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825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能够提高针对沿车身前后方向施加的载荷的车身的强度及刚性。车身后部构造包括:内面板(3),其与车身(1)的外面板(2)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收容后轮的后轮罩(1e)的一部分;以及车顶侧轨(4),其在车身上部(1b)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内面板(3)形成有:内面板加强筋部(3e),其向车宽方向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部(3f、3g),其形成在内面板加强筋部(3e)的车身前后方向并与车顶侧轨(4)连接;以及延伸设置部(3h、3i),其与连接部(3f、3g)相比向车身前后方向的至少一方延伸并与车顶侧轨(4)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用于提高车身后部刚性的构造,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使在上下方向上从车身侧壁部(3)延伸设置的截面帽形状的外面侧加强部件(23)与车顶侧轨(4)连接,从而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5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后部车身构造虽然通过设有外面侧加强部件(23)而具有针对来自减震器的载荷的刚性,但存在针对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刚性贡献度低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而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针对沿车身前后方向施加的载荷的车身的强度及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包括:内面板,其与车身的外面板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收容后轮的后轮罩的一部分;以及车顶侧轨,其在车身上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形成有:内面板加强筋部,其在前述内面板上向车宽方向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部,其形成在前述内面板加强筋部的车身前后方向,并与前述车顶侧轨连接;以及延伸设置部,其与前述连接部相比向车身前后方向的至少一方延伸,并与前述车顶侧轨连接。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能够提高针对沿车身前后方向施加的载荷的车身的强度及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br>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一例的要部侧视图。图2是示出将外面板拆下后的车身后部的左侧视图。图3是示出内面板与车顶侧轨的连接状态的要部放大说明图。图4是示出车顶侧轨的侧轨加强筋部的要部放大说明图。图5是示出在右侧的车身侧部配置的内面板加强筋部的要部放大说明图。图6是示出横梁的设置状态的要部立体图。图7是图2的VIIA-VIIA及VIIB-VIIB放大剖视图。图8是图2的VIII-VIII放大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身1a车身后部1b车身上部1c车身侧部1d车门开口部1e后轮罩2外面板2b开口部3、3A内面板3e、3Ae内面板加强筋部3f、3g连接部3h、3i延伸设置部3j前方侧连接部3k后方侧连接部3m加油口或充电口4、4A车顶侧轨4g、4h侧轨加强筋部5横梁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前”设为车辆V的前侧、“后”设为车辆V的后侧、“上”设为铅直上方侧、“下”设为铅直下方侧、“左右”设为车宽方向侧。<车辆>首先,在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之前,说明具备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V。如图1所示,车辆V是车身后部1a具有外面板2、内面板3(参照图2)和车顶侧轨4(参照图2)的汽车。车辆V的种类、形状等并无特别限定。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有侧车门(图示省略)并在左侧的车身后部1a的车身侧部1c设有用于设置加油口或充电口3m的开口部2b的乘用车为例进行说明。另外,车身后部构造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主要说明副驾驶席侧(左侧),对于驾驶席侧(右侧)适当省略说明。<车身>车身1包括车顶侧轨4(参照图2)等多种金属制框架部件(骨架部件)和外面板2、内面板3(参照图2)等金属制面板部件而形成车身整体。<车身后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构造主要包括外面板2、图2所示的内面板3、车顶侧轨4和横梁5、6(参照图6)而形成车身后部1a。在车身后部1a的车身上部1b设有:构成顶盖的板部位的车顶面板7;构成车顶的骨架部位的顶盖拱顶(图示省略);以及从顶盖拱顶的左右端部向后方延伸的车顶侧轨4。如图1所示,车身后部1a的左右车身侧部1c的大致整个外面由外面板2形成。在该车身侧部1c例如设有车门开口部1d、后轮罩1e和用于设置加油口或充电口3m的开口部2b。车门开口部1d是供后部车门(图示省略)以能够开闭的方式配置的开口。车门开口部1d将外面板2的外面板车门开口凸缘部2a与内面板3的内面板前凸缘部3c接合而形成。后轮罩1e设置于车身后部1a的左右车身侧部1c。后轮罩1e通过将后轮罩内部3a与后轮罩外部2f接合而形成。<外面板>如图1所示,外面板2是设置于车辆V的左右外侧并形成车身1的左右外面的面板部件。在车身侧部1c的外面中,外面板2具有外面板车门开口凸缘部2a、开口部2b、侧轨外部2c、后柱部2d、后挡泥板部2e、后轮罩外部2f和纵梁外罩部2i。开口部2b是由轴支承于该开口部2b的缘部的注油口盖、充电端口盖等盖体封堵及开放的开口。开口部2b例如形成在左侧的后挡泥板部2e的大致中央部。在开口部2b内配置有加油口或充电口3m。加油口或充电口3m可以是供用于供给燃料的供油枪插入的加油口,或者可以是连接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连接器的充电口。需要说明的是,加油口由注油口盖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封堵。侧轨外部2c是以从车外覆盖车顶侧轨4的方式配置的外罩部。侧轨外部2c沿着车顶侧轨4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侧轨外部2c通过使外面板上凸缘部2h与侧轨上凸缘部4d接合并使外面板车门开口凸缘部2a与侧轨前侧下凸缘部4e接合而与车顶侧轨4接合。通过该接合,侧轨外部2c与车顶侧轨4形成闭合截面。后柱部2d配置在后窗(图示省略)的左侧及右侧,是支撑构成车顶的车顶面板7等部件的支柱部。车顶侧轨4(参照图2)以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接合在后柱部2d的车内侧。后挡泥板部2e以从车外覆盖内面板3的方式配置而构成后挡泥板。也就是说,后挡泥板部2e形成后轮罩1e的车外侧上面,并且形成行李厢R2的车身侧部1c的左右外面。在后挡泥板部2e的上部内侧,以夹着内面板3并由内面板3与车顶侧轨4形成闭合截面31、32的方式接合车顶侧轨4(参照图7及图8)。在后挡泥板部2e的下部形成后轮罩外部2f。纵梁外罩部2i是从车外覆盖纵梁9(参照图2)的外罩部。纵梁外罩部2i沿着纵梁9(参照图2)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外面板车门开口上凸缘部2g是指前述的外面板车门开口凸缘部2a的上部侧。该外面板车门开口上凸缘部2g与车顶侧轨4的侧轨前侧下凸缘部4e(参照图2)接合。外面板上凸缘部2h是将外面板2的上端部大致水平地向车内侧弯折而形成的折翼形状的部位。外面板上凸缘部2h以重叠在内面板3的内面板上凸缘部3b之上的状态配置并接合。<内面板>在车身后部1a的车身侧部1c中,内面板3如图2所示是配置在外面板2(参照图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板部件。内面板3的上端部配置在侧轨上凸缘部4d上,下端部延伸设置至后轮罩1e的前部及后部,前端部配置在车门开口部1d,后端部形成在从行李厢R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包括:/n内面板,其与车身的外面板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收容后轮的后轮罩的一部分;以及/n车顶侧轨,其在车身上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n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形成有:/n内面板加强筋部,其在所述内面板上向车宽方向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n连接部,其形成在所述内面板加强筋部的车身前后方向,并与所述车顶侧轨连接;以及/n延伸设置部,其与所述连接部相比向车身前后方向的至少一方延伸,并与所述车顶侧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0 JP 2019-028424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包括:
内面板,其与车身的外面板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收容后轮的后轮罩的一部分;以及
车顶侧轨,其在车身上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形成有:
内面板加强筋部,其在所述内面板上向车宽方向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连接部,其形成在所述内面板加强筋部的车身前后方向,并与所述车顶侧轨连接;以及
延伸设置部,其与所述连接部相比向车身前后方向的至少一方延伸,并与所述车顶侧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面板具有前方侧连接部,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田桐淳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