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892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应用于具有C柱和D柱的车身上,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连接于C柱和轮罩内板之间的上部传力件,连接于轮罩内板和车身的纵梁之间的下部传力件,以及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后部传力件,后部传力件的前部与轮罩内板连接,后部传力件的后部与车身的后围和/或D柱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通过上部传力件、下部传力件和后部传力件的同时设置,形成多条传力通道,使得轮罩内板所受到的外力可同时向上、向下和向后传递,可提高车辆后部的多方向的抗冲击性能,还可提升车辆的扭转刚度和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配置有该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影响汽车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噪声和震动;其中,汽车车身及减震器的良好配合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和震动,从而提高汽车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进而提高汽车的综合制造质量。一般来讲,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动、静)刚度对后减震器的隔震量、以及降低路噪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当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刚度越大时越有利于车内噪声和震动的控制。目前多数车型后部传力路径呈人字形,此结构虽具有较好的传力效果,但是扭转刚度及碰撞安全性仍然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以具有较好的传力效果,从而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应用于具有C柱和D柱的车身上,所述车身包括位于所述C柱和所述D柱下方的、且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外板和轮罩内板,所述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上部传力件,连接于所述C柱和所述轮罩内板之间;下部传力件,连接于所述轮罩内板和所述车身的纵梁之间;后部传力件,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后部传力件的前部与所述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部传力件的后部与所述车身的后围和/或所述D柱连接。进一步的,于所述轮罩外板和所述轮罩内板之间固连有减震器安装板,所述上部传力件、所述下部传力件和所述后部传力件的与所述轮罩内板的连接部位,均靠近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和所述轮罩内板的连接部位。进一步的,对应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与所述轮罩内板的连接部位,于所述轮罩内板上固设有加强板。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和所述加强板分置于所述轮罩内板的两侧,且所述上部传力件、所述下部传力件和所述后部传力件均经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轮罩内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部传力件和所述纵梁的连接部位与所述纵梁和所述车身的横梁的连接部位重合,或者所述下部传力件和所述纵梁的连接部位靠近于所述纵梁和所述车身的横梁的连接部位。进一步的,所述下部传力件包括与所述轮罩内板相连接的上传力板,以及连接于所述上传力板和所述纵梁之间的下传力板。进一步的,所述上部传力件和所述下部传力件均呈长条状,于所述上部传力件和所述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且所述空腔随所述上部传力件的形状延展设置;和/或于所述下部传力件和所述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且所述空腔随所述下部传力件的形状延展设置。进一步的,于所述上部传力件的两侧形成有翻边,且所述翻边沿所述上部传力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和/或于所述下部传力件的两侧形成有翻边,且该所述翻边沿所述下部传力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上部传力件或所述下部传力件均经自身的所述翻边与所述轮罩内板连接。进一步的,于所述上部传力件、所述下部传力件和所述后部传力件至少其一上开设有减重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通过上部传力件、下部传力件和后部传力件的同时设置,形成多条传力通道,使得轮罩内板所受到的外力可同时向上、向下和向后传递,可提高车辆后部的多个方向的抗冲击性能,还可提升车辆的扭转刚度和NVH性能。(2)上部传力件、下部传力件和后部传力件与车轮内板的连接部位,靠近于减震器安装板和轮罩内板的连接部位设置,可有效将减震器受到的外力向上部传力件、下部传力件和后部传力件传递。(3)通过增设加强板,可有效提高减震器安装与轮罩内板连接部位的刚度。(4)相对于减震器安装板,将加强板设于轮罩内板的另一侧,便于上部传力件、下部传力件和后部传力件布置。(5)下部传力件和纵梁的连接部位对应纵梁和横梁的连接部位设置,可将下部传力件受到的外力起到较好的分散效果。(6)将下部传力件分为上传力板和下传力板两部分,便于布置连接。(7)上部传力件和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以及下部传力件和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可有效提高自身结构强度,从而起到较好的传力效果。(8)。(9)在上部传力件、下部传力件和后部传力件上设置减重孔,可在保证自身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减轻自重。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于所述车身上配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与前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应用状态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部传力件,2-下部传力件,3-后部传力件,4-C柱,5-D柱,6-轮罩内板,7-纵梁,8-横梁,9-后围,10-加强板;201-上传力板,202-下传力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其应用于具有C柱和D柱的车身上,并主要包括上部传力件、下部传力件和后部传力件。为了便于较好的理解本实施例,以下先结合图1和图2对车身的结构进行简要说明,车身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现有的结构,其包括C柱4、D柱5,位于C柱4和D柱5下方的、且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内板6和图中未示出的轮罩外板,于轮罩外板和轮罩内板6之间连接有图中未示出的减震器安装板,以安装车辆的减震器。车身还包括位于车身的侧围上部的侧围上边梁、位于侧围下部的纵梁7,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8,以及位于车身后部的后围9。本实施例中的横梁8,指车辆后部相对靠前布置的横梁,也即相对于车辆后轮靠前布置的横梁。基于以上对车身的结构描述,本实施例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3所示,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该车身后部传力结构,以下将由图3结合图1和图2以一侧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为了起到较好的传力效果,对应于减震器安装板与轮罩内板6的连接部位,于轮罩内板6上固设有加强板10,以有效提高减震器安装板与轮罩内板6的连接部位的刚度。具体来讲,加强板10优选采用焊接的方式固设于轮罩内板6上,且减震器安装板和加强板10分置于轮罩内板6的两侧,以便于布置上部传力件1、下部传力件2和后部传力件3。为了便于轮罩内板6受到的冲击力向上传递,本实施例的上部传力件1连接于C柱4和轮罩内板6之间,以使轮罩内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应用于具有C柱(4)和D柱(5)的车身上,所述车身包括位于所述C柱(4)和所述D柱(5)下方的、且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外板和轮罩内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n上部传力件(1),连接于所述C柱(4)和所述轮罩内板(6)之间;/n下部传力件(2),连接于所述轮罩内板(6)和所述车身的纵梁(7)之间;/n后部传力件(3),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后部传力件(3)的前部与所述轮罩内板(6)连接,所述后部传力件(3)的后部与所述车身的后围(9)和/或所述D柱(5)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应用于具有C柱(4)和D柱(5)的车身上,所述车身包括位于所述C柱(4)和所述D柱(5)下方的、且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外板和轮罩内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
上部传力件(1),连接于所述C柱(4)和所述轮罩内板(6)之间;
下部传力件(2),连接于所述轮罩内板(6)和所述车身的纵梁(7)之间;
后部传力件(3),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后部传力件(3)的前部与所述轮罩内板(6)连接,所述后部传力件(3)的后部与所述车身的后围(9)和/或所述D柱(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轮罩外板和所述轮罩内板(6)之间固连有减震器安装板,所述上部传力件(1)、所述下部传力件(2)和所述后部传力件(3)的与所述轮罩内板(6)的连接部位,均靠近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和所述轮罩内板(6)的连接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与所述轮罩内板(6)的连接部位,于所述轮罩内板(6)上固设有加强板(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和所述加强板(10)分置于所述轮罩内板(6)的两侧,且所述上部传力件(1)、所述下部传力件(2)和所述后部传力件(3)均经所述加强板(10)与所述轮罩内板(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传力件(2)和所述纵梁(7)的连接部位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秀全张涛贺志杰苑雪雷宋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