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317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设计自由度的提高的车身结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具备:左右一对前部侧梁(10L、10R),它们配置于车辆前部,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前下梁(12),其以跨左右一对前部侧梁(10L、10R)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与前部侧梁(10L、10R)的下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以及板构件(4),其配置于前下梁(12)的前方,并且所述板构件(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于与前部侧梁(10L、10R)及前下梁(12)重合的重合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已知有为了在与行人碰撞时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在保险杠正面的背面附近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构件的结构。例如,在日本专利第4797726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具备从板构件的左右两端比护罩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的机动车的前部结构。在伸出部设置有纵壁,该纵壁具有用于将板构件与护罩侧部的前表面连结的螺栓孔。在纵壁的车宽方向内侧,在板构件的后表面部设置有周壁,该周壁具有用于将板构件与护罩下部连结的螺栓孔。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板构件通过纵壁的螺栓孔连结于护罩侧部并且通过周壁的螺栓孔连结于护罩下部的情况下,可能因板构件的连结点增加、连结部分的大型化造成设计自由度降低。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设计自由度的提高的车身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车身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前部结构1)具备:左右一对侧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部侧梁10L、10R),它们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者车辆后部,且沿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n所述车身结构具备:/n左右一对侧梁,它们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者车辆后部,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n下横梁,其以跨所述左右一对侧梁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侧梁的下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以及/n板构件,其配置于比所述下横梁靠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板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于与所述侧梁及所述下横梁重合的重合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8 JP 2019-121380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结构具备:
左右一对侧梁,它们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者车辆后部,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下横梁,其以跨所述左右一对侧梁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侧梁的下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以及
板构件,其配置于比所述下横梁靠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板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于与所述侧梁及所述下横梁重合的重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构件具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以在所述板构件将所述重合部中的连结位置作为基点而向上方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上与所述下横梁重合的方式,从所述板构件的上表面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结构还具备风道支承构件,所述风道支承构件设置于所述突出部的上方,且能够支承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结构还具备接触缓冲构件,所述接触缓冲构件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下表面,且在所述板构件将所述重合部中的连结位置作为基点而向下方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上与所述板构件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康哲石川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