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825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5
为了抑制后门楣和上边梁的相对位移,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在车身后部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外端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6)的后端所汇合的汇合部C设具备跨上边梁(6)延伸的梁延长部(44)和跨后门楣(2)延伸的门楣延长部(42)并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40),在后门楣(2)具备的后门楣外件即后门楣加强件(22)及铰链加强件(23)与加强构件(40)的至少门楣延长部(42)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数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23s)相邻构成,并且在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之间设抑制后门楣(2)和上边梁(6)相对位移的相对位移抑制部(4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构成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和在车身后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于在车身后部朝向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的上角汇合的汇合部。
技术介绍
车辆包括小型厢式车、货车和掀背车等车型,在上述车型中,在车身后部的后端部具有从设于该车身后部的尾段部朝向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在尾门开口中已知有以下结构:具有尾门并且尾门能开闭,该尾门比如是通过铰链可转动地连接于车身侧的尾门开口的上缘的上翻式尾门。一般来说,尾门比侧门等大,并且具有后窗玻璃,并且会搭载后雨刮器用驱动机构、车尾组合灯单元、闭锁单元等各种部件,因此重量容易变得比较大。因此,为了在车辆行驶时(尤其是加减速时)防止尾门的振动、防止车身后部的扭曲,则需要加强尾门开口周围。比如,专利文献1的后部车身结构在位于尾门开口的上缘的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延设部,通过在该延设部的上侧面设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数个加强筋,从而对尾门开口的周围尤其是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进行加强,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但是,对后门楣集中加强的话,后门楣和后端结合于该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上边梁之间,即后门楣和上边梁的汇合部刚性差,因此,在上述汇合部处二者容易产生相对位移,这一点让人担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921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后门楣和上边梁的相对位移并能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具备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并在车身后部构成由上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和上述上边梁的后端汇合的汇合部,其中,在上述汇合部设置具备在上述上边梁上延伸的梁延长部和在上述后门楣上延伸的管箱延长部并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加强件);在上述后门楣具备的后门楣外件和上述加强构件的至少上述门楣延长部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构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数个闭口截面,并且在上述梁延长部和上述门楣延长部之间设有抑制上述后门楣和上述上边梁的相对位移的相对位移抑制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对尾门开口上部进行加强而在后门楣构成了数个闭口截面时,能够抑制令人担忧的因后门楣和上边梁之间刚性差所引起的二者的相对位移。即,在后门楣形成了数个闭口截面时,尾门上部的刚性提高,而上边梁是纵长方向上比较长的结构体,因此程度较高的变形容易集中于如上刚性差大的构件之间的结合区域(交叉区域)。因此,后门楣和上边梁之间容易产生相对位移,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抑制该相对位移。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上述相对位移抑制部在上述后门楣和上述上边梁的上述汇合部处架设于如上后门楣和上边梁之间;上述门楣延长部在上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上从上述汇合部至少延伸到尾门铰链固定部或其附近。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针对车辆行驶时的尾门的位移,能提高车身后部的减振效果。即,车辆行驶时由尾门振动引起的振动会输入至后门楣,相对位移抑制部延伸至尾门铰链固定部或其附近,因此能抑制上述振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沿上述尾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后立柱汇合于上述汇合部;上述加强构件中一体形成有从上述汇合部延伸至上述后立柱的立柱延长部;在上述后立柱具备的后立柱外件和上述加强构件的至少上述立柱延长部之间构成沿上述尾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闭口截面。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构件除了包括门楣延长部和梁延长部之外,还包括立柱延长部在内一体形成并且在与上述后门楣、上述上边梁和上述后立柱的各外侧板之间构成闭口截面,通过该加强构件,会对位于尾门开口的上角部的上述汇合部进行加强,因此能针对车辆行驶时的尾门的位移,更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减振效果。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抑制后门楣和上边梁的相对位移,并能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附图说明图1为从后方且斜右上方看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图2为顺图1的A-A线看到的截面图;图3为从座舱侧看汇合部及其周边并且通过一部分截面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为图2中汇合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图5为从上方且前方顺图1中的C-C线看到的斜视截面图;图6为从下方顺图1中的C-C线看到的斜视截面图;图7为从后方且斜右上方看加强构件的斜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附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的右侧,箭头L表示车辆左侧,箭头U表示车辆的上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为左右大致对称,因此除特别示出的情况之外,其余都以车辆右侧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除特别示出的情况之外,作为车身外板的外侧板的图示省略。图1是从后方斜右上方看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截面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门掀背式的汽车,车身后部具备从设于该车身后部的内部的尾段部即行李室朝向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1,尾门开口1具有上翻式的尾门(图示省略)。车辆的后部具有:沿尾门开口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2;沿尾门开口1的左右各侧缘向下方且后方延伸的后立柱3;沿尾门开口1的下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围梁4(参照图2),通过如上结构构成了尾门开口1的周缘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上部具有:顶盖5、在顶盖的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6、上述后门楣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并架设于两侧的上边梁6之间的数个顶加强件7。顶盖5以从上方覆盖的方式配设,并覆盖后门楣2。由此,顶盖5的后部也兼用作后门楣2的外侧板。如图1、图2所示,车辆后部的侧部具备上述后立柱3和中间立柱12和车轮罩13和内侧板14,中间立柱12、上边梁6的后部和内侧板14的前缘上部构成了三角窗用开口部16。中间立柱12相当于三角窗用开口部16的前边,并具备中间立柱加强件122和中间立柱内件121。在中间立柱加强件122的上端具有向上方突出至上边梁6的后部的上端凸缘部122a,通过点焊等接合于上边梁6的后部(后述上边梁加强件后部62b)。车轮罩13能收纳后轮,在车辆侧视图中为向上方突出的拱形,并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车轮罩内件131和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车轮罩外件132。内侧板14为形成行李室侧壁的板,下部夹在车轮罩内件131和车轮罩外件132之间。内侧板14具备内侧板下件141和内侧板上件142。内侧板下件141主要配设于车轮罩13的前后各侧,内侧板上件142主要配设于内侧板下件141和车轮罩13的上端到后立柱3和三角窗用开口部16的区域。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部的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在内侧板上件142和车轮罩外件132的转角部处向上下方向延伸并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是具备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并在车身后部构成由所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后端汇合的汇合部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n在所述汇合部设有具备从所述上边梁延伸的梁延长部和从所述后门楣延伸的门楣延长部并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n在所述后门楣具备的后门楣外件和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所述门楣延长部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构成有数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n并且在所述梁延长部和所述门楣延长部之间设有抑制所述后门楣和所述上边梁的相对位移的相对位移抑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1 JP 2019-029371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是具备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并在车身后部构成由所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后端汇合的汇合部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汇合部设有具备从所述上边梁延伸的梁延长部和从所述后门楣延伸的门楣延长部并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
在所述后门楣具备的后门楣外件和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所述门楣延长部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构成有数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
并且在所述梁延长部和所述门楣延长部之间设有抑制所述后门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下大介中村岳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