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车平台及立体停车库,载车平台,包括载车架、连接架和伸缩架,所述载车架的前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架,所述载车架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所述伸缩架;所述连接架包括悬挂支架和两根吊杆,所述悬挂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吊杆,所述吊杆的下端部与对应侧的所述伸缩架连接;所述伸缩架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架上。实现在停取车过程中增大载车平台的宽度,以方便用户停取车,提高用户停车体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载车平台及立体停车库
本技术涉及车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车平台及立体停车库。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立体停车库被广泛的使用。例如:中国专利号201510343091.3、201511014070.3、01257189X以及201520674851.4分别公开了一种立体停车库,实现占地面积小并达到循环立体停车的功能。其中,立体停车库通常包括多个载车平台,载车平台则通过驱动机构(链条或钢丝绳)带动循环移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用户需要停车时,通常需要将空闲的载车平台移动到停车工位,然后,司机驾驶汽车停到载车平台上。然而,在停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载车平台通常悬挂在链条或钢丝绳上,载车平台尺寸受整体设备占地面积限制不能设计过宽,而受载车平台两侧部吊杆的影响,使得载车平台的驶入空间宽度较小,用户驾车准确驶入载车平台的停车难度较大。如何设计一种方便用户存取车以提高用户停车体验性的技术是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载车平台及立体停车库,实现在停取车过程中增大载车平台的宽度,以方便用户停取车,提高用户停车体验性。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载车平台,包括载车架、连接架和伸缩架,所述载车架的前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架,所述载车架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所述伸缩架;所述连接架包括悬挂支架和两根吊杆,所述悬挂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吊杆,所述吊杆的下端部与对应侧的所述伸缩架连接;所述伸缩架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架上。本技术还通过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上述的载车平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在用户停取车过程中,位于进出车区域处的载车平台将两侧的伸缩架伸展出,这样,便可以带动两侧的吊杆对应向两侧移动,以有效的增大载车平台两侧的宽度,以更方便驾驶员驾车驶入或驶出,实现在停取车过程中增大载车平台的宽度,以方便用户停取车,提高用户停车体验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去掉一侧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3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导向滑槽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载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载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9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载车平台与定位支撑组件的组装图;图10为图9中的局部结构组装图;图11为图10中M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的局部结构组装图;图13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升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锁止机构和推拉机构的组装图;图15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连接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悬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滑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立体循环停车库中车轮定位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18所示,本实施例立体循环停车库将安装框架1安装在地基100上,安装框架1将形成用于供车辆进出的进出车区域101。而立体循环停车库通常配置有多个用于停放车辆的载车平台2,安装框架1上同时配置有用于导向载车平台2移动的导向滑槽6。同时,安装框架1上还配置有用于带动载车平台2循环移动的输送装置以及控制器。本实施例立体循环停车库还包括安装框架1,所述安装框架1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支撑架11,所述输送装置包括驱动机构3、两条链条5和多个链轮,其中,链轮分为设置在支撑架11的顶部和底部的第一链轮41,链轮还分为设置在支撑架11的两侧部且上下布置的两个第二链轮42,同一所述支撑架11上的所述第一链轮41和所述第二链轮42上设置有链条5,所述链条5中相邻的两节链节之间形成铰接部51,所述载车平台2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杆22,所述悬挂杆22的一端部连接其中一所述链条5的铰接部51,所述悬挂杆55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另一所述链条5的对应铰接部51上;至少一所述支撑架11上设置有导向滑槽6,所述载车平台2上设置有导向杆24,所述导向杆24滑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滑槽6中;所述驱动机构3驱动所述第一链轮41和/或所述第二链轮42转动。又进一步的,对于载车平台2,如图7所示,载车平台2包括载车架21、连接架23和悬挂杆22,所述载车架21的前后端部分别设置有连接架23,所述悬挂杆22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架23上,所述连接架23呈倒U型结构,具体的,载车架21通过倒U型结构的连接架23安装在悬挂杆22,载车架21用于停放汽车,而为了保证汽车能够准确的停车到位,所述载车架21的两侧形成用于导向车轮移动的导向沟槽211,具体的,用户在停车时,则将两侧的车轮对应驶入到对应的导向沟槽211,汽车沿着导向沟槽211移动到载车架21上,同时,导向沟槽211中还设置有用于限位车轮移动的限位档杆212,汽车的车轮抵靠在限位档杆212上时,则说明停车到位,以确保汽车在载车架21的位置准确,确保载车架21受力平衡。其中,两个所述连接架23由上至下倾斜朝下向所述载车架21的中部延伸,连接架23形成斜拉式结构,有利于载车架21通过连接架23更可靠的安装在悬挂杆22上。而连接架23上设置有轴承,所述悬挂杆22的端部穿过对应的所述连接架23上的轴承,载车架21与连接架23可以通过螺栓固定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而载车架21通过连接架23可转动的挂在悬挂杆22上,同时,悬挂杆22有能够相对于链条5的铰接部51转动,载车架21与链条5之间形成两个转动副,以确保载车架21在移动过程中保持水平状态。另外,对于导向杆24而言,下导向杆241设置在载车架21上,而上导向杆242设置在连接架23,而为了进一步的减小导向杆24与导向滑槽6之间的摩擦,所述下导向杆241和上导向杆242上分别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用于在所述导向滑槽6中滚动。优选地,为了在进出车过程中,避免连接架23的宽度尺寸影响车辆快速顺畅的进出载车平台2,则如图8-图17所示,所述载车平台在载车架21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伸缩架25,所述伸缩架25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架21上;而连接架23则包括悬挂支架231和两根吊杆232,所述悬挂支架2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吊杆232,所述吊杆232的下端部与对应侧的所述伸缩架25连接。具体的,悬挂支架231用于安装悬挂杆22,悬挂支架231通过对应的吊杆232吊起伸缩架25。其中,所述载车架21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滑槽(未标记),所述伸缩架25可滑动的插在所述安装滑槽中,以实现伸缩架25能够相对于载车架21滑动,同时,确保连接架23通过两侧的伸缩架25承载起载车架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载车架、连接架和伸缩架,所述载车架的前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架,所述载车架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所述伸缩架;所述连接架包括悬挂支架和两根吊杆,所述悬挂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吊杆,所述吊杆的下端部与对应侧的所述伸缩架连接;所述伸缩架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03 CN 20181116384381.一种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载车架、连接架和伸缩架,所述载车架的前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架,所述载车架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所述伸缩架;所述连接架包括悬挂支架和两根吊杆,所述悬挂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吊杆,所述吊杆的下端部与对应侧的所述伸缩架连接;所述伸缩架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载车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架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滑槽,所述伸缩架可滑动的插在所述安装滑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的上端部还设置有滑动支架,所述滑动支架可水平滑动设置在所述悬挂支架上,所述悬挂支架上还设置有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两侧的所述滑动支架同步异向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转轴上的蜗轮,所述滑动支架上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蜗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架的两端部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春明,秦晓汉,
申请(专利权)人:秦春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