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308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内板,其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相对设置、并与所述后轮罩外板配合连接;后悬挂安装板,其下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缘部相连,其侧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内壁相连;以及后悬挂加强板,所述后悬挂加强板设于所述后悬挂安装板内,且所述后悬挂加强板的下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缘部相连,所述后悬挂加强板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之间形成第一柱状腔。该车身后部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在兼顾结构轻量化的同时,很好的解决了溜背式、钢铝混合车身及后地板无横梁等类型汽车刚度、强度及NVH性能较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

Body rear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促使对车辆NVH(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汽车的车身后部结构对提升汽车的弯曲、扭转模态、刚度以及NVH性能起着关键作用。现有汽车中,尤其是采用溜背式车型、钢铝混合车身及后地板上没有横梁的汽车,受车身结构布局的限制,其弯曲、扭转刚度、强度及减震性能往往相对较差。对于汽车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如何优化车身后部结构,以在兼顾结构轻量化的同时,提升整车弯曲、扭转模态、整车刚度以及NVH性能是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在兼顾结构轻量化的同时,很好的解决了溜背式、钢铝混合车身及后地板无横梁等类型汽车刚度、强度及NVH性能较差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相对设置、并与所述后轮罩外板配合连接;后悬挂安装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后轮罩外板;/n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相对设置、并与所述后轮罩外板配合连接;/n后悬挂安装板,所述后悬挂安装板的下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缘部相连,所述后悬挂安装板的侧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内壁相连;以及/n后悬挂加强板,所述后悬挂加强板设于所述后悬挂安装板内,且所述后悬挂加强板的下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缘部相连,所述后悬挂加强板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之间形成第一柱状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轮罩外板;
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相对设置、并与所述后轮罩外板配合连接;
后悬挂安装板,所述后悬挂安装板的下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缘部相连,所述后悬挂安装板的侧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内壁相连;以及
后悬挂加强板,所述后悬挂加强板设于所述后悬挂安装板内,且所述后悬挂加强板的下缘部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缘部相连,所述后悬挂加强板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之间形成第一柱状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挂加强板还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后轮罩外板的加强臂,所述加强臂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加强侧耳,所述加强侧耳朝远离所述后轮罩内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内板形成有第二柱状腔,所述第二柱状腔位于所述第一柱状腔下方、并与所述第一柱状腔在竖向上部分重叠;所述后轮罩外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柱状腔和所述第二柱状腔相对设置的第三柱状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内板靠近所述后轮罩外板一侧的侧壁设有沿竖向延伸的加强凸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龙陈东闫亮罗培锋杨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