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245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9
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全地形车的头部冷却系统布局设计较为复杂,且电机的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电机及电机散热组件;沿第一方向,车架包括位于其中部的第一横梁,第一横梁与车架的前端之间形成第一空间,第一横梁与车架的后端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电机设置于第二空间内,电机散热组件位于第一横梁朝向第二空间的一侧;第一空间具有与电机散热组件连通的进风口,电机散热组件与电机连通,以对电机进行降温。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能够降低全地形车的头部冷却系统布局难度,并提升电机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全地形车,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1、全地形车采用混动式混合动力,其动力单元由电机和发动机相互协助输出动力达到节能效果,极大的提高了车辆动力性能,由于功率的提高,随之带来的热量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

2、混动式混合动力车辆配备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大,在高温和低温下充、放电功率都比较低,为了维持动力电池良好的状态,将动力电池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一套合理的热管理散热系统来平衡电机、发动机及动力电池等温度。

3、为此,通常全地形车常在车头迎风面安装头部冷却系统,头部冷却系统包括液冷散热器及叠加电机散热器、发动机散热器及风扇等部件,其中液冷散热器用于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发动机散热器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电机散热器用于对电机进行散热。

4、然而,全地形车的车头前部空间有限,导致头部冷却系统布局设计较为复杂,且电机的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其能够降低全地形车的头部冷却系统布局难度,并提升电机的散热效果。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电机及电机散热组件;沿第一方向,所述车架包括位于其中部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车架的前端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车架的后端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内,所述电机散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横梁朝向所述第二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一空间具有与所述电机散热组件连通的进风口,所述电机散热组件与所述电机连通,以对所述电机进行降温。

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空间设置有主驾驶座椅和乘员座椅;沿第一方向,所述电机散热组件位于所述主驾驶座椅、所述乘员座椅的后侧,沿第二方向,所述电机散热组件位于所述主驾驶座椅与所述乘员座椅之间,且所述主驾驶座椅与所述乘员座椅之间形成所述进风口。

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所述电机散热组件倾斜安装于所述第一横梁上,且倾斜角度范围为30°至60°。

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电机的上方;所述电机散热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发动机相对。

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及风扇;所述电机具有散热腔,所述散热器的一端与所述散热腔的进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腔的出口连通,且所述电机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具有冷却介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朝向第二空间的一侧。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支撑架、第二横梁及支撑梁;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下方,且所述支撑梁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支撑架沿第一方向布置,其一端与所述车架的后端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散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所述支撑架及所述支撑梁上。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设置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沿第三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的底部连接。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设置有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用于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底部。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用于与所述散热器的顶部连接。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具有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及第四固定架;所述散热器整体呈矩形板状结构,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顶部,且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沿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三固定架、所述第四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底部,且所述第三固定架和所述第四固定架沿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两侧;所述第三固定架和所述第四固定架配置为分别与所述支撑架、所述支撑梁连接。

13、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具有以下优点:

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通过将电机散热组件设置于位于车架中部的第一横梁上,且电机散热组件位于第一横梁的后侧,即沿全地形车的第一方向(前、后方向),电机散热组件设置于车架的中部远离车头的一侧。

15、与相关技术中电机散热组件设置于车头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将电机散热组件设置于车架中部,能够释放部分全地形车的车头前部空间,可降低头部冷却系统的布局难度,进一步优化整车布局。进一步地,可缩短电机与电机散热器之间的距离,使电机与电机散热器之间的循环管路的路径变短,避免冷量损失,提升散热效果及节省成本。

16、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电机及电机散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空间设置有主驾驶座椅和乘员座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电机散热组件倾斜安装于所述第一横梁上,且倾斜角度范围为30°至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发动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及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支撑架、第二横梁及支撑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设置有第一安装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设置有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用于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具有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及第四固定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电机及电机散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空间设置有主驾驶座椅和乘员座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电机散热组件倾斜安装于所述第一横梁上,且倾斜角度范围为30°至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发动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及风扇;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兆伟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