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婴儿车架组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209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婴儿车架组接结构,其主要特征在于:由第一组接块、第二组接块、第三组接块及第四组接块利用不同的区间设计,达到婴儿车架的张开收合可更为迅速简易,并于车架收合时,全部滚轮呈前后靠合且共同抵触地面,使车架收合后可呈平稳立置,利于包装及运送。(*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婴儿车架组接结构,尤指一种仅须控制板部做上或下移动,即可连动整体车架结构做张开或收合动作,进而达到车架的张开、收合更为迅速简易,另于车架收合时,全部滚轮呈前后靠合且共同抵触地面,使车架收合后可更平稳立置,利于包装及运送。婴儿车的收合大都须数个折收步骤,且第一步骤的连接具有不可混乱的次序关系,故使用时较麻烦,且常因忘记某一折收步骤或搞乱了顺序,而苦恼无法收合或顺利展开,又收合后虽可使车架折收至较小面积供予放置,但由于折收后的滚轮呈前高后低的状态承置,故仅于后滚轮着地的情况下,为避免因稳定性不佳而发生倾斜,常须倚靠固定面放置,不仅造成使用者不便且亦不利于包装及运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婴儿车架存在有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改进的婴儿车架组接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籍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改进的婴儿车架组接结构,包括二主杆,分别套入一第一组接块,第一组接块于主杆上下位移,当向下位移并可抵于主杆外侧所设定位杆而定位,各主杆底部并分别固设一第二组接块,各主杆底部并组设有滚轮;二前杆,其一端分别区设于第一组接块前端处,另一端各自组设有滚轮,于底端适当处并各自枢设一第三组接块;二后侧杆,交叉方式枢组在一起,其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组接块,另一端分别与一横杆的一端枢接,二横杆另一端并分别枢设于二主杆底部适当处,且二后侧杆向下作动,以所预设的定位杆抵住二横杆而定位;二内侧杆,二者之间枢设复数直杆,藉直杆对二内侧杆做张开收合的作动,于其中二直杆枢接点并同时枢设有一扳部;二底侧杆,其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二组接块内,于前端并枢组第四组接块;二前侧杆,交叉枢接在一起,其一端分别枢设于第四组接块,另一端枢接于第三组接块;前扶杆,由数关节共同枢组而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接块藉由其开口套入主杆后,再由铆钉穿设第一组接块,该第二组接块具有一前侧区间及一后侧区间,由前侧区间与后侧区间分别套入主杆及底侧杆一端而枢设,第三组接块具有分别供前杆及前侧杆一端套入枢接的一前端组接部及一侧边组接部,该第四组接块具有可供前侧杆一端组入枢接的一开口朝下的组接区间。藉此,仅须扳动扳部,即可运动整体车架结构做张开、收合动作,进而达到车架的张开、收合更为迅速简易。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用新型实施例有以下优点1、仅需由纵扳部42做上下的作动,即可运动整体车架结构做完全张开、收合动作,进而达到车架的张开、收合更为迅速简易。2、车架收合后该全部滚轮12、21共同抵触地面,使之可呈平稳站立,利于包装及运送。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份立体分解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部份立体分解图二;图4为本技术的部份立体分解图三;图5为本技术的部份立体分解图四;图6为本技术的收合或张开作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收合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内侧杆作动示意图。请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设有二主杆10、于顶部各设有一手握部11,于底部各自组设一滚轮12,各主杆10分别套设一第一组接块13,该第一组接块13由其开口131套入主杆10后,再藉一第一铆件S1穿设第一组接块13,以便第一组接块13可自由行动于主杆10上,却不与主杆10脱离,第一铆件S1于其中第一组接块13上同时枢组一扣板16,于各主杆10底端适当处并各自固设一第二组接块14,该第二组接块14系具有一前侧区间141及一后侧区间142(如图2所示),从而由后侧区间142套入主杆10,再藉由第二铆件S2加以固设,二主杆10底部外侧边适当处并分别向外固组一定位杆15,于其中一主杆10顶部外侧设具一扣块17。二前杆20,其一端分别藉由一第三铆件S3枢设于第一组接块13前端处(如图2所示),另一端各自组设另一滚轮21,于底端适当处并枢设一第三组接块22,第三组接块22具有一前端接部221及一侧边组接部222(如图4所示),二组接部221、222呈直角而设,而籍由前端组接部221套入前杆20,并由一第四铆件S4将二者枢接,于各前杆上20适当处并分别枢设一支杆23,以可于二支杆23间套组入一脚踏布231。二后侧杆30,交叉枢组在一起,二后侧杆30一端分别枢设于前述第一组接块13上(如图2所示),另一端分别与一横杆31的一端枢接,二横杆31并枢组在一起,且其另一端并分别枢设于二主杆10底部适当处,二后侧杆30底部适当位置分别向前、向后固组一定位杆32。二内侧杆40,其底端分别枢组于一固设于前杆20的卡位片24上,于二内侧杆40之间枢设数直杆41,可藉直杆41将二内侧杆40张开一适当距离,或收扰靠合在一起,于其中二直杆41枢接点并同时枢设有一扳部42,二内侧杆40并可分别藉由拉动一拉杆43,与卡位片24定位,而做上下方位的调整(如图8所示)。二底侧杆50,其一端系分别藉一第二铆件S5枢设于第二组接块14前侧区间141内(如图3所示),于前端适当处并固设二夹片51,以于二夹片51藉一第六铆件S6枢组第四组接块52(如图5所示),该第四组接块52并具有一开口朝下的组接区间521。二前侧杆60,交叉枢接在一起,其一端分别藉一第七铆件S7枢设于第四组接块52组接区间521(如图5所示),另一端分别藉由一第八铆件S8枢组于第三组接块22侧边组接部222内(如图4所示)。一前扶杆70,由数关节71共同枢组而成,并由二侧关节71分别枢组于二卡位片24上,并分别具有一连接杆72枢设于底侧杆50上。当由以上构件组成实施使用时,可预先于二内侧杆40与二底侧杆50间套设乘座帆布(图中未示),使婴儿可乘坐于乘座帆布内,并可由拉动拉杆43调整二内侧杆40高度,以提供适当高度令婴儿舒适趟着,而当整体车架欲收合时,仅需由扳部42向上扳动(如图6所示),二内侧杆40藉由直杆41收合而渐渐靠扰在一起,且由于二内侧杆40藉卡位片24与前杆20具组接关系,而带动前杆20向主杆10靠拢,且前杆20分别与第一组接块13、底侧杆50枢接,以及由第三组接块22与前侧杆60做枢接,而后侧杆30又与第一组接块13枢接,前侧杆60并藉由第四组接块52与底侧杆50枢接,底侧杆50一端并由第二组接块14与主杆10枢组,因此,当前杆20被二内侧杆40拉动上移时,同时亦使第一组接块13上移,令后侧杆30横杆31收合,使二主杆10收合而靠拢,而二前杆20与二底侧杆50则由前侧杆60的靠拢,而收合在一起,且前扶杆70并藉由其关节71做收靠,最后再由扣板16扣掣于扣块17上将整体做收合后定位(如图7所示),且使整体收合后体积不占空间,并可使滚轮12、21收合后共同抵触地面,可使人双手握持手握部11,而轻松地推着前进,同时亦利于包装;当车架欲展开时,先将扣板16扳开扣块17,接着将扳部42向下按,二内侧杆40分别将二前杆20向前推出,致使二底侧杆50向下移出,第一组接块13并沿着主杆10下移,二后侧杆30、二前侧杆60及数直杆41分别对二主杆10、二底侧杆50与二前杆20及二内侧杆40做宽度的张开,并至第一组接块13抵住主杆10外侧的定位杆15,以及二后侧杆30的定位杆32抵于二横杆31上后定位,使车架整体呈张开状态,即可使用;进而使车架的张开、收合达到更为迅速简易。综上所述,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改进的婴儿车架组接结构,包括:二主杆,分别套入一第一组接块,第一组接块于主杆上下位移,当向下位移并可抵于主杆外侧所设定位杆而定位,各主杆底部并分别固设一第二组接块,各主杆底部并组设有滚轮;二前杆,其一端分别区设于第一组接块前端处,另一端各自组设有滚轮,于底端适当处并各自枢设一第三组接块;二后侧杆,交叉方式枢组在一起,其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组接块,另一端分别与一横杆的一端枢接,二横杆另一端并分别枢设于二主杆底部适当处,且二后侧杆向下作动,以所预设的定位杆抵住二横杆而定位;二内侧杆,二者之间枢设复数直杆,藉直杆对二内侧杆做张开收合的作动,于其中二直杆枢接点并同时枢设有一扳部;二底侧杆,其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二组接块内,于前端并枢组第四组接块;二前侧杆,交叉枢接在一起,其一端分别枢设于第四组接块,另一端枢接于第三组接块;前扶杆,由数关节共同枢组而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接块藉由其开口套入主杆后,再由铆钉穿设第一组接块,该第二组接块具有一前侧区间及一后侧区间,由前侧区间与后侧区间分别套入主杆及底侧杆一端而枢设,第三组接块具有分别供前杆及前侧杆一端套入枢接的一前端组接部及一侧边组接部,该第四组接块具有可供前侧杆一端组入枢接的一开口朝下的组接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进的婴儿车架组接结构,包括二主杆,分别套入一第一组接块,第一组接块于主杆上下位移,当向下位移并可抵于主杆外侧所设定位杆而定位,各主杆底部并分别固设一第二组接块,各主杆底部并组设有滚轮;二前杆,其一端分别区设于第一组接块前端处,另一端各自组设有滚轮,于底端适当处并各自枢设一第三组接块;二后侧杆,交叉方式枢组在一起,其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组接块,另一端分别与一横杆的一端枢接,二横杆另一端并分别枢设于二主杆底部适当处,且二后侧杆向下作动,以所预设的定位杆抵住二横杆而定位;二内侧杆,二者之间枢设复数直杆,藉直杆对二内侧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东和
申请(专利权)人:宜佳婴儿用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