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1),具有一壳体(2)以及一保持件(4)。保持件(4)收容于壳体(2)内,且具有一基部(41)和从基部(41)向前延伸并位于一插入通道(210)上方的一前上梁(42)。前上梁(42)包括位于前上梁(42)的中间的一中间部(422)以及从中间部(422)向前延伸的一前延伸部(423)。中间部(422)具有设置成与扁平线缆(9)的一被接合部接合的一接合部,且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扁平线缆(9)的插入通道(210)内。一区域设置在前延伸部(423)的前端、位于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上方,以限制向上移动。当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向上移动受到所述区域的限制时,前上梁(42)能够弹性变形,从而使中间部(422)向上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将一扁平线缆连接于一电路板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一些连接器安装在一电路板上且随后用于在一扁平线缆和所述电路板之间建立一电连接。这些连接器设置成收容插入的所述扁平线缆的一端部。这些连接器具有一保持件以防止所述扁平线缆脱出。在专利文献1中,凹口形成于一扁平线缆(专利文献1的FPC10)的左右缘,且所述保持件(接触件7)具有从基部(铰接部74)向前延伸的一前上梁(接触部75)以及从基部向后延伸的一后上梁(杠杆部76)。一接合部(锁定部75a)形成于所述前上梁的前端,以接合所述扁平线缆的凹口。一致动器(接触力施加元件9)的凸轮部布置在所述后上梁的下侧。在一扁平线缆已插入所述连接器中后,所述致动器向后方倾斜。随后,所述后上梁被所述致动器的凸轮部向上推且所述前上梁向下倾斜。结果,所述前上梁的接合部(锁定部75a)接合所述扁平线缆中的凹口。这防止所述扁平线缆与所述连接器脱离。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公开JP2005-78908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连接器设置成,在所述扁平线缆正插入所述连接器时,所述保持件的接合部不与所述扁平线缆接触,且当所述扁平线缆插入时不需要插入力。因此,当所述扁平线缆已完全插入时,难以被操作人员感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能使操作人员感知一扁平线缆已完全插入的一手段。本技术为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壳体,具有位于前侧的一开口以及连接于所述开口的后方的用于一扁平线缆的一插入通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设置成电连接所述扁平线缆;以及一保持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一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且位于所述插入通道上方的一前上梁。所述前上梁包括:一中间部,位于所述前上梁的中间,且具有设置成与形成于所述扁平线缆的一被接合部接合的一接合部;以及一前延伸部,从所述中间部向前延伸。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插入通道内;一区域设置在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上方,用于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动;以及当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动受到所述区域的限制时,所述前上梁能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中间部向上移动。这样,操作人员能够感知一扁平线缆已完全插入。在连接器的另一方面,所述保持件具有从所述基部向后方延伸的一后上梁;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位于所述保持件的后上梁下方的一凸轮部;以及当所述致动器旋转时,所述保持件的后上梁被所述凸轮部向上推而所述保持件的前上梁向下移动。在连接器的另一方面,当在一扁平线缆未被插入的情况下所述致动器旋转时,所述保持件的后上梁被所述凸轮部向上推,所述保持件的前上梁向下倾斜,而所述保持件的前延伸部的前端位于所述扁平线缆的插入通道的上方。在连接器的另一方面,所述保持件还具有从所述基部延伸的一下梁,所述下梁具有位于所述壳体的前缘的前方且安装于一电路板的一连接部,或具有位于所述壳体的后缘的后方且安装于一电路板的一连接部。在连接器的另一方面,所述前延伸部具有向上且向前倾斜延伸的一上表面,且当所述中间部向上移动时,所述前延伸部的上表面的前端位于所述区域内。在连接器的另一方面,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向上移动的所述区域为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在连接器的另一方面,所述保持件的基部具有一矛部,所述矛部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在连接器的另一方面,所述多个端子中的各端子包括:一基部;一前上梁,具有从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并与所述扁平线缆的表面接触的一接触部;以及一后上梁,从所述基部向后方延伸且位于所述凸轮部上方。当所述致动器旋转时,所述端子的后上梁被所述凸轮部向上推而所述端子的前上梁向下倾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和扁平线缆9的一立体图。图2是连接器1的一放大图。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作出的保持件4的一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线IV-IV作出的一第一端子5的一剖视图。图5是沿图1的线V-V作出的一第二端子6的一剖视图。图6A是图3的剖视图,示出扁平线缆9正插入的状态。图6B是图3的剖视图,示出扁平线缆9插入后的状态。图6C是图6B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3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图7A是图4的剖视图,示出扁平线缆9插入后的状态。图7B是图7A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3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附图标记列表1连接器2壳体21上壁22、23侧壁24下壁25、26开口210插入通道211固定部3致动器31操作部32凸轮部4保持件5第一端子6第二端子41、51、61基部42、52、62前上梁43、53、63后上梁44、54、64下梁45、55、65连接部46、56、66矛部57后支持部58、522a、68、69接触部421、521中继部422、522中间部422a接合部422b施压部423、523前延伸部9扁平线缆91端部92导电面92a、92b被接触部93凹口93a端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是参照图1至图7B对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一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和扁平线缆9的一立体图。图2是连接器1的一放大图。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作出的保持件4的一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线IV-IV作出的一第一端子5的一剖视图。图5是沿图1的线V-V作出的一第二端子6的一剖视图。图6A至图6C是沿图1的线III-III作出的剖视图,示出连接器1和扁平线缆9之间的关系。图7A和图7B是沿图1的线IV-IV作出的剖视图,示出连接器1和扁平线缆9之间的关系。在各图中,所述扁平线缆的插入方向的前侧为X1侧,且向内的方向为X2侧。这两个方向分别表示前方和后方。在各图中,连接器在远离所述连接器的开口侧的方向上的宽度方向为Y1方向和Y2方向。这两个方向分别表示左方和右方。在各图中,所述连接器的厚度方向为Z1方向和Z2方向。这两个方向分别表示上方和下方。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为一扁平线缆9能从前方插入的一连接器。如图1所示,连接器1为一大体角筒状,且扁平线缆9的端部91插入到连接器1内。扁平线缆9可为一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或一柔性扁平线缆(FFC)。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1包括:一保持件4;多个第一端子5;以及一壳体2,用于收容保持件4和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设置成与一扁平线缆9建立一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可沿左右方向布置在壳体2内。此外,连接器1可具有:多个第二端子6,用于与扁平线缆9建立一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端子6可沿左右方向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布置成与各第一端子5交替。保持件4在左右方向上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或所述多个第二端子6)。保持件4布置在两个位置,即,位于左端的第一端子5和位于左侧的侧壁22之间的位置以及位于右端的第一端子5和位于右侧的侧壁23之间的位置。壳体2为大体筒形,且一大体矩形的开口25形成在前侧,供一扁平线缆9插入。壳体2可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树脂)形成。壳体2具有:一上壁21,构成壳体2的上表面;一侧壁22,构成壳体2的左侧的侧表面;一侧壁23,构成壳体2的右侧的侧表面;以及一下壁24,构成壳体2的下表面。如图3至图5所示,壳体2的后侧还形成一大体矩形的开口26壳体。当连接器1组装时,保持件4和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可从前侧的开口25插入壳体2内,而所述多个第二端子6可从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具有位于前侧的一开口以及连接于所述开口的后方的用于一扁平线缆的一插入通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设置成电连接所述扁平线缆;以及一保持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一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且位于所述插入通道上方的一前上梁;所述前上梁包括:一中间部,位于所述前上梁的中间,且具有设置成与形成于所述扁平线缆的一被接合部接合的一接合部;以及一前延伸部,从所述中间部向前延伸;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插入通道内;一区域设置在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上方,用于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动;以及当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动受到所述区域的限制时,所述前上梁能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中间部向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18 JP 2015-225954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具有位于前侧的一开口以及连接于所述开口的后方的用于一扁平线缆的一插入通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设置成电连接所述扁平线缆;以及一保持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一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且位于所述插入通道上方的一前上梁;所述前上梁包括:一中间部,位于所述前上梁的中间,且具有设置成与形成于所述扁平线缆的一被接合部接合的一接合部;以及一前延伸部,从所述中间部向前延伸;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插入通道内;一区域设置在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上方,用于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动;以及当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动受到所述区域的限制时,所述前上梁能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中间部向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具有从所述基部向后方延伸的一后上梁;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位于所述保持件的后上梁下方的一凸轮部;以及当所述致动器旋转时,所述保持件的后上梁被所述凸轮部向上推而所述保持件的前上梁向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根哲矢,冈岛阳日儿,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