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5365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组设在电子装置机壳中,提供该驱动器较好的防震效果,该防震结构包括:本体,组设该驱动器,且设有第一定位部及至少第一限位部;以及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驱动器与该电子装置,该电路板具有一可偏移地定位到该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以及至少一可组配到该第一限位部以防止自该本体脱落的第二限位部,该电路板可偏移地活动组接在该本体中,防止来自该机壳的震动传递到该驱动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驱动器用防震结构,采用电路板吸收来自于外界的震动力,可避免震动力传递到驱动器上,同时电路板也容易定位在本体上,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的结构,可解决现有震动力对驱动器造成的损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中的驱动器用防震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硬盘驱动器由于防震不佳,容易因计算机主机本体的振动连带硬盘产生震动,造成硬盘的毁损,因而有中国台湾第00474442号专利「外接式硬盘盒的防震及防尘装置」专利案的提出。请参阅图1,该外接式硬盘盒的防震及防尘装置主要是由一上盖A、一硬盘B及一底座C组成,其中硬盘B本身与底座C上的连接端口C1及电源端口C3用软性电路板C2及电源线C4相接,软性护垫2′的下护片23′铺设在硬盘B与底座C间,并用框护片22′的中空槽221′将借着锁固孔11′锁固在硬盘B外围的固定块,在硬盘B与上盖A间设一上护片21′,最后再将上盖A固定在底座C上,即可作为一外接式硬盘盒防震及防尘的装置,该专利案是直接将装设有固定块1′的密封式硬盘用软性护垫2′包裹,该软性护垫2′包括上护片21′、下护片23′以及设有中空槽221′的框护片22′组成,以此达到防震及防尘的作用,该防震作用是通过一软性护垫2′来实现。请参阅图2,它是中国台湾第M264618号专利「小型硬盘外接盒防震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它是在一硬盘外接盒体3′内和硬盘6′形成电连接的电路板4′一侧延伸出一体成形的平板41′,借由该平板41′的形成,将该硬盘6′固定并承载在该平板41′上,一底板5′则容置在该硬盘外接盒体3′内,并在其底面处以冲压方式形成有大致为U形的皱折51′,同时,在其相对的侧面处则是用弯折方式形成有侧翼52′,并在每一个侧翼52′上形成有多个固定孔53′,且在各侧翼52′上固设有一缓冲带54′,该缓冲带54′是由软质材料组成,该缓冲带54′可以是例如橡胶,然而其特点在于该底板5′是设置在该硬盘外接盒3′的内部,并放置在该电路板4′的下方,其中,该底板的底面上形成有皱折51′,可对设置在底板5′上方的硬盘6′形成缓冲作用。然而,上述现有方式是通过一介质(如上所述的软性护垫2′或橡胶)或是本身结构的设计(如皱折51′)达到防震的作用,但无法完全避免震动力对硬盘造成的损坏,故其防震能力有待改善。因此,如何改善上述防震结构的防震能力,提升例如硬盘机的驱动器的使用寿命,是目前亟待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可避免震动力传递到该驱动器上。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使电路板易于定位在本体上。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其结构相当简单。因此,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组设在电子装置的机壳中,提供该驱动器相对于机壳的防震效果,该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包括一本体,组设该驱动器,且设有一第一定位部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驱动器与该电子装置,该电路板具有一可偏移地定位到该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以及至少一可组配到该第一限位部以防止自该本体脱落的第二限位部,该电路板可偏移地活动组接在该本体中,防止来自该机壳的震动传递到该驱动器。该第一定位部可以是例如凸柱、挡块、凸肋或其它等效结构,该第二定位部可以是例如一开口,且该开口形成有一第一凹口及一第二凹口;或相反地,该第一定位部可以是例如一凹槽,该第二定位部可以是例如凸柱、挡块、凸肋或其它等效结构。该第一限位部可以是例如凸柱、挡块或凸肋或其它等效结构,该第二限位部则可以是例如一凹槽,或相反地,该第一限位部可以是一凹槽,该第二限位部则可以是例如凸柱、挡块或凸肋或其它等效结构;且上述该凸柱、挡块或凸肋是可形成一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及一末端,该凹槽可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且该驱动器可以是例如一硬盘机,该电子装置的机壳是一服务器机箱。本技术的驱动器用防震结构进行装配时,首先将该电路板的第二限位部内的第三凹槽以及该第二定位部的第一凹口,分别对准该本体的第一限位部的末端以及该第一定位部后,将该电路板的第二限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置入该本体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一定位部。将该电路板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该本体的第一限位部的末端即卡固在该电路板的第二限位部内的第二凹槽,且该本体的第一限位部的第一凸部以及第二凸部都是组设在该电路板的第二限位部的前凹槽内,又该本体上的第一定位部定位在该电路板的第二定位部的第二凹口内,完成电路板定位的工作,定位在本体上的过程相当地简单。该电路板定位在该本体上之后,此时将该本体连同该电路板往第二移动方向移动,该电路板上的连接座将与该电子装置机壳的背板上的连接头自动对准接合,该连接座及该连接头在接合进行的过程中,因该电路板定位在该本体上,且该电路板定位在该本体上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该电路板上的连接座与该电子装置机壳的背板上的连接头结合所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故该电路板将不会往该本体上的第一定位部移动至第一凹口的方向移动,使该电路板上的连接座与该电子装置机壳的背板上的连接头进行结合的动作,待该电路板上的连接座与该电子装置机壳的背板上的连接头完成接合后,在该本体上再稍微施加少许力量,使该本体往第二移动方向移动,该电路板上的连接座与该电子装置机壳的背板上的连接头结合产生的阻力,将大于该电路板与该本体接触的最大静摩擦力,该电路板即往该本体上的第一定位部往第一凹口移动的方向移动,此时该电路板的第二限位部及第二定位部与该本体上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一定位部的配合将是松散的配合状态,也就是若该电路板受到来自于该电子装置机壳传送到背板上的震动力,该震动力将震动该电路板并由该电路板吸收,不会传递到该本体上,故定位在该本体上的驱动器不会受此震动的影响,可阻断震动力的传递。现有技术是通过一介质或是本身结构的设计达到防震的作用,因此无法完全避免震动力对硬盘造成的损坏。本技术的驱动器用防震结构,采用电路板吸收来自于外界的震动力,可避免震动力传递到驱动器上,同时电路板也容易定位在本体上,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防震结构,可解决现有震动力对驱动器造成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中国台湾第00474442号专利「外接式硬盘盒的防震及防尘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中国台湾第M264618号专利「小型硬盘外接盒防震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的电路板放置在本体上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的电路板定位在本体上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6是本技术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的本体组设在电子装置的机壳背板上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请参阅图3,它是本实用新的型驱动器用防震结构1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该防震结构1组设在电子装置的机壳2中,提供该驱动器3对于该机壳2的防震效果,它是由一本体11及电路板12构成。该本体11,用于组设该驱动器3,且设有一第一定位部112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111,其中,该第一定位部112是一凸柱,且该第一限位部111可以是例如一挡块,且该档块形成一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及一末端。该电路板12是电性连接于该驱动器3与该电子装置,该电路板12具有一可偏移地定位在该第一定位部112的第二定位部122以及至少一可组配到该第一限位部111以防止自该本体11脱落的第二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组设在电子装置的机壳中,为该装设在机壳中的驱动器提供防震作用,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包括:    一本体,组设该驱动器,且设有一第一定位部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以及    一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驱动器与该电子装置,该电路板具有一可偏移地定位到该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以及至少一可组配到该第一限位部以防止自该本体脱落的第二限位部,该电路板可偏移地活动组接在该本体中,防止来自该机壳的震动传递到该驱动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器用防震结构,组设在电子装置的机壳中,为该装设在机壳中的驱动器提供防震作用,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包括一本体,组设该驱动器,且设有一第一定位部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驱动器与该电子装置,该电路板具有一可偏移地定位到该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以及至少一可组配到该第一限位部以防止自该本体脱落的第二限位部,该电路板可偏移地活动组接在该本体中,防止来自该机壳的震动传递到该驱动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是选自凸柱、挡块或凸肋组成群组中的一个群组,该第二定位部是一开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定位部是一开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器用防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开口形成有第一凹口及第二凹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