实现二者间的弹性固定连接,以通过弹性件与第一限位轴的协同配合来达到减震的目的,能够有效降低平衡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震动幅度,改善了用户使用舒适度。使用舒适度。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结构及装设有该减震结构的平衡车


[0001]本技术涉及平衡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震结构及装设有该减震结构的平衡车。

技术介绍

[0002]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0003]目前,平衡车一般采用轮毂电机作为驱动,具有轮毂电机的车轮通过电机轴与车体连接,为了使结构紧凑并提高车轮的轮径,车轮一般设置在平横车的两侧;用户驾驶平衡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较为颠簸,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度,甚至会造成平衡车因震动而损坏,影响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平衡车的减震结构,装设有该减震结构的平衡车,适宜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及用户使用舒适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减震结构,包括:
[0007]第一壳体;
[0008]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的侧面形成有第一通孔;
[0009]第一限位轴,所述第一限位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另一端穿入并穿出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电机轴能够关于所述第一限位轴轴向摆动;
[0010]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轴相抵接,且所述弹性件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的轴向方向一致。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内固定装设有通轴,所述通轴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电机轴的一端。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电机轴穿入所述通轴内的一端侧面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通轴靠近所述电机轴一端的侧面形成有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一一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两端;
[0013]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二限位轴,所述第二限位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第四通孔,且所述电机轴能够以所述第二限位轴为轴转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轴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另一端螺接有限位螺母。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轴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电机轴背向所述弹性件的一侧相抵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限位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安装槽。
[001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内壁形成有第一螺纹段,所述第一限位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段对应的第二螺纹段,所述第二螺纹段与所述第一螺纹段相螺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电机轴的一侧形成有容置孔,所述弹性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于所述容置孔内,且所述安装槽形成于所述容置孔内。
[0019]一种平衡车,装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减震结构。
[0020]优选地,所述减震结构设有两个,各个所述减震结构可转动式连接,且各个所述减震结构并排对称设置。
[0021]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减震结构及装设有该减震结构的平衡车,是在电机轴与第一壳体之间留有间隔,并通过弹性件与第一限位轴实现二者间的弹性固定连接,以通过弹性件与第一限位轴的协同配合来达到减震的目的,能够有效降低平衡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震动幅度,改善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减震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减震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所示电机轴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1所示通轴的示意图。
[0027]图5为图1所示减震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8]图6为图1所示第一壳体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平衡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平衡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1]100、减震结构;10、第一壳体;11、安装槽;12、容置孔;20、电机轴;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30、第一限位轴;31、第二限位部;40、弹性件;50、通轴;51、第三通孔;52、第四通孔;60、第二限位轴;61、第一限位部;70、限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0033]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平衡车的减震结构100,该减震结构100的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及用户使用舒适度。
[0034]该减震结构100至少包括:第一壳体10、电机轴20、第一限位轴30与弹性件40,电机轴20与车轮内的轮毂电机相连接,电机轴20远离轮毂电机的一端穿入至第一壳体10内,第一壳体10面向电机轴20侧面的一侧与电机轴20之间存在间隔,电机轴20的侧面形成有第一通孔21;第一限位轴3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相连接,另一端穿入并穿出第一通孔21,电机轴20能够关于第一限位轴30进行轴向摆动。弹性件4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上,另一端与电机轴20相抵接,弹性件40的轴向方向与第一限位轴30的轴向方向相一致,即弹性件40位
于第一壳体10与电机轴20之间,弹性件40与第一限位轴30之间相平行设置。作为优选,该第一通孔21呈跑道型设置,跑道型为一个矩形以及在矩形两侧各设置一个以矩形宽度为直径的半圆形所形成的形状;另外,第一壳体1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形状。
[0035]可以理解的,减震结构100的减震过程可描述为:电机轴20受外力作用而朝向第一壳体10的方向摆动,弹性件40受到电机轴20的挤压而压缩变形;当外力消失时,弹性件40基于自身形变所产生的弹性力回复至初始状态(即未受压变形的状态),同时带动电机轴20远离第一壳体10,从而基于弹性件40的吸能减震的特性来达到减震的效果。另外,第一限位轴30除了能够实现对电机轴20进行固定之外,还能够对电机轴20的摆动方向进行限位,使其仅能够关于第一限位轴30的轴向方向进行摆动。
[003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内部固定装设有通轴50,该通轴50横向固定放置在第一壳体10内,即通轴50的轴向方向与第一限位轴30的轴向方向相垂直,通轴50的一端铰接在电机轴20的一端,即电机轴20远离轮毂电机的一端与通轴50的一端部相铰接为一体,电机轴20能够相对于通轴50进行旋转。可以理解的,电机轴20受到外力作用时,电机轴20能够关于通轴50与电机轴20相铰接的位置旋转,并同时挤压弹性性,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0);电机轴(20),所述电机轴(20)的侧面形成有第一通孔(21);第一限位轴(30),所述第一限位轴(3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0),另一端穿入并穿出所述第一通孔(21),所述电机轴(20)能够关于所述第一限位轴(30)轴向摆动;及弹性件(40),所述弹性件(40)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轴(20)相抵接,且所述弹性件(40)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轴(30)的轴向方向一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内固定装设有通轴(50),所述通轴(50)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电机轴(20)的一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20)穿入所述通轴(50)内的一端侧面形成有第二通孔(22),所述通轴(50)靠近所述电机轴(20)一端的侧面形成有第三通孔(51)与第四通孔(52),所述第三通孔(51)与所述第四通孔(52)一一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二通孔(22)的两端;所述减震结构(100)还包括:第二限位轴(60),所述第二限位轴(60)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51)、所述第二通孔(22)及所述第四通孔(52),且所述电机轴(20)能够以所述第二限位轴(60)为轴转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轴(6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限位部(61),另一端螺接有限位螺母(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传美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市小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