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线连接器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60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束线连接器外壳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第二筒体的一端与第一筒体螺纹连接,第二筒体的另一端与第三筒体螺纹连接,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线缆通道;第一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一扳动结构,第二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二扳动结构;第三筒体内设置有束线机构。束线机构在第三筒体的保护下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且第三筒体从第二筒体上拆下来即可安装/拆卸束线机构,便于导线的捆束/散开。

Harness connector hou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束线连接器外壳
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束线连接器外壳。
技术介绍
连接器(连接器:用于导通电路和/或可拆卸连接不同部件)在现代机电设备中应用广泛。通常连接器内的导线需要捆起来,捆束前需要先布设导线,现有的连接器外壳拆卸不方便,导致布设导线困难,导线布设困难很容易影响捆束效果;且捆束后的导线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导致松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束线连接器外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外壳拆卸的时候非常困难导致导线捆束不便且捆束的导线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束线连接器外壳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以及所述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线缆通道;所述第一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一扳动结构,所述第二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二扳动结构;所述第三筒体内设置有束线机构。进一步地,所述束线机构包括弹性筒体和由所述第三筒体内壁上的止挡壁;所述弹性筒体沿所述第二筒体轴线方向延伸,所述弹性筒体夹持在所述止挡壁与所述第二筒体之间;在沿所述第二筒体轴线延伸且背离所述第二筒体的方向上,所述止挡壁向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弯曲。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筒体的一端设置有插设在所述第二筒体内的插设部,所述插设部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弹性筒体连通的管孔。进一步地,所述插设部的外壁贴设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插设部的外壁为与所述第二筒体同轴的柱面。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筒体上靠近所述止挡壁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沿所述弹性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缺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扳动结构为外六角螺母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筒体上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二扳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筒体的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扳动结构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线缆通道延伸方向垂直,和/或所述第二扳动结构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线缆通道延伸方向垂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束线连接器外壳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束线连接器外壳,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螺纹连接,采用扳手通过第一扳动结构来转动第一筒体即可安装/分离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与第三筒体螺纹连接,采用扳手通过第二扳动结构来转动第二筒体即可安装/分离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依次连通以形成线缆通道来布设导线;分离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非常方便,便于导线布设;束线机构设置在第三筒体内,束线机构在第三筒体的保护下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且第三筒体从第二筒体上拆下来即可安装/拆卸束线机构,便于导线的捆束/散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束线连接器外壳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的轴截面(以第二筒体轴线为基准)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筒体与第三筒体安装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筒体与弹性筒体安装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筒体与密封环安装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筒体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筒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筒体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1-第一筒体;111-第一扳动结构;12-第二筒体;121-第二扳动结构;13-第三筒体;131-止挡壁;132-防滑纹;14-弹性筒体;141-缺口;142-插设部;15-线缆通道;2-密封环;3-屏蔽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0,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束线连接器外壳进行说明。束线连接器外壳包括第一筒体11(筒体:具有贯穿孔道的管状物体;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筒体为圆筒;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圆筒的轴线为直线)、第二筒体12,以及第三筒体13;第二筒体12的一端与第一筒体11螺纹连接,第二筒体12的另一端与第三筒体13螺纹连接,第一筒体11、第二筒体12以及第三筒体13依次连通形成线缆通道15;第一筒体11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一扳动结构111,第二筒体12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二扳动结构121;第三筒体13内设置有束线机构。如此,第一筒体11与第二筒体12螺纹连接,采用扳手通过第一扳动结构111来转动第一筒体11即可安装/分离第一筒体11;第二筒体12与第三筒体13螺纹连接,采用扳手通过第二扳动结构121来转动第二筒体12即可安装/分离第二筒体12;第一筒体11、第二筒体12,以及第三筒体13依次连通以形成线缆通道15来布设导线;分离第一筒体11、第二筒体12,以及第三筒体13非常方便,便于导线布设;束线机构设置在第三筒体13内,束线机构在第三筒体13的保护下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且第三筒体13从第二筒体12上拆下来即可安装/拆卸束线机构,便于导线的捆束/散开。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10,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束线连接器外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束线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三筒体13内的弹性筒体14和设置在第三筒体13内壁上的止挡壁131;弹性筒体14沿第二筒体12轴线方向延伸,弹性筒体14夹持在止挡壁131与第二筒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束线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以及所述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线缆通道;所述第一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一扳动结构,所述第二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二扳动结构;所述第三筒体内设置有束线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束线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以及所述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线缆通道;所述第一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一扳动结构,所述第二筒体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扳手配合的第二扳动结构;所述第三筒体内设置有束线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内的弹性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内壁上的止挡壁;所述弹性筒体沿所述第二筒体轴线方向延伸,所述弹性筒体夹持在所述止挡壁与所述第二筒体之间;在沿所述第二筒体轴线延伸且背离所述第二筒体的方向上,所述止挡壁向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弯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线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筒体的一端设置有插设在所述第二筒体内的插设部,所述插设部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弹性筒体连通的管孔。


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坚林广纳钟启辉刘永德
申请(专利权)人: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