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1565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车架、驾驶舱、货箱、发动机、变速器、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驾驶舱位于所述货箱的前侧,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器设于所述货箱下方且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发动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二端具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变速器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的第二端具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驾驶舱和所述货箱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方便进气且布局合理。便进气且布局合理。便进气且布局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通常有实用型全地形车和娱乐型全地形车,实用型全地形车通常在车辆后部加一个货箱,以便于装载运输货物。相关技术中,实用型全地形车的货箱体积较大,致使发动机和变速器等周边间隙变小,从而不便于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进气和排气的布局,进而影响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方便进气、布局合理的全地形车。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驾驶舱和货箱,所述驾驶舱位于所述货箱的前侧;发动机和变速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器设于所述货箱下方且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发动机驱动连接;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二端具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变速器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的第二端具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驾驶舱和所述货箱之间。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由于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中的至少一者位于间隙内,从而优化了全地形车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进气管路布局,提高了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且便于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的进气,以使发动机和变速器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口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货箱的高度,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货箱的高度。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均位于所述驾驶舱和货舱之间。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口沿朝向所述货箱的方向开口。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气口沿朝向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或者右侧开口。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驾驶舱包括主驾驶座和副驾驶座,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所述副驾驶座后侧,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主驾驶座和所述副驾驶座之间。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驾驶舱具有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自所述进气孔朝向驾驶舱内侧延伸后再穿出所述背板后与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过滤罩,所述过滤罩设于所述进气孔处,所述过滤罩与所述背板可拆卸地连接。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去除货箱后的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第一进气管和空滤器的剖视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车架;
[0020]2、驾驶舱;21、间隙;22、背板;221、第一槽;222、第二槽;223、进气孔;23、主驾驶座;24、副驾驶座;
[0021]3、货箱;
[0022]4、发动机;
[0023]5、变速器;
[0024]6、第一进气管;61、硬管段;62、软管段;63、第一进气口;
[0025]7、第二进气管;71、第二进气口;
[0026]8、空滤器;
[0027]9、过滤罩;91、插片;92、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
[0030]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1、驾驶舱2、货箱3、发动机4、变速器5、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驾驶舱2位于货箱3的前侧,换言之,驾驶舱2和货箱3沿车架1的长度方向(如图1的前后方向)排布。发动机4和变速器5设于货箱3下方,变速器5与发动机4驱动连接。
[0031]第一进气管6的第一端(如图3中第一进气管6的后端)与发动机4连通,第一进气管 6的第二端(如图3中第一进气管6的前端)具有第一进气口63,第二进气管7的第一端(如图3中第二进气管7的后端)与变速器5连通,第二进气管7的第二端(如图3中第二进气管7的前端)具有第二进气口71,第一进气口63和第二进气口71中的至少一者位于驾驶舱2和货箱3之间。例如,驾驶舱2和货箱3之间具有间隙21。第一进气口63和第二进气口71均设于间隙21内。
[0032]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由于第一进气口63和第二进气口71中的至少一者位于驾驶舱2和货箱3之间,从而优化了全地形车的发动机4和变速器5的进气管路的布局,提高了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且便于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的进气,以使发动机4 和变速器5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0033]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进气口63的高度不高于货箱3的高度,第二进气口 71的高度不高于货箱3的高度,从而减少较大的杂质进入至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 的概率,提高了发动机4和变速器5使用时的稳定性。
[0034]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进气口63沿朝向货箱3的方向开口,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进气口63朝向全地形车的后方开口,从而有利于第一进气口63向第一进气管6内供气,提高发动机4的散热性能。
[0035]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进气口71沿朝向车架1的宽度方向上开口。例如,第二进气口71为两个,两个第二进气口71分别沿朝向车架1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或者右侧开口。当全地形车前进或后退时,第二进气口71周围的气流受到的扰动较小,从而可以保证第二进气口71进气时流畅性,提高变速器5的散热性能。
[0036]可选地,如图2所示,驾驶舱2包括主驾驶座23和副驾驶座24,第一进气口63位于副驾驶座24后侧,第二进气口71位于主驾驶座23和副驾驶座24之间。从而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可以对第一进气口63和第二进气口71的安装位置进一步地优化,进而提高了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且便于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的进气,以使全地形车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00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全地形车还包括空滤器8,第一进气管6的第一端通过空滤器8与发动机4连通。具体地,第一进气管6具有硬管段61和软管段62,软管段62的第一端(如图4中软管段62的下端)与空滤器8连通,软管段62的第二端(如图 4中软管段62的上端)与硬管段61的第一端(如图4中硬管段61的下端)连通,硬管段 61的第二端(如图4中硬管段61的上端)具有第一进气口63。
[0038]例如,如图4所示,硬管段61由金属或者塑料制成,以提高第一进气管6的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驾驶舱和货箱,所述驾驶舱位于所述货箱的前侧;发动机和变速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器设于所述货箱下方且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发动机驱动连接;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的第二端具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变速器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的第二端具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驾驶舱和所述货箱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货箱的高度,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货箱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均位于所述驾驶舱和货舱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