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性硬涂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5754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度高、可以防止斜向观察时的白污点且抗眩性出色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包含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在所述透明塑料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由微粒和硬涂树脂形成的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具有15~30μm的范围的厚度,所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为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的30~75%的范围,在由上述微粒形成的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平均倾斜角θa为1.0~2.0度的范围,而且JISB0601(1994年版)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12~0.30μm的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图像显示装置在现有的CRT(Cathode RayTube)的基础上,还开发有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并将其实用化。其中,就LCD而言,伴随着与高视场角化、高精细化、高速应答性、颜色再现性等有关的技术革新,利用LCD的应用也正在从笔记本型个人电脑或监视器向电视转化。LCD的基本构成是,将分别具备透明电极的平板上的玻璃基板,以成为具有一定间隔的缝隙的方式通过隔板对向配置,向所述玻璃基板之间注入液晶材料,密封,作为液晶单元,进而在所述一对玻璃基板的外侧面分别设置偏振片。以前是在所述液晶单元表面上安装由玻璃或塑料构成的盖板,防止损伤在所述液晶单元表面上贴附的所述偏振片。但是,当安装所述盖板时,在成本和重量方面是不利的。因而,接着对所述偏振片表面进行硬涂处理。在所述硬涂处理中,同时防止LCD的晃眼或光源的映入等,通常使用防眩性硬涂薄膜。防眩性硬涂薄膜由如下方法得到,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面或两面形成2~10μm左右的较薄的防眩性硬涂层。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使用热固化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硬涂树脂及微粒而形成。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因所述微粒而成为凹凸形状,由此发挥防眩性。当在玻璃上涂敷上述硬涂树脂设置防眩性硬涂层时,以铅笔硬度计显示出4H以上的硬度。但在基底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情况下,如果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不够充分,通常受到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影响,上述铅笔硬度降低到3H以下。通过将LCD的应用移行至家庭用电视机,一般的家庭用电视机的使用者可以容易地设想即使是使用了LCD的电视机,也进行与利用以往的玻璃制CRT的电视机同样的操作。上述玻璃制CRT的铅笔硬度为9H左右。为此,对于LCD中使用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要求提高硬度。通过增加防眩性硬涂层的层厚,可以提高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硬度。但是,当增大层厚时存在下述问题,即在防眩性硬涂层中含有的颗粒完全埋入到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内部,可能无法发挥足够的防眩性(抗眩性)。为了解决该问题,也有增加上述微粒的添加量的方法,但此时,层方向上的颗粒数量增大,其结果,也有浊度值增大的问题。对于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高硬度化及由此带来的抗眩性或浊度值的问题,提出有特开平11-286083号公报、特开2000-326447号公报、特开2001-194504号公报及特开2001-264508号公报所述的技术。另外,对于像素尺寸小的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不发生晃眼故障的防眩薄膜,在特开2003-4903号公报中有记载。在特开平11-286083号公报中,公开了在透明基材薄膜上形成了以重量平均粒径0.6~20μm的颗粒和重量平均粒径1~500nm的微粒和硬涂树脂为主成分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还公开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所述颗粒的粒径以下、优选为重量平均粒径的80%以下(具体为16μm以下)。在特开2000-326447号公报中,公开有在塑料基材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至少一层的防眩性硬涂层而成的硬涂薄膜,还公开有使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3~30μm,进而将二次粒径为20μm以下的无机微粒添加到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中。还公开有使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成为凹凸形状而赋予防眩性。在特开2001-194504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防反射薄膜,其是在塑料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硬涂被膜层和以金属醇盐及其水解物为主成分的防反射薄膜层而成,防眩性硬涂层的在断裂应变以下的弹性模量为0.7~5.5GPa。其还公开有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为0.5μm以上20μm以下,还公开了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中含有的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为0.01~10μm。在特开2001-264508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防眩性防反射薄膜,其是在透明支撑体上顺次层叠含有重量平均粒径为1~10μm的颗粒的防眩性硬涂层、和低折射率层而成,所述低折射率层由含有重量平均粒径为0.001~0.2μm的无机微粒、光固化性的有机硅烷的水解物和/或其部分缩合物、以及含氟聚合物的组合物形成且折射率在1.35~1.49范围,该防眩性防反射薄膜的浊度值在3~20%范围内,450nm~650nm的平均反射率为1.8%以下。其还公开有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为1~10μm。在特开2003-4903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防眩薄膜,其作为相对像素尺寸小的高精细图像显示装置而不发生晃眼故障的防眩薄膜,在透明支撑体上具有防眩层,而且表面具有凹凸,其特征在于,各凹陷的切断面面积为1000μm2以下。还公开有在上述防眩薄膜中,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5~1.0μm的范围,凹陷的平均倾斜角θa为20°以下。但是,在这些现有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并没有圆满地解决硬度及抗眩性两方面的问题。在特开11-286083中,存在的问题是当上述硬涂层的厚度为上述程度时,无法发挥足够的硬度。在特开2000-326447号公报中,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为上述那样的构成,完全不考虑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在是上述无机微粒完全埋入到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内部那样的构成的情况下,无法发挥足够的抗眩性。特开2001-194504号公报中记载的防反射薄膜,其存在的问题是尽管硬度和耐擦伤性得到改善,但是,在例如将重量平均粒径为1.8μm左右的微粒添加到膜厚为20μm左右的防眩性硬涂层中的情况下,微粒完全埋入到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内部,无法发挥足够的抗眩性。特开2001-264508号公报中记载的防眩性防反射薄膜的目的在于改善耐损伤性、防眩性等,但问题是无法得到足够的硬度。接着,在特开平11-286083号公报、特开2000-326447号公报、特开2001-194504号公报、特开2001-264508号公报以及特开2003-4903号公报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当从斜向观察时,其存在反射光的散射变得过强而可见白污点的所谓斜向白污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方面,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度及抗眩性出色、进而可以防止从斜向观察时的白污点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它的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及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包含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由微粒和硬涂树脂形成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具有15~30μm的范围的厚度。所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为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的30~75%的范围。在由所述微粒形成的所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平均倾斜角θa为1.0~2.0度的范围,而且JIS B 0601(1994年版)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12~0.30μm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偏振片包含偏振镜及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本专利技术的图像显示装置包含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及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偏振片的至少一个。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准备包含微粒、硬涂树脂以及溶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工序;在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涂敷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而形成涂膜的工序;和使所述涂膜固化而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工序。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具有1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其包含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在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由微粒和硬涂树脂形成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具有15~30μm范围的厚度,所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为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 厚度的30~75%的范围,在由所述微粒形成的所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平均倾斜角θa为1.0~2.0度的范围,而且JISB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12~0.30μm的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鹰尾宽行滨本大介二宫正纪楠本诚一重松崇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