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6199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基板、一壳体层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壳体层设置于基板表面,并于壳体层上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而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可于发光二极管上依序设置有一平坦层及一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借此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第一光源将穿透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并转换为一第二光源,致使以提高发光元件的光色的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第一光源将穿透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借此以提高发光元件的光色的均匀。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由于具备有寿命长、体积小、耗电量少、反应速度快、无热辐射等特性及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指示灯、广告广告牌中。是以,如何将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源进行光色的转换,并提高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源的适用范围将显得额外重要。现有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有一基板11、一壳体层13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17,其中,壳体层13设置于基板11表面,并于壳体层13上设置有至少一容置空间15,而发光二极管17设置于容置空间15内。于发光二极管17外围包覆有一荧光层12,得以将发光二极管17产生的第一光源L1转换成为一第二光源L2,例如,第一光源L1可为一蓝色光源,在第一光源L1穿透荧光层12后,将会有部分的第一光源L1被转换成绿色光源及/或红色光源,并使得蓝色光源、绿色光源及红色光源混合成第二光源L2,而第二光源L2将为一白色光源,借此发光二极管17所产生的第一光源L1在穿透荧光层12将可产生一白色光源。将荧光层12涂布于发光二极管17时,荧光层12将包覆发光二极管17,并因为内聚力及重力的作用,使得包覆发光二极管17表面的荧光层12呈现一圆弧形态样,并造成荧光层12的厚度不均匀。此时,发光二极管17产生的第一光源L1由各角度穿过荧光层12时,所行进路径长度(厚度)将不一致,因此,由荧光层12各角度所转换产生的绿色光源及/或红色光源的比例也将有所不相同。例如分别由发光二极管17不同角度产生的第一光源L1,将因为所穿透荧光层12的行进路径长度不相同,使得由荧光层12转换产生的第二光源L2及第三光源L3的光色有所差异,例如,第二光源L2为一偏蓝色的白色光,而第三光源L3为一偏红色或黄色的白色光。并造成发光元件10所产生的光源的光色不均匀,使得发光元件10无法产生一理想的白色光源。为此,如何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设计出一种新颖的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不仅可均匀发光元件的光转换层的厚度,并可有效提高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光源的光色均匀度,成为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通过在发光二极管上设置有一平坦层,而得以于平坦层上设置一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致使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源得以穿透路径长度相同的光转换层。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通过设置一厚度均匀的光转换层,可使得由发光元件各个角度所产生的光源的光色差异减小,以提高发光元件的整体光色的均匀。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其中荧光层通过平坦层而设置于发光二极管上,借此将有利于减少荧光层的用量,并有利于降低发光元件的设置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其中该荧光层不与发光二极管直接接触,借此将可有效避免荧光层有受热变质的情形发生。为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基板;一壳体层,其设置于该基板表面,并于壳体层上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于该发光二极管上依序设置有一平坦层及一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基板;一壳体层,其设置于该基板表面,并于壳体层上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及一光转换层,以均匀方式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发光二极管上,其中该光转换层与该发光二极管不相互接触。采用本专利技术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源得以穿透路径长度相同的光转换层,能够提高发光元件的光色的均匀度,并有利于降低发光元件的设置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的构造截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另一实施例的构造截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又一实施例的构造截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A至图6D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在各制作步骤的构造截面图。其中,附图标记10发光元件 11基板12荧光粉 13壳体层15容置空间 17发光二极管20发光元件 21基板22光转换层 23壳体层24平坦层 25容置空间251侧表面253底表面27发光二极管 28保护层30发光元件 36反射层40发光元件 50发光元件59固定体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参阅图2,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截面图。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0主要包括有一基板21、一壳体层23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27,壳体层23设置于基板21表面,并可选择由一塑料材质或具反光特性的材质所制成,于壳体层23上设置有至少一容置空间25,发光二极管27则设置于容置空间25内,并于发光二极管27上依序设置有一平坦层24及一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22。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光转换层22为一荧光层,例如,包括有硅胶及荧光粉,发光二极管27可选择以直立方式或覆晶方式设置于容置空间25内的基板21上。在发光二极管27设置完成后,再于发光二极管27上设置平坦层24,平坦层24均匀设置于部分的容置空间25内部,而形成一完整的平面。并于平坦层24上设置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22,例如,平坦层24由一硅胶或一环氧树脂所组成。通过平坦层24的设置将有利于光转换层22的设置,并可提高光转换层22的厚度的均匀,此外,还可减少光转换层22及荧光粉的使用量,以降低光转换层22的设置成本。又,由于光转换层22并不与发光二极管27直接接触,因此也可避免发光二极管27于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光转换层22,并降低光转换层22有受热变质的可能。由发光二极管27的各个角度所产生的一第一光源L1在进入光转换层22后,将穿透相近的行进路径长度(厚度)d,并通过光转换层22的设置将第一光源L1转换成一第二光源L2。例如,第一光源L1可为一蓝色光源,在第一光源L1穿透光转换层22后,将会有部分的第一光源L1被转换成为一绿色光源及/或红色光源,而第二光源L2的光色将是蓝色光源、绿色光源及红色光源的混合,并成为一白色光源。因为发光二极管27的各角度所产生的第一光源L1,都穿透一厚度d相近的光转换层22,因此第一光源L1在穿透光转换层22后,所转换产生的第二光源L2的蓝色光源、绿色光源及红色光源的比例相近,换言之,经由光转换层22的转换而产生的第二光源L2及第二a光源L2a,将具有相近的光色混合比例(具有相同的光色),借此发光元件20将具有一均匀的光色。参阅图3,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另一实施例的构造截面图。于本实施例中,容置空间25包括有至少一侧表面251及至少一底表面253,侧表面251及底表面253形成有一介于90度及180度间的夹角a,致使侧表面251相对于底表面253而言呈一倾斜态样,以提高光导出效率。侧表面251上也可选择设置有一反射层36,其材质为一得以反射光线的材质,例如一金属材质、一布拉格反射镜或一光子晶粒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27所产生的光源的导出效率,并有利于发光元件30的整体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一基板;一壳体层,其设置于该基板表面,并于壳体层上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于该发光二极管上依序设置有一平坦层及一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元件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一基板;一壳体层,其设置于该基板表面,并于壳体层上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于该发光二极管上依序设置有一平坦层及一厚度均等的光转换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光转换层为一荧光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以一直立方式设置或一覆晶方式设置于该基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层为一塑料材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保护层,设置于该光转换层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置空间包括有至少一侧表面及至少一底表面,并于该侧表面上设置有一反射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平坦层可选择由硅胶及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材质所组成。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柏廷
申请(专利权)人:亚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