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壳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4722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器壳及其制造方法。为提供一种易于加工、降低成本的散热器壳及其制造方法,提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其散热器壳上具有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其制造方法包含于板片上冲压形成中央区及第一、第二散热片组的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将第一、二散热片组冲压曲摺竖立,以形成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坯板上间槽形成通道的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散热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一种。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习知的CPU散热器壳90,系首先由导热佳的铝等金属以挤出成型的方式制成长条;然后将长条被分段截锯形成散热器壳的毛坯;最后将散热器壳毛坯经剖沟切割形成散热柱91及位于中央位置的圆形容纳空间92,并于散热柱91间设供螺丝螺合以与设有风扇的组合板结构的连接孔,便完成散热器壳90的制造。这种散热器壳的制作不仅麻烦,而且成本较高。如图2所示,系以另一种方法制作的散热器壳80。其系用金属压铸成型,并在散热器壳80外侧凸设供结合用的耳座81。因此,这种散热器壳80的造价成本比挤压成型的方式更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加工、降低成本的。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壳为由金属板冲而成,其上具有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包含(a)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于板片上冲压形成中央区及第一、第二散热片组,每一散热片组冲设数间槽;(b)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将第一、二散热片组冲压曲摺竖立,以形成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坯板上间槽形成通道。其中底板设有一个以上与设有风扇的组合板上定位元件相对应并组配的组配孔。底板上设有数通孔。第一散热片组系由两对边的散热片组成;第二散热片组系由另两对边的散热片组成。底板上设数有数通槽。底板上朝外延设耳板;耳板上带与设有风扇的组合板上定位元件相对应并组配组配孔。第一、二两组散热片组形成高度高矮不同的两组散热片组。在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时,于第一散热片组对角位置预留组配用耳板,并于耳板上冲设组配孔;在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时,不对耳板冲压曲摺,使耳板延伸出底板外。在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时,于第二散热片组对角位置预留组配用耳板,并于耳板上冲设组配孔;在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时,不对耳板冲压曲摺,使耳板延伸出底板外。在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时,第一、二散热片组分别具有较长、较短的长度;于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时,长度较长、较短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形成高度较高、较矮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在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时,于形成中央区内冲设一个以上组配孔。在第一冲压形成坯板时,于形成的中央区内冲设数通孔;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时,形成的底板上形成通槽。在第一冲压形成坯板时,使间槽延伸至中央区;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时,形成的底板上形成通槽。由于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壳上具有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其制造方法包含于板片上冲压形成中央区及第一、第二散热片组的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将第一、二散热片组冲压曲摺竖立,以形成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坯板上间槽形成通道的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组装时,将制成的散热器壳与组合板结合。组合板设有风扇及与散热器壳上组配孔相对应的定位元件,组合板搁置于散热器壳较矮的第二散热片组上,其上风扇沉设于散热器壳的容纳空间,并藉由其上定位元件与散热器壳结合成一体。使用时,启动风扇,以对散热器壳的底板及四周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吹风、散热。本专利技术系以冲压方式制成,并仅需两次冲压步骤便可完成,在加工作业上极为方便,可大幅度提高生产速度及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图1、为习用的挤压成型散热器壳结构示意立体图。图2、为习用的压铸成型散热器壳结构示意立体图。图3、为经本专利技术步骤一加工后散热器壳坯板结构示意立体图。图4、为经本专利技术步骤二加工后散热器壳结构示意立体图。图5、为经本专利技术步骤二加工后散热器壳结构示意立体图(于第一散热片组设有耳板)。图6、为经本专利技术步骤二加工后散热器壳结构示意立体图(于第一、二散热片组设有耳板)。图7、为经本专利技术步骤一加工后散热器壳坯板结构示意立体图(中央区设有通孔)。图8、为经本专利技术步骤二加工后散热器壳结构示意立体图(底板上设有通孔)。图9、为具有图4所示散热器壳的散热器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10、为具有图4所示散热器壳的散热器结构示意俯视图。图11、为图10中的A-A剖视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阐述。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系以铝、铜等导热性质佳的金属材质板片为原料,对板片进行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10,即于板片上冲压形成中央区11、两组相对边组成的第一散热片组12、另两组相对边组成的第二散热片组13及位于中央区11的组配孔14,第一、二散热片组12、13分别具有较长、较短的长度,并分别形成数间槽15及数独立的散热片。如图4所示,对坯板10进行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20,即系将第一、二散热片组12、13冲压曲摺竖立,以形成底板21及竖立于底板21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22、23,并形成容纳空间29,坯板10上间槽15形成通风作用的通道25。中央区11的组配孔14为位于底板21上的组配孔24,长度较长、较短的第一、二散热片组12、13形成高度较高、较矮的第一、二散热片组22、23,较矮高度的第二散热片组23可供设有风扇31的组合板30搁置。亦可在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10时,于第一散热片组对角位置预留组配用耳板,并于耳板上冲设组配孔。如图5所示,在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20时,不对冲设有组配孔24的耳板26冲压曲摺,使耳板26延伸出底板21外。亦可在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时,分别于第一、二散热片组对角位置预留组配用耳板,并于耳板上冲设组配孔。如图6所示,在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20时,不对冲设有组配孔24的耳板26冲压曲摺,使耳板26延伸出底板21外。如图7所示,亦可在第一冲压形成坯板10时,于形成的中央区11内冲设数通孔16,或使间槽15延伸至中央区11。如图8所示,在第二次冲压形成散热器壳20时,形成的底板21上设有可提高散热效果的通孔27或通槽28。组装时,如图9、图10、图11所示,当散热器壳20制成后,便可与组合板30结合。组合板30设有风扇31及与散热器壳20上组配孔24相对应的定位元件32,组合板30搁置于散热器壳20较矮的第二散热片组23上,其上风扇31沉设于散热器壳20的容纳空间29,并藉由其上定位元件32与散热器壳20结合成一体。使用时,启动风扇31,以对散热器壳20的底板21及四周的第一、二散热片组22、23吹风、散热。本专利技术系以冲压方式制成,并仅需两次冲压步骤便可完成,在加工作业上极为方便,可大幅度提高生产速度及降低生产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器壳为由金属板冲而成,其上具有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设有一个以上与设有风扇的组合板上定位元件相对应并组配的组配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上设有数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组系由两对边的散热片组成;第二散热片组系由另两对边的散热片组成。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上设数有数通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上朝外延设耳板;耳板上带与设有风扇的组合板上定位元件相对应并组配组配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两组散热片组形成高度高矮不同的两组散热片组。8.一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造方法包含(a)第一次冲压形成坯板于板片上冲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壳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器壳为由金属板冲而成,其上具有底板及竖立于底板周围的第一、二散热片组,并形成容纳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银树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