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7902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用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转动,并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柔轮与偏心轴的一端传动连接,电机单元的转轴一端外伸并与谐波减速器中的波发生器传动连接,且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于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一侧,偏心轴与柔轮相连的一端具有向转轴一侧延伸的延伸端,并于偏心轴内构造轴向贯穿至延伸端的端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结构紧凑,可简化发动机缸体结构,且也可对发动机中的减震皮带轮进行空间避让,而能够有效保障驱动结构的有效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为降低发动机排量,提高燃油燃烧效率及燃油经济性,可变压缩比技术应运而生,随着可变压缩比技术的不断发展,压缩比调节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采用偏心轴与多连杆机构配合,以在驱使偏心轴转动时经由多连杆机构的传动,进而实现发动机活塞上止点变化的多连杆式可变压缩比机构已成为众多车企研发的重点。在现在的多连杆式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电机与谐波减速器的配合结构作为驱动源,以驱动偏心轴转动是采用较多的一种驱动形式。目前,现有结构中电机和谐波减速器之间的传动方式多为皮带传动,或是将电机布置在发动机缸体的侧面,并与谐波减速器传动连接。现有的结构形式导致发动机整体宽度较大,不利于整车搭载,且在电机侧置结构中,缸体加工时也需留出电机安装空间或加工出电机安装支架,也使得缸体结构较为复杂,加工难度较高。此外,目前的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电机及谐波减速器构成的驱动结构在设置上,其也易与发动机上的减震皮带轮及减震皮带等发生干涉,从而不利于发动机的整体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可使得整体驱动结构较为紧凑,且能够避免与减震皮带轮发生干涉。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转动,所述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柔轮与所述偏心轴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单元的转轴一端外伸并与所述谐波减速器中的波发生器传动连接,且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一侧,所述偏心轴与所述柔轮相连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转轴一侧延伸的延伸端,并于所述偏心轴内构造有与所述发动机缸体内的润滑油路连通的油道,所述油道轴向贯穿至所述偏心轴的延伸端的端部。进一步的,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下方。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正下方。进一步的,于所述波发生器内构造有内齿圈,所述转轴的与所述波发生器传动连接的一端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位于所述波发生器内,且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的部分齿相咬合,而构成两者间的啮合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油道于所述延伸端端部的开口与所述齿轮相对布置,且所述开口于所述齿轮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齿轮的齿根圆内部。进一步的,在位于所述延伸端端部的所述油道中设有润滑油过滤组件,并于所述延伸端的端部构造有与所述油道贯通的凹口,所述润滑油过滤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凹口内的滤网,所述滤网由固设于所述凹口内的油堵压紧于所述凹口中,并于所述油堵内设有贯穿自身且一端和所述油道连通的油孔。进一步的,所述波发生器的一侧由第一轴承转动安装于所述偏心轴的延伸端上,所述波发生器的另一侧由第二轴承转动安装于所述电机单元的壳体中。进一步的,所述波发生器的一侧由第一轴承转动安装于所述偏心轴的延伸端上,所述波发生器的另一侧滑动抵接于所述电机单元的壳体上,且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波发生器滑动抵接的部位设有耐磨层。进一步的,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波发生器滑动抵接的部位设有止推垫片,所述止推垫片相对于所述壳体外凸而与所述波发生器滑动抵接,且所述耐摩层位于所述止推垫片上。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柔轮的与所述偏心轴相接的一侧,在所述柔轮的另一侧设有置于所述柔轮内的柔轮垫片,所述柔轮经穿设所述柔轮垫片及所述柔轮的连接件和所述偏心轴固连。进一步的,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上固连有包罩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外的正时罩盖,所述电机单元横穿所述正时罩盖而固连于所述刚轮上,并于所述电机单元和所述正时罩盖之间夹置有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波发生器的一侧由第一轴承转动安装于所述偏心轴的延伸端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过盈压装于所述波发生器中,并于所述延伸端的端部固连有以限位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的限位件。进一步的,于所述延伸端的端部构造有与所述油道贯通的凹口,所述限位件为一端固连于所述凹口内的堵头,且所述堵头的另一端因自身的径向外伸而挡置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侧,并于所述堵头内设有贯穿自身并和所述油道连通的油孔。进一步的,在位于所述延伸端端部的所述油道中设有润滑油过滤组件,所述润滑油过滤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凹口内的滤网,且所述滤网由所述堵头压紧在所述凹口内。进一步的,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上设有贯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上油孔,且所述上油孔贯穿至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相连的所述刚轮的内部,以向所述刚轮和所述柔轮之间下淋润滑油。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通过使电机单元直接固定于谐波减速器单元上,可有效减小驱动结构的整体尺寸,使其结构紧凑,而有利于在发动机中的布置,同时通过使得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相对于谐波减速器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则能够利用电机的偏心布置以避让减震皮带,从而能够避免与减震皮带轮发生干涉,而利于发动机的整体设计。同时,本专利技术中使得电机单元偏置于正下方避让效果更优,而使得油道开口的投影位于齿轮的齿根圆范围内,则可对喷射的润滑油进行阻挡,以避免润滑油进入电机内部。而油封的设置可进一步防止润滑油进入电机内,且上油孔的设置可更好的保证减速器的润滑效果。此外,本专利技术通过波发生器一侧转动安装于偏心轴上,另一侧转动安装于电机单元的壳体上或是与壳体滑动抵接,则能够对波发生器进行可靠支撑,以限制波发生器的轴向窜动量。而通过使波发生器的一侧由第一轴承转动安装于偏心轴的延伸端上,且第一轴承的外圈过盈压装于波发生器中,并设置限位件可将第一轴承的内圈限制在延伸端上,由此也能够对波发生器进行轴向限位,以同样的可有效的对波发生器的进行支撑,限制其轴向窜动。另外,本专利技术通过止推垫片及耐磨层的设置,可减少滑动抵接时的摩擦损失,通过柔轮垫片的设置可避免柔轮被压溃损坏,而通过使得正时罩盖包罩减速器,并使电机单元穿设布置且设置密封圈,则能够有效保证驱动结构位置的密封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可变压缩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在发动机缸体中装配后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机单元偏置布置的示意图;图6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止推垫片的设置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波发生器另一种支撑形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机单元与正时罩盖的密封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偏心轴预装配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5)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7)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8)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柔轮(9)与所述偏心轴(5)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单元的转轴(12)一端外伸并与所述谐波减速器中的波发生器(10)传动连接,且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一侧,所述偏心轴(5)与所述柔轮(9)相连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转轴(12)一侧延伸的延伸端(504),并于所述偏心轴(5)内构造有与所述发动机缸体(7)内的润滑油路连通的油道(502),所述油道(502)轴向贯穿至所述偏心轴(5)的延伸端(504)的端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以驱使可变压缩比机构中的偏心轴(5)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包括固设于发动机缸体(7)上的谐波减速器单元,以及固设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刚轮(8)上的电机单元,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中的柔轮(9)与所述偏心轴(5)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单元的转轴(12)一端外伸并与所述谐波减速器中的波发生器(10)传动连接,且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一侧,所述偏心轴(5)与所述柔轮(9)相连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转轴(12)一侧延伸的延伸端(504),并于所述偏心轴(5)内构造有与所述发动机缸体(7)内的润滑油路连通的油道(502),所述油道(502)轴向贯穿至所述偏心轴(5)的延伸端(504)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发动机缸体(7)的高度方向,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偏置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单元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谐波减速器单元转动轴线的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波发生器(10)内构造有内齿圈(1001),所述转轴(12)的与所述波发生器(10)传动连接的一端连接有齿轮(13),所述齿轮(13)位于所述波发生器(10)内,且所述齿轮(13)与所述内齿圈(1001)的部分齿相咬合,而构成两者间的啮合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502)于所述延伸端(504)端部的开口与所述齿轮(13)相对布置,且所述开口于所述齿轮(13)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齿轮(13)的齿根圆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延伸端(504)端部的所述油道(502)中设有润滑油过滤组件,并于所述延伸端(504)的端部构造有与所述油道(502)贯通的凹口,所述润滑油过滤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凹口内的滤网(24),所述滤网(24)由固设于所述凹口内的油堵(25)压紧于所述凹口中,并于所述油堵(25)内设有贯穿自身且一端和所述油道(502)连通的油孔(k)。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发生器(10)的一侧由第一轴承(14)转动安装于所述偏心轴(5)的延伸端(504)上,所述波发生器(10)的另一侧由第二轴承(26)转动安装于所述电机单元的壳体(11)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压缩比驱动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乐刘涛苏旭朝张树旻尹吉渠娜刘君宇董高峰钟德华王文远孟金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