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60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扣机构、第一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以及所述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一线缆通道;所述第四筒体、所述第五筒体以及所述第六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二线缆通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导电连接;所述第三筒体通过卡扣机构固定在所述第四筒体上。第三筒体通过卡扣机构固定在第四筒体上能够避免第三筒体从第四筒体内滑出。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机电设备的发展,连接器(连接器:用于导通电路和/或可拆卸连接不同部件)大量应用于连接各种导线,通常连接器的外壳都是一体的,拆卸极为困难;且连接器相互连接后很容易松开,严重影响了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连接器拆卸困难和连接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扣机构、第一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以及所述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一线缆通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第四筒体、第五筒体以及第六筒体;所述第四筒体、所述第五筒体以及所述第六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二线缆通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连接有沿所述第一线缆通道布设的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连接有沿所述第二线缆通道布设的第二导线;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导电连接;所述第三筒体通过卡扣机构固定在所述第四筒体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屏蔽环和第二屏蔽环;所述第一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内,且所述第一屏蔽环绕设在所述第一线缆通道外侧;所述第二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五筒体内,且所述第二屏蔽环绕设在所述第二线缆通道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缆通道的内壁上凹陷形成有环设在第一线缆通道外侧的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第二线缆通道的内壁上凹陷形成有环设在第二线缆通道外侧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环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屏蔽环为螺旋弹簧。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第四筒体之间夹持有密封环,所述第三筒体的外表面环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环环设在所述密封槽内。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束线机构和第二束线机构;所述第一束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的第一弹性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壁上的第一止挡壁;所述第一弹性筒体沿所述第二筒体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性筒体夹持在所述第一止挡壁与所述第二筒体之间;在沿所述第二筒体轴线延伸且背离所述第二筒体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止挡壁向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弯曲;所述第二束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六筒体内的第二弹性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第六筒体内壁上的第二止挡壁;所述第二弹性筒体沿所述第五筒体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筒体夹持在所述第二止挡壁与所述第五筒体之间;在沿所述第五筒体轴线延伸且背离所述第五筒体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止挡壁向所述第五筒体的轴线弯曲。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筒体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壁抵贴在所述第一弹性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弹性筒体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壁抵贴在所述第二弹性筒体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筒体上靠近所述第一止挡壁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弹性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弹性筒体上靠近所述第二止挡壁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二弹性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缺口。进一步地,所述卡扣机构包括套设并固定在所述第三筒体另一端上的第七筒体、套设在所述第七筒体外侧并可相对所述第七筒体滑动的第八筒体、设置在所述第七筒体上的第一钩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筒体的外表面并供所述第一钩体钩住的凹陷部;所述第八筒体上设置有第二钩体;当所述第八筒体相对所述第七筒体滑动时,所述第二钩体钩住所述第一钩体并将所述第一钩体拉出所述凹陷部外。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钩体包括弹性板和具有引导面并伸入所述凹陷部内的倒钩,所述弹性板的一端与所述倒钩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筒体连接;所述第二钩体设置在所述第八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钩体位于所述引导面的移动路径上;在沿所述引导面滑向所述第二钩体的方向上,所述引导面离所述第四筒体的轴线的距离渐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第一壳体由依次螺纹连接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连接形成,相互之间非常容易拆卸分离;第二壳体由依次螺纹连接的第四筒体、第五筒体以及第六筒体连接形成,相互之间非常容易拆卸分离;导通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只需要将第三筒体插设在第四筒体内即可;第三筒体通过卡扣机构固定在第四筒体上能够避免第三筒体从第四筒体内滑出,保障了第三筒体和第四筒体连接的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截面(以第三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轴截面(以第三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端子、第一屏蔽环以及第一密封圈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轴截面(以第四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电端子、第二屏蔽环以及第二密封圈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筒体、第四筒体以及第八筒体的主视装配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筒体、第四筒体以及第八筒体的轴截面(以第八筒体的轴线为基准)装配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筒体和第八筒体的轴截面(以第八筒体的轴线为基准)装配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筒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筒体的轴截面(以第八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筒体和第一钩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筒体的轴截面(以第七筒体的轴线为基准)装配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筒体的轴截面(以第四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筒体的轴截面(以第三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立体安装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轴截面(以第二筒体的轴线为基准)装配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筒体和第一弹性筒体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弹性筒体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筒体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筒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第一壳体;11-第一筒体;111-第一凸起部;12-第二筒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扣机构、第一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n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以及所述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一线缆通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第四筒体、第五筒体以及第六筒体;所述第四筒体、所述第五筒体以及所述第六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二线缆通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连接有沿所述第一线缆通道布设的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连接有沿所述第二线缆通道布设的第二导线;/n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导电连接;所述第三筒体通过卡扣机构固定在所述第四筒体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扣机构、第一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以及所述第三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一线缆通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第四筒体、第五筒体以及第六筒体;所述第四筒体、所述第五筒体以及所述第六筒体依次连通形成第二线缆通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连接有沿所述第一线缆通道布设的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连接有沿所述第二线缆通道布设的第二导线;
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四筒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导电连接;所述第三筒体通过卡扣机构固定在所述第四筒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屏蔽环和第二屏蔽环;所述第一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内,且所述第一屏蔽环绕设在所述第一线缆通道外侧;所述第二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五筒体内,且所述第二屏蔽环绕设在所述第二线缆通道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缆通道的内壁上凹陷形成有环设在第一线缆通道外侧的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第二线缆通道的内壁上凹陷形成有环设在第二线缆通道外侧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屏蔽环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屏蔽环为螺旋弹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第四筒体之间夹持有密封环,所述第三筒体的外表面环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环环设在所述密封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束线机构和第二束线机构;
所述第一束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的第一弹性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壁上的第一止挡壁;所述第一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坚邹太和曹剑
申请(专利权)人: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