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3462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冷却支路,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适于流经冷媒的压缩机、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它们通过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实现连通,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电池冷却支路的冷媒流量,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通过将电池冷却支路融合至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中,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媒可以流经电池冷却支路以对对电池进行加热或冷却,在实现调节车辆内温度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电池冷却支路的直冷、直热调节,以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满足了车辆以及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加热与冷却需求。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f vehicle and its control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电池充放电效率高,需要有合适的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性能及续航能力造成很大影响。相关技术中,通过设置独立的冷却通道为电池进行降温,另外,还有一些车辆结合空调系统为电池进行控温,通过空调系统为流经电池的冷却液进行换热,以实现对电池的降温或升温。它们均采用电池液冷的技术,结构复杂且降温效率低,不能满足电池的温度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车辆。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具有原理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控制阀组件,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电池冷却支路,所述电池冷却支路适于对电池进行冷却或制热,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阀与所述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冷媒流量;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包括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阀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五阀口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通过将电池冷却支路融合至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中,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媒可以流经电池冷却支路以对对电池进行加热或冷却,在实现调节车辆内温度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电池冷却支路的直冷、直热调节,从而可以提高电池冷却支路的换热效率,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不仅可以将各个部件的连通起来,还可以改变第一换向阀的阀口连通关系及第二换向阀的阀口连通关系实现冷媒的不同流路,从而可以实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不同工况,以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满足了车辆以及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加热与冷却需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之间;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压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压传感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端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压传感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池包换向阀,所述电池包换向阀包括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和第十阀口,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八阀口通过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九阀口通过第三控制阀与所述第五端连通,所述第十阀口与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另一端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换向阀定时换向或者根据电池冷却支路进出口处制冷剂的温度换向。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为如上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为电池冷却支路制冷工况、为车辆制冷工况和为电池冷却支路制热工况,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处于为电池冷却支路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五阀口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当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处于为车辆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五阀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关闭;当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处于为电池冷却支路制热工况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六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通过调节第一换向阀及第二换向阀各个阀口的连通关系,从而可以实现热管理系统的不同工况,还可以实现对电池温度的调节,结构简单且方便控制,能够以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满足了车辆以及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加热与冷却需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之间;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节流阀和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之间;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值调节所述第三控制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电池冷却支路融合至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中,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媒可以流经电池冷却支路以对电池冷却支路进行加热或冷却,在实现调节车辆内温度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电池冷却支路的直冷、直热调节,从而可以提高电池冷却支路的换热效率,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不仅可以将各个部件的连通起来,还可以改变第一换向阀的阀口连通关系及第二换向阀的阀口连通关系实现冷媒的不同流路,从而可以实现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不同工况,以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满足了车辆以及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加热与冷却需求。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冷却支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n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n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n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n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n控制阀组件,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n所述电池冷却支路适于对电池进行冷却或制热,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阀与所述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冷媒流量;/n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包括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阀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n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五阀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冷却支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
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
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
控制阀组件,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
所述电池冷却支路适于对电池进行冷却或制热,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阀与所述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冷媒流量;
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包括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阀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
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五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之间;
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压传感器;
所述第二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压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冬生梁丕荣黄梅芳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