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6800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所述车架包括2个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扭转加载装置和扭转补偿装置;所述扭转加载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前部的下方,所述扭转补偿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后部的下方。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装置对商用车车架进行扭转试验,能提前获取车架的扭转应力、变形量和疲劳寿命等试验数据,提前暴露车架缺陷,提前对车架进行整改,减少了车架在后期实际道路试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和试验成本。

A device for torsion test of commercial vehicle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是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商用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商用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厂家快速推出合格的新产品占领市场成为关键之举。在车架新结构的研制过程中,往往在道路试验中通过扭曲路来考核整车的车架纵梁(19)和横梁连接部分,但是道路试验对整车的车架进行验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缺点,因为车架结构和整车布置关系已经确定,更改车架结构对整车布置有很大影响,甚至严重打乱系列产品的布置结构,而且一旦发现缺陷,整改后重新验证使得整个研制周期更长,严重影响开发进度。亟待一种车架扭转试验装置来模拟扭曲路对车架的影响,测量车架的扭转应力、变形、疲劳寿命等,在台架试验中尽早暴露问题并整改,在道路试验进行之前充分的验证车架抗扭性能,减少道路试验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保障道路试验的顺利进行,以缩减试验验证周期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重型商用车车架在扭曲道路试验中出现问题较多、整改周期长、试验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所述车架包括2个车架纵梁,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扭转加载装置和扭转补偿装置;所述扭转加载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前部的下方,所述扭转补偿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后部的下方;所述扭转加载装置包括第一横梁、支撑铰座、液压缸、头部铰座、尾部铰座、2个第一纵梁、4个第一连接架和2个第二连接架;2个所述第一纵梁与2个所述车架纵梁一一对应,单个所述第一纵梁设置在对应车架纵梁的正下方,单个第一纵梁的轴向与对应车架纵梁的轴向平行,单个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一连接架与对应的车架纵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包括第一上支架和第一下支架,所述第一上支架的上端与所述车架纵梁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下支架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横梁设置在2个所述第一纵梁的下方,所述第一横梁的轴向与所述车架纵梁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二连接架与2个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第二上支架和第二下支架,所述第二上支架的上端与第一纵梁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架的下端与第一横梁连接,第二上支架的下端与第二下支架的上端铰接;所述支撑铰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的下方,支撑铰座的位置与第一横梁的中部对应,所述支撑铰座包括第一上支座和第一下支座,所述第一上支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第一下支座的下端固定,第一上支座的下端与第一下支座的上端铰接;所述液压缸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的正下方,所述液压缸包括活塞杆和缸筒;所述头部铰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任意一端连接,头部铰座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铰接;所述尾部铰座的下端固定,尾部铰座的上端与所述缸筒尾部铰接;所述扭转补偿装置包括第二横梁、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上座、第一连杆下座、2个第二纵梁、4个第三连接架、2个第四连接架、2个第二连杆、2个第二连杆上座、2个第二连杆下座;2个所述第二纵梁与2个所述车架纵梁一一对应,单个所述第二纵梁设置在对应车架纵梁的正下方,单个第二纵梁的轴向与对应车架纵梁的轴向平行,单个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三连接架与对应的车架纵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架包括第三上支架和第三下支架,所述第三上支架的上端与所述车架纵梁连接,所述第三下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所述第三上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三下支架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横梁设置在2个所述第二纵梁的下方,所述第二横梁的轴向与所述车架纵梁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四连接架与2个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架包括第四上支架和第四下支架,所述第四上支架的上端与第二纵梁连接,第四下支架的下端与第二横梁连接,第四上支架的下端与第四下支架的上端铰接;所述2个第二连杆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的正下方,2个第二连杆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对应,第二连杆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2个所述第二连杆之间,所述第一连杆的轴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上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第二连杆上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下座的下端固定,所述第二连杆下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上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第一连杆上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下座的下端固定,第一连杆下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进一步地,当所述液压缸轴向处于竖直方向时,所述第一横梁的轴向处于水平方向。进一步地,当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运动到1/2行程时,所述液压缸的轴向处于竖直方向。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扭转加载装置与扭转补偿装置分别模拟车辆前悬架和后悬架结构,扭转加载装置通过液压缸活塞杆的运动,使车架前部发生扭转,以模拟车架在道路上运行、承载时产生的扭转损伤环境,扭转补偿装置通过3个连杆的连接方式,模拟后悬架对车架扭转变形的适应性调整,以更客观地模拟车架在整车上面对道路和载荷造成的扭转变形,以获取车架的扭转应力、变形量和疲劳寿命等试验数据,提前暴露车架缺陷,提前对车架进行整改,减少了车架在后期实际道路试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和试验成本。附图说明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3为图1的B向视图。图中:1、第一横梁;2、支撑铰座;3、液压缸;4、头部铰座;5、尾部铰座;6、第一纵梁;7、第一连接架;8、第二连接架;9、第二横梁;10、第一连杆;11、第一连杆上座;12、第一连杆下座;13、第二纵梁;14、第三连接架;15、第四连接架;16、第二连杆;17、第二连杆上座;18、第二连杆下座;19、车架纵梁;21、第一上支座;22、第一下支座;71、第一上支架;72、第一下支架;81、第二上支架;82、第二下支架;141、第三上支架;142、第三下支架;151、第四上支架;152、第四下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的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所述车架包括2个车架纵梁19,所述装置包括扭转加载装置和扭转补偿装置;所述扭转加载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前部的下方,所述扭转补偿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后部的下方;本实施例中,整个试验装置安装在铁平台上使用。所述扭转加载装置包括第一横梁1、支撑铰座2、液压缸3、头部铰座4、尾部铰座5、2个第一纵梁6、4个第一连接架7和2个第二连接架8;2个所述第一纵梁6与2个所述车架纵梁19一一对应,单个所述第一纵梁6设置在对应车架纵梁19的正下方,单个第一纵梁6的轴向与对应车架纵梁19的轴向平行,单个第一纵梁6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一连接架7与对应的车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所述车架包括2个车架纵梁(19),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扭转加载装置和扭转补偿装置;所述扭转加载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前部的下方,所述扭转补偿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后部的下方;/n所述扭转加载装置包括第一横梁(1)、支撑铰座(2)、液压缸(3)、头部铰座(4)、尾部铰座(5)、2个第一纵梁(6)、4个第一连接架(7)和2个第二连接架(8);2个所述第一纵梁(6)与2个所述车架纵梁(19)一一对应,单个所述第一纵梁(6)设置在对应车架纵梁(19)的正下方,单个第一纵梁(6)的轴向与对应车架纵梁(19)的轴向平行,单个第一纵梁(6)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一连接架(7)与对应的车架纵梁(19)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7)包括第一上支架(71)和第一下支架(72),所述第一上支架(71)的上端与所述车架纵梁(19)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架(7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纵梁(6)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架(7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下支架(72)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横梁(1)设置在2个所述第一纵梁(6)的下方,所述第一横梁(1)的轴向与所述车架纵梁(19)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横梁(1)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二连接架(8)与2个所述第一纵梁(6)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8)包括第二上支架(81)和第二下支架(82),所述第二上支架(81)的上端与第一纵梁(6)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架(82)的下端与第一横梁(1)连接,第二上支架(81)的下端与第二下支架(82)的上端铰接;所述支撑铰座(2)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的下方,支撑铰座(2)的位置与第一横梁(1)的中部对应,所述支撑铰座(2)包括第一上支座(21)和第一下支座(22),所述第一上支座(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连接,所述第一下支座(22)的下端固定,第一上支座(21)的下端与第一下支座(22)的上端铰接;所述液压缸(3)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的正下方,所述液压缸(3)包括活塞杆和缸筒;所述头部铰座(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的任意一端连接,头部铰座(4)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铰接;所述尾部铰座(5)的下端固定,尾部铰座(5)的上端与所述缸筒尾部铰接;/n所述扭转补偿装置包括第二横梁(9)、第一连杆(10)、第一连杆上座(11)、第一连杆下座(12)、2个第二纵梁(13)、4个第三连接架(14)、2个第四连接架(15)、2个第二连杆(16)、2个第二连杆上座(17)、2个第二连杆下座(18);2个所述第二纵梁(13)与2个所述车架纵梁(19)一一对应,单个所述第二纵梁(13)设置在对应车架纵梁(19)的正下方,单个第二纵梁(13)的轴向与对应车架纵梁(19)的轴向平行,单个第二纵梁(13)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三连接架(14)与对应的车架纵梁(19)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架(14)包括第三上支架(141)和第三下支架(142),所述第三上支架(141)的上端与所述车架纵梁(19)连接,所述第三下支架(14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纵梁(13)连接,所述第三上支架(141)的下端与所述第三下支架(142)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横梁(9)设置在2个所述第二纵梁(13)的下方,所述第二横梁(9)的轴向与所述车架纵梁(19)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二横梁(9)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四连接架(15)与2个所述第二纵梁(13)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架(15)包括第四上支架(151)和第四下支架(152),所述第四上支架(151)的上端与第二纵梁(13)连接,第四下支架(152)的下端与第二横梁(9)连接,第四上支架(151)的下端与第四下支架(152)的上端铰接;所述2个第二连杆(16)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9)的正下方,2个第二连杆(16)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横梁(9)的两端对应,第二连杆(16)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0)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9)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连杆(10)设置在2个所述第二连杆(16)之间,所述第一连杆(10)的轴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上座(1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梁(9)连接,第二连杆上座(17)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6)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下座(18)的下端固定,所述第二连杆下座(1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6)的下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上座(1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梁(9)连接,第一连杆上座(1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0)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下座(12)的下端固定,第一连杆下座(1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0)的下端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商用车车架扭转试验的装置,所述车架包括2个车架纵梁(19),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扭转加载装置和扭转补偿装置;所述扭转加载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前部的下方,所述扭转补偿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后部的下方;
所述扭转加载装置包括第一横梁(1)、支撑铰座(2)、液压缸(3)、头部铰座(4)、尾部铰座(5)、2个第一纵梁(6)、4个第一连接架(7)和2个第二连接架(8);2个所述第一纵梁(6)与2个所述车架纵梁(19)一一对应,单个所述第一纵梁(6)设置在对应车架纵梁(19)的正下方,单个第一纵梁(6)的轴向与对应车架纵梁(19)的轴向平行,单个第一纵梁(6)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一连接架(7)与对应的车架纵梁(19)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7)包括第一上支架(71)和第一下支架(72),所述第一上支架(71)的上端与所述车架纵梁(19)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架(7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纵梁(6)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架(7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下支架(72)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横梁(1)设置在2个所述第一纵梁(6)的下方,所述第一横梁(1)的轴向与所述车架纵梁(19)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横梁(1)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所述第二连接架(8)与2个所述第一纵梁(6)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8)包括第二上支架(81)和第二下支架(82),所述第二上支架(81)的上端与第一纵梁(6)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架(82)的下端与第一横梁(1)连接,第二上支架(81)的下端与第二下支架(82)的上端铰接;所述支撑铰座(2)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的下方,支撑铰座(2)的位置与第一横梁(1)的中部对应,所述支撑铰座(2)包括第一上支座(21)和第一下支座(22),所述第一上支座(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连接,所述第一下支座(22)的下端固定,第一上支座(21)的下端与第一下支座(22)的上端铰接;所述液压缸(3)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的正下方,所述液压缸(3)包括活塞杆和缸筒;所述头部铰座(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的任意一端连接,头部铰座(4)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铰接;所述尾部铰座(5)的下端固定,尾部铰座(5)的上端与所述缸筒尾部铰接;
所述扭转补偿装置包括第二横梁(9)、第一连杆(10)、第一连杆上座(11)、第一连杆下座(12)、2个第二纵梁(13)、4个第三连接架(14)、2个第四连接架(15)、2个第二连杆(16)、2个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标徐刚张承伟吴秀杰徐华莉李巍陶弦龙伟蓝海川赵胤杉杨川熊怀波程兵郑学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