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导向件本体、导向件连接板、吸能盒、车身前纵梁和车身轮罩前边梁,所述前防撞梁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导向件本体,所述导向件本体上设有导向件连接板,所述前防撞梁内侧设有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一端通过安装板与车身前纵梁固定,所述车身前纵梁上设有车身轮罩前边梁;通过在前防撞梁前端设置导向件本体和导向件连接板,通过利用吸能盒以及车身前纵梁共同吸能,配合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形成的导向面,在碰撞过程中会产生Y向导向力,使碰撞壁障顺着导向面顺势滑出,碰撞壁障与车身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要求提升,整车安全要求随之提升。车身作为整车承载基础,在被动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车身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优劣;根据国内外对各类碰撞事故统计,以及随着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引入25%小偏置碰撞作为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考察车身结构安全的四项关键指标之一,25%小偏置碰撞越来越受到普通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也对主机厂在开发汽车新产品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碰撞过程中主要以车身前纵梁作为碰撞过程中能量传递和吸收的主要路径,而25%小偏置碰撞试验过程中,由于车身前纵梁与碰撞壁障没有重叠,车身前纵梁没有办法作为能量传递和吸收的主要路径,碰撞壁障直接冲击A柱区域,进而对车身A柱区域破坏性很大,危及乘员舱内驾驶员安全,因而对车身结构要求提高,如何在安全性能与轻量化的双重要求下,既能保证A柱区域不增加过多重量,又能满足25%小偏置碰撞要求的车身结构安全是亟需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通过在前防撞梁前端设置导向件本体和导向件连接板,通过利用吸能盒以及车身前纵梁共同吸能,配合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形成的导向面,在碰撞过程中会产生Y向导向力,使碰撞壁障顺着导向面顺势滑出,碰撞壁障与车身分离。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导向件本体、导向件连接板、吸能盒、车身前纵梁和车身轮罩前边梁,所述前防撞梁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导向件本体,所述导向件本体上设有导向件连接板,所述导向件连接板一端位于导向件本体位置处,所述导向件连接板另一端位于前防撞梁处,所述前防撞梁内侧设有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一端通过安装板与车身前纵梁固定,所述车身前纵梁上设有车身轮罩前边梁,所述导向件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形成导向面。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防撞梁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导向件连接板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防撞梁、导向件本体和导向件连接板三者在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处通过定位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向件连接板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用于对导向件本体的两侧边进行包覆,所述第三翻边用于对前防撞梁的一侧边进行包覆。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车身轮罩前边梁与车身前纵梁焊接固定。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向件连接板上设有工艺减重孔,所述工艺减重孔设有多个。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向件本体上设有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第七平面和第八平面,所述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和第七平面之间圆弧过渡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四平面与第一平面位置相适配,所述第五平面与第二平面位置相适配,所述第六平面与第三平面位置相适配,所述第七平面、第八平面与车身前纵梁的前端面形成支撑面。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向件本体内侧设有第一吸能区和第二吸能区,所述第二吸能区对称设有两个。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七平面上设有避震孔,所述避震孔设有多个。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前防撞梁前端设置导向件本体和导向件连接板,吸能盒承受碰撞冲击会发生溃缩,从而进行能量吸收,吸能盒吸能溃缩后车身前纵梁处发生折弯,车身前纵梁实现通过折弯进行吸收能量,通过利用吸能盒以及车身前纵梁共同吸能,配合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形成的导向面,在碰撞过程中会产生Y向导向力,使碰撞壁障顺着导向面顺势滑出,碰撞壁障与车身分离,同时第七平面、第八平面与车身前纵梁的前端面形成的支撑面能同步抵抗来自碰撞中X向产生的分力,从而保证本专利技术结构的稳定性,在本专利技术结构作用下可以减少碰撞能量向A柱区域的传递,进而实现保障乘员舱内驾驶员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与车身前纵梁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结构主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导向件本体与前防撞梁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导向件连接板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导向件本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吸能区和第二吸能区结构示意图。其中:1、前防撞梁;2、导向件本体;3、导向件连接板;4、吸能盒;5、车身前纵梁;6、车身轮罩前边梁;7、安装槽;8、安装板;9、第一平面;10、第二平面;11、第三平面;12、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14、第一翻边;15、第二翻边;16、第三翻边;17、工艺减重孔;18、第四平面;19、第五平面;20、第六平面;21、第七平面;22、第八平面;23、第一吸能区;24、第二吸能区;25、避震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根据图1、2、3、4、5、6、7、8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包括前防撞梁1、导向件本体2、导向件连接板3、吸能盒4、车身前纵梁5和车身轮罩前边梁6,所述前防撞梁1一端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内设有导向件本体2,所述导向件本体2上设有导向件连接板3,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一端位于导向件本体2位置处,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另一端位于前防撞梁1处,所述前防撞梁1内侧设有吸能盒4,所述吸能盒4一端通过安装板8与车身前纵梁5固定,所述车身前纵梁5上设有车身轮罩前边梁6,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上设有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所述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之间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形成导向面,在碰撞过程中会产生Y向导向力,使碰撞壁障顺着导向面顺势滑出,碰撞壁障与车身分离。所述前防撞梁1上设有第一定位孔12,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12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13。所述前防撞梁1、导向件本体2和导向件连接板3三者在第一定位孔12和第二定位孔13处通过定位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翻边14、第二翻边15和第三翻边16,所述第一翻边14和第二翻边15用于对导向件本体2的两侧边进行包覆,所述第三翻边16用于对前防撞梁1的一侧边进行包覆。所述车身轮罩前边梁6与车身前纵梁5焊接固定。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上设有工艺减重孔17,所述工艺减重孔17设有多个。所述导向件本体2上设有第四平面18、第五平面19、第六平面20、第七平面21和第八平面22,所述第四平面18、第五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1)、导向件本体(2)、导向件连接板(3)、吸能盒(4)、车身前纵梁(5)和车身轮罩前边梁(6),所述前防撞梁(1)一端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内设有导向件本体(2),所述导向件本体(2)上设有导向件连接板(3),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一端位于导向件本体(2)位置处,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另一端位于前防撞梁(1)处,所述前防撞梁(1)内侧设有吸能盒(4),所述吸能盒(4)一端通过安装板(8)与车身前纵梁(5)固定,所述车身前纵梁(5)上设有车身轮罩前边梁(6),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上设有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所述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之间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形成导向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1)、导向件本体(2)、导向件连接板(3)、吸能盒(4)、车身前纵梁(5)和车身轮罩前边梁(6),所述前防撞梁(1)一端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内设有导向件本体(2),所述导向件本体(2)上设有导向件连接板(3),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一端位于导向件本体(2)位置处,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另一端位于前防撞梁(1)处,所述前防撞梁(1)内侧设有吸能盒(4),所述吸能盒(4)一端通过安装板(8)与车身前纵梁(5)固定,所述车身前纵梁(5)上设有车身轮罩前边梁(6),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上设有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所述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之间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平面(9)、第二平面(10)和第三平面(11)形成导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上设有第一定位孔(12),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12)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导向件本体(2)和导向件连接板(3)三者在第一定位孔(12)和第二定位孔(13)处通过定位螺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25%小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连接板(3)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翻边(14)、第二翻边(15)和第三翻边(16),所述第一翻边(14)和第二翻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小荣,刘多加,李灿,刘业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