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28813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包括若干岔枕,还包括设在岔枕之间的金属槽件;所述金属槽件由金属板制成,并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以及两个延伸板;所述两个侧板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与底板共同围成向上的槽区;所述两个延伸板分别从两个侧板的顶部向外延伸;所述延伸板与对应的岔枕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槽件下方区域填充有混凝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对岔区转辙机所需的拉杆槽、连杆槽与岔枕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加强,使不能设置钢筋的薄混凝土壁也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能防止混凝土剥落,保障轨道系统的安全性。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railway bifurcated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铁道建设
,具体涉及道岔区道床结构加固的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地下线铁路轨道系统中,道岔区为了配合转辙机,须要在岔枕之间道床处设置拉杆槽和连杆槽。道床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由于尺寸的限制:拉杆槽宽度一般要求350mm,连杆槽宽度一般要求200mm;就道岔结构系统自身稳定性的要求,拉杆槽两侧相邻两根岔枕中心距最大设计值为650mm,连杆槽两侧相邻两根岔枕中心距最大设计值为575mm,而岔枕底宽230mm;这就决定了拉杆槽两侧岔枕外侧的混凝土厚度最小仅35mm,连杆槽两侧岔枕外侧的混凝土厚度最小仅72.5mm。拉杆槽及连杆槽两侧相邻岔枕外侧的混凝土厚度太薄,以及现场施工误差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基本无法实现在该位置设置钢筋,即拉杆槽及连杆槽两侧岔枕外侧现场一般为素混凝土。因而普遍存在着道床混凝土剥落掉块、甚至岔枕与道床分离的病害,影响了轨道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岔区道床加强方法及结构,以加强转辙机拉杆槽、连杆槽的强度,提高轨道系统的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岔枕,还包括设在岔枕之间的金属槽件;所述金属槽件由金属板制成,并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以及两个延伸板;所述两个侧板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与底板共同围成向上的槽区;所述两个延伸板分别从两个侧板的顶部向外延伸;所述延伸板与对应的岔枕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槽件下方区域填充有混凝土。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延伸板包括从侧板顶部向外延伸的水平板、从水平板外端向下延伸的竖板、从竖板底端向外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对应岔枕的下方,所述竖板抵接在对应岔枕的内侧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金属槽件为拉杆槽件或连杆槽件;其中,拉杆槽件的底板宽度为340-360mm,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为30-40mm,所述槽区的深度为140-160mm,所述竖板的高度为90-100mm,所述连接板的宽度至少为80mm;所述连杆槽件的底板宽度为190-210mm,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为67.5-77.5mm,所述槽区的深度为140-160mm,所述竖板的高度为90-100mm,所述连接板的宽度至少为80mm。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金属板为2-5mm厚不锈钢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金属槽件的上表面涂刷有1-3mm厚的绝缘漆。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岔区道床加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转辙机坑处架设岔枕,并采用辅助支墩将岔枕固定;S2:制作金属槽件,所述金属槽件由金属板制成,并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以及两个延伸板;所述两个侧板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与底板共同围成向上的槽区;所述两个延伸板分别从两个侧板的顶部向外延伸;S3:把金属槽件安放在对应两个岔枕之间,延伸板与对应的岔枕固定连接;S4:金属槽件的底部灌注混凝土。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延伸板包括从侧板顶部向外延伸的水平板、从水平板外端向下延伸的竖板、从竖板底端向外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对应岔枕的下方,所述竖板抵接在对应岔枕的内侧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金属槽件为拉杆槽件或连杆槽件;其中,拉杆槽件的底板宽度为340-360mm,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为30-40mm,所述槽区的深度为140-160mm,所述竖板的高度为90-100mm,所述连接板的宽度至少为80mm;所述连杆槽件的底板宽度为190-210mm,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为67.5-77.5mm,所述槽区的深度为140-160mm,所述竖板的高度为90-100mm,所述连接板的宽度至少为80mm。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金属板为2-5mm厚不锈钢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步骤S5:在金属槽件的上表面涂刷绝缘漆,所述绝缘漆厚度为1-3mm。本专利技术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对岔区转辙机所需的拉杆槽、连杆槽与岔枕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加强,使不能设置钢筋的薄混凝土壁也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能防止混凝土剥落,保障轨道系统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图1是岔区区域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拉杆槽件、连杆槽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铁道的岔区需要安装转辙机以实现列车更换轨道,在岔枕1之间须预留拉杆槽7、连杆槽6以供转辙机的拉杆、连杆工作。如图2所示,即图1沿B-B线剖面图,本专利技术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岔枕1,还包括设在岔枕1之间的不锈钢槽件,所述不锈钢槽件即作为拉杆槽7或连杆槽6。具体地,根据地下铁路施工规范,本实施例采用四排岔枕1,岔枕1间形成一个拉杆槽7以及两个连杆槽6。所述不锈钢槽件由3mm厚的不锈钢板制成,根据实际施工、使用场景需要,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或不同厚度的金属板制作,例如2mm、4mm、5mm的铝合金板等。不锈钢制成的槽件分为拉杆槽件4和连杆槽件3,分别应用为拉杆槽7和连杆槽6,两者基本结构相同,仅尺寸根据应用情形有所调整。具体地,不锈钢槽件的结构包括底板31(或41)、两个侧板32(或42)以及两个延伸板;所述两个侧板32(或42)连接在底板31(或41)的两侧与底板31(或41)共同围成向上的槽区,所述槽区即为作为拉杆槽7或连杆槽6的空间。所述两个延伸板分别从两个侧板32(或42)的顶部向外延伸;所述延伸板与对应的岔枕1固定连接;延伸板具体包括从侧板32(或42)顶部向外延伸的水平板33(或43)、从水平板33(或43)外端向下延伸的竖板34(或44)、从竖板34(或44)底端向外延伸的连接板35(或45)。延伸板与岔枕1的固定连接具体为,所述连接板35(或45)固定连接在对应岔枕1的下方,可以通过环氧树脂使连接板35(或45)粘合在岔枕1底部,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连接的方式。所述竖板34(或44)抵接在对应岔枕1的内侧面,即岔枕1靠近不锈钢槽件的那一侧面,水平板33(或43)、竖板34(或44)以及填充在该空间内的混凝土构成了拉杆槽7或连杆槽6的槽侧壁,即使受限于尺寸不能设置钢筋,也能保证强度。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竖板34(或44)及连接板35(或45),直接让水平板33(或43)与岔枕1的侧面固定连接,也应当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此方式同样能实现加固槽侧壁的效果,但加固强度稍弱,且不利于槽件的安装定位。所述不锈钢槽件下方区域填充有混凝土,即底板31(或41)的下方、水平板33(或43)的下方、连接板35(或45)下方的区域填充混凝土,从而形成道床。具体地,如图3所示,拉杆槽7件的底板31(或41)宽度为340-360mm,本实施例为350mm;所述水平板33(或43)的宽度为30-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岔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岔枕之间的金属槽件;所述金属槽件由金属板制成,并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以及两个延伸板;所述两个侧板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与底板共同围成向上的槽区;所述两个延伸板分别从两个侧板的顶部向外延伸;所述延伸板与对应的岔枕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槽件下方区域填充有混凝土。/n

【技术特征摘要】
1.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岔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岔枕之间的金属槽件;所述金属槽件由金属板制成,并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以及两个延伸板;所述两个侧板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与底板共同围成向上的槽区;所述两个延伸板分别从两个侧板的顶部向外延伸;所述延伸板与对应的岔枕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槽件下方区域填充有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包括从侧板顶部向外延伸的水平板、从水平板外端向下延伸的竖板、从竖板底端向外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对应岔枕的下方,所述竖板抵接在对应岔枕的内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槽件为拉杆槽件或连杆槽件;其中,拉杆槽件的底板宽度为340-360mm,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为30-40mm,所述槽区的深度为140-160mm,所述竖板的高度为90-100mm,所述连接板的宽度至少为80mm;所述连杆槽件的底板宽度为190-210mm,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为67.5-77.5mm,所述槽区的深度为140-160mm,所述竖板的高度为90-100mm,所述连接板的宽度至少为8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板为2-5mm厚不锈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岔区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槽件的上表面涂刷有1-3mm厚的绝缘漆。


6.铁道岔区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仲林罗信伟刘文武史海欧吴嘉刘堂辉孙元广董华珍袁江尹华拓潘鹏欧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