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639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49
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及车辆,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包括吸能盒和三角支撑结构,其对称布置于副车架两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针对小面积重叠正面偏置碰撞的副车架前端结构以及配备有该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汽车市场消费的不断升级,汽车安全性逐渐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SOF(SmallOverlapFrontalCrash,25%重叠正面偏置碰撞)工况逐渐成为评价汽车被动安全的一个重要工况,其对车辆被动安全性设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SOF工况下,碰撞速度被设定为64km/h,碰撞壁障被设定为刚性壁障,并且壁障与车辆之间重叠率被设定为车辆全宽的25%。在这种设定下,传统汽车安全性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以及纵梁等压溃吸能部件与壁障之间的重叠率较小,不能有效地压溃、吸收碰撞能量以及降低碰撞强度。这会导致碰撞壁障直接与车辆乘员舱撞击,导致乘员舱严重变形,车内乘员存在较大损伤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针对SOF工况重新设计了副车架前端结构。在SOF工况下,该结构将正面纵向的碰撞载荷传递至副车间纵梁,同时部分载荷被转化为侧面横向碰撞载荷。根据本技术的结构充分利用了现有技术的车身结构设计,并且协调正面刚性墙碰撞以及正面40%偏置碰撞工况性能,使吸能盒充分吸收碰撞能量,降低碰撞强度,从而避免壁障直接撞击乘员舱,继而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包括吸能盒和三角支撑结构,其对称布置于副车架两侧。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与副车架前防撞梁连接,而设置在所述吸能盒后端的三角支撑结构与副车架纵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且内部设置有加强板,以用于吸收碰撞能量。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截面为矩形并且所述加强板处于中间位置。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通过冷金属过渡焊CMT焊接与副车架前防撞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三角支撑结构由高强度钢制成且布置有减重孔,以保证结构强度并满足轻量化要求。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三角支撑结构通过金属惰性气体电弧焊MIG焊接与副车架纵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所述吸能盒与所述三角支撑结构通过端板利用螺栓螺母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外的或附加的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中以上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吸收碰撞能量并改善碰撞载荷传递路径的吸能传力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配备有如以上内容中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在SOF工况下,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可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引导碰撞载荷传递至副车架纵梁,且将纵向碰撞载荷部分转化为横向碰撞载荷,增加车辆横向运动,使车辆远离碰撞壁障,从而降低碰撞强度,保证乘员舱的结构完整性,降低车内驾乘人员损伤风险。根据以下描述和附图本技术的以上特征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说明从结合附图的以下详细说明中,将会使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及优点更加完整清楚,其中,相同或相似的要素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总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的示意图。图3具体示出了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吸能盒的示意图。图4具体示出了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三角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所述吸能盒与所述三角支撑结构连接的所述平面的横截面图。图6示出了设置有减重孔的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三角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及其周边零件总体布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照其中图示了本技术示意性实施例的附图更为全面地说明本技术。但本技术可以按不同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解读为仅限于本文给出的各实施例。给出的上述各实施例旨在使本文的披露全面完整,从而使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准确。诸如“包含”、“包括”和“具备”之类的用语表示除了具有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有直接和明确表述的部件以外,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也不排除具有未被直接或明确表述的其它部件的情形。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用语并不表示单元或部件在时间、空间、大小等方面的顺序,而仅仅是作区分各单元或部件之用。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基于有限的布置空间,根据碰撞壁障与副车架纵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了三角支撑结构,并将吸能盒与副车架纵梁连接。这增加碰撞壁障与吸能盒纵向的重叠面积。通过吸能盒充分压溃,碰撞能量被吸收。并且该结构改善了碰撞载荷传递路径,将载荷传递至副车架纵梁的同时,部分纵向载荷被转化为横向载荷,驱使车辆在此载荷的作用下,增加横向运动,远离碰撞壁障,从而使车辆从壁障的一侧通过,避免乘员舱直接撞击壁障。通过布置纵向加强筋以及在空腔内布置加强板,增加了吸能盒的强度。在同等压溃状态下,优化的吸能盒充分吸收碰撞能量,进一步缓解碰撞强度。下面根据附图充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总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副车架特征在于设置有两个车架前端结构101及车架前端结构102。所述车架前端结构101、102对称布置于副车架两侧,其每个包括吸能盒以及三角支撑结构两部分。以下以车架前端结构102为具体示例具体说明该结构的具体构造。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前端结构的示意图。车架前端结构由吸能盒201及三角支撑结构202构成。图3具体示出了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吸能盒300的示意图。所述吸能盒横向截面为矩形,其几何尺寸优选为长90mm,高45mm,宽60mm。所述吸能盒前端面贴合副车架防撞梁立面,采用冷金属过渡焊CMT焊接形式与在其前方布置的防撞梁连接。吸能盒还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加强筋以及布置在空腔内的加强板。图4具体示出了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三角支撑结构的示意图。所述三角支撑结构由上下两层冲压钣金件翻边焊接而成,其三边的几何尺寸优选如下:边401为400mm,边402为220mm并且边403为200mm。所述三角支撑结构前端设置有一平面,宽70mm,高50mm,以用于焊接端板连接吸能盒。在该平面上,所述吸能盒与所述三角支撑结构通过端板利用螺栓螺母连接。所述三角支撑结构可以设置有减重孔以满足轻量化需求。图5示出了所述吸能盒与所述三角支撑结构连接的所述平面的横截面图。如图5所示出,在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包括吸能盒和三角支撑结构,其对称布置于副车架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包括吸能盒和三角支撑结构,其对称布置于副车架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与副车架前防撞梁连接,而设置在所述吸能盒后端的三角支撑结构与副车架纵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且内部设置有加强板,以用于吸收碰撞能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截面为矩形并且所述加强板处于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结构的所述吸能盒通过冷金属过渡焊CMT焊接与副车架前防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善良刘梦莹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