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加强纵梁的车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94938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结构,具有两个车身下部的侧纵梁,纵梁各自由内部型材和外部型材形成。在后立柱区域且沿外部型材延伸的方向,这些纵梁各自还包括力传递型材(23),配置成在从后轮发生后部碰撞时进入外部型材的U形截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加强纵梁的车辆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辆在后轮受到碰撞时的变形。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机动车辆的车身结构,更特别地涉及位于后轮前方的车身下部纵梁。
技术介绍
轻型的机动车辆的车身一般在后部包括后门,和称为后立柱的形成基本竖直中空体的立柱,后立柱支撑这些门的锁。后立柱刚性地紧固至车身结构的多个管状元件。特别地,后立柱在下部连接至车身下部侧纵梁和底板横梁,而在上部连接至车顶盖的后部横梁。后立柱通过位于翼子板内部的钣金件向后方延伸,该钣金件称为翼子板内衬并构成轮罩拱。该后翼子板内衬本身通过后纵梁加强,后纵梁在其端部支撑保险杠。在后部碰撞时,车辆的后部应最大限度地吸收能量。这种类型的碰撞通常引起该后部的下部变形,包括作用在后轮上的力,该后轮前进并因此压靠后立柱下部和车身下部纵梁。根据后部碰撞的强度,翼子板内衬也变形,并因此向后立柱上部传导推力。为了针对后部碰撞加强车身下部纵梁的下部,已知的是,在纵梁上增加加强型元件和/或减震器。然而,当前减少碳氢燃料消耗的趋势仍然趋使生产商限制机动车辆的重量,并因此限制加强件的数量和体积,同时改进纵梁对碰撞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动车辆的结构(1),具有两个车身下部的侧边的纵梁(3),所述纵梁(3)中的每一个包括:/n-内部型材;以及/n-外部型材(19),具有U型截面,所述外部型材从中立柱(11)向后立柱(13)延伸并紧固至内部型材(21);/n其特点在于,针对两个所述纵梁(3)中的每一个,所述结构(1)还包括:/n-力传递型材(23),用于在后部碰撞时从相应后轮传递力,所述型材(23)沿所述外部型材(19)延伸的方向设置在后立柱(13)处,并且配置为在后部碰撞时进入所述外部型材(19)的U形截面。/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03 FR 18538071.一种机动车辆的结构(1),具有两个车身下部的侧边的纵梁(3),所述纵梁(3)中的每一个包括:
-内部型材;以及
-外部型材(19),具有U型截面,所述外部型材从中立柱(11)向后立柱(13)延伸并紧固至内部型材(21);
其特点在于,针对两个所述纵梁(3)中的每一个,所述结构(1)还包括:
-力传递型材(23),用于在后部碰撞时从相应后轮传递力,所述型材(23)沿所述外部型材(19)延伸的方向设置在后立柱(13)处,并且配置为在后部碰撞时进入所述外部型材(19)的U形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型材(23)具有平均宽度(l)由前向后逐渐增加的U形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型材(23)的与所述外部型材(19)相对的U形截面的平均宽度小于所述型材(23)的U形截面的平均宽度(l)。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型材(23)具有孔洞(23.1),所述孔洞适于在后部碰撞时有助于所述型材(23)变形并因此吸收所述碰撞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型材(23)具有与相应后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赛德·贝纳
申请(专利权)人: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