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多孔化学电极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1810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化学电极的制备方法,是将中空玻璃管洗净,将前驱体、填料及纳米微球模板按照质量比为1~1.5∶3~4.5∶1~2的比例研磨,混合均匀成糊状混合物,将所得碳糊混合物填入中空玻璃管内,压实,在中空玻璃管中央插入作为引出电极的铜导线,然后将电极在常温下浸泡在浓度为0.01~1.5mol/L的引发剂溶液中,使填充在玻璃管内的糊状混合物发生整体聚合最后将电极放入搅拌的抽提剂,在5℃~40℃的温度范围中抽提,除去纳米微球模板,上述前驱体为吡咯、噻吩和苯胺中的一种或其衍生物。该电极比表面积大,而且更新截面之间以及不同电极间表面性质差异小,故平行性好;因孔径均匀可调且可功能化,故选择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传感器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将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可检测电信号的传感器。碳糊电极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并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其制作方法特别简单而成本特别低廉,被认为是制备和使用一次性电极的理想方法。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也发现此类电极存在着结果重现性差和不宜长期保存的缺点,妨碍了在生物分析中的实际应用。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1)电极制备的每一个过程并非完全重复和定量进行,而且电极表面性质如比表面积、吸附活性位点多少等,也不高度一致;(2)粘接剂石蜡油等的挥发干枯导致电极体相不严实而失效。虽然对电极进行各种改性与修饰的报道不少,例如采用环氧树脂或导电胶等作为粘接剂,得到的电极体相性质整体优于石蜡油作为粘接剂获得的结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由本专利技术得到的电极灵敏度获得显著提高,具有保存长效性、平行可靠性及选择性好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将中空玻璃管洗净,将前驱体、填料及纳米微球模板按照质量比为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孔化学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中空玻璃管洗净,将前驱体、填料及纳米微球模板按照质量比为1~1.5∶3~4.5∶1~2的比例研磨,混合均匀成糊状混合物,将所得碳糊混合物填入中空玻璃管内,压实,在中空玻璃管中央插入作为引出电极的铜导线,然后将电极在常温下浸泡在浓度为0.01~1.5mol/L的引发剂溶液中,使填充在玻璃管内的糊状混合物发生整体聚合最后将电极放入搅拌的抽提剂,在5℃~40℃的温度范围中抽提,除去纳米微球模板,上述前驱体为吡咯、噻吩和苯胺中的一种或其衍生物例:填料为碳粉或云母粉,纳米微球模板为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模板、聚丙烯纳米微球模板或氧化硅SiO2纳米微球模板;引发剂为三氯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农跃许利剑李智洋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