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189896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9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该加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地梁施工;其次,墙体打磨;再次,第一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一层灌浆缝与节点浇筑;再次,第二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二层灌浆缝灌浆与节点浇筑;最后,安装钢拉杆。该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采用外架预制圈梁构造柱组成的体系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原结构外部增设地梁和圈梁,并在梁节点处设置立柱,形成梁、柱构架式外贴体系,将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环境影响较小,而且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加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砌体结构房屋工程是我国农村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在历次震害中,砌体结构震害通常比较严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在农村房屋建设多数为自主建设,其建设时很少考虑地震设防。目前,新建房屋可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技术,其中碳纤维胶包括碳纤维底胶、找平胶、浸渍胶。底胶:粘度低,渗透能力强,用于加固构件表面底层涂抹,其作用是对凿除后的破损砌体、混凝土进行渗透粘结加固;如构件表面完好无损则无需进行涂抹。找平胶:触变性能好,用于加固构件表面缺陷的修补和找平,其作用是对砌体、混凝土表面缺陷、大的破损、凹凸面及拐角进行找平,以便于碳纤维布的粘贴,更好的发挥碳纤维布的拉伸强度。浸渍胶:粘度低,浸润性好,有一定的触变性能,用于加固构件表面及纤维类产品的浸渍和粘贴,其作用是完全浸透于纤维类产品,并将纤维类产品有效的粘贴于构件表面,从而对构件进行补强加固。底胶外观:A组分:透明粘稠液体,可操作时间(min)>30;B组分:棕色粘稠液体,指触干时间(20℃、h)1~2。粘结强度:C60混凝土破环配合比:A﹕B=2﹕1找平胶外观:A组分:粘稠膏状体,可操作时间(min)>40;B组分:粘稠膏状体,操作时温度℃5~40。钢-钢粘结强度(MPa)剪切20。指触干时间(20℃、h)1~2;拉伸35。配合比:A﹕B=2﹕1浸渍胶外观:A组分:粘稠液体,可操作时间(min)>30;B组分:粘稠液体,操作时温度℃5~40,指触干时间(20℃、h)1~2。粘贴碳纤维固化后的基本性能:抗拉强度标准值(MPa)≥40;极限延伸率(%)≥1.5;弹性模量(MPa)≥2500。配合比:A﹕B=2﹕1具体施工方法:表面处理:砌体面应凿除粉饰层,油污、污物等,然后用角磨机磨去1~2mm厚表层,砌体构件转角处应进行倒角处理,打磨完毕用压缩空气吹净浮尘,最后用棉布蘸丙酮拭净表面,保持干燥备用。若被加固的砌体存在裂缝,应先视裂缝大小选用灌注胶或灌缝胶灌注后裂缝后再进行碳纤维布加固。底胶施工:施工时,底胶A、B两组分按规定的配胶比例称量,倒入洁净容器中并搅拌均匀(搅拌时最好沿同一方向搅拌,尽量避免混入空气形成气泡。)用毛刷或滚筒刷在混凝土表面均匀涂刷,胶表层干以后,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多次涂刷,但是涂层厚度不超过0.4mm,并不得漏刷或有流淌、气泡,等胶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而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少于2小时),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每次配制的胶液应在胶的适用期内一次用完。找平施工砌体构件表面气孔及缺陷应使用找平胶补平。存在凹陷部位时,将配置好的找平胶用刮刀嵌刮进行修补填平,模板接头等出现高度差的部位应用找平胶填补,尽量减少高差。转角的处理,应用找平胶将其修补为光滑的圆弧,半径不小于20mm。找平胶须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而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少于2小时),方可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碳纤维布的粘贴:将碳纤维浸渍胶均匀涂抹于被粘贴部位,拐角部位适当多涂抹一些。将碳纤维布拉紧对齐后粘贴,用塑料刮板或滚筒(用去掉外边绒毛的涂料滚筒即可),沿同一方向反复滚压,直至胶料渗出。然后在碳纤维布外表面也均匀涂抹浸渍胶,并反复滚压,使浸渍胶双向充分浸润碳纤维布。若多层粘贴,待手指触感干燥,可进行下一层粘贴。碳纤维布若需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0mm。固化养护施工完成后24小时内防止雨淋或受潮,并注意保护,防止硬物碰伤施工表面。平均气温为20~25℃时,固化时间不得少于3天;平均气温为10℃时,固化时间不得少于7天。检验碳纤维布的实际粘贴面积不应少于设计面积,位置偏差不应大于10mm。碳纤维布与砌体构件之间的粘结质量,可用小锤轻轻敲击或手压碳纤维布表面的方法检查,总有效粘结面积不应低于95%。当碳纤维布的空鼓面积不大于100cm2时,可采用针管注胶的方法进行修补.当空鼓面积大于100cm2时,宜将空鼓部位的碳纤维布切除,重新搭接粘贴等量的碳纤维片材,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必要时,可采用正拉试验对施工质量进行现场抽样检验。现有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工艺的缺点:1、质量难以控制: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要求对各阶段的施工用胶比例要求极高,往往由于工人用胶调制比例不均匀,导致胶的强度降低。2、施工时间难以控制: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的固化时间较短,在涂刷过程中施工速度难以控制,太快导致涂刷厚度不够,太慢导致胶体固化涂刷不均匀。只能每次配置少量的胶液,小面积集中涂刷。3、环境影响: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液对操作时温度要求在5℃~40℃之间,且空气、工作面应手指触感干燥为宜。4、温度难以控制:根据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液的固化温度要求,不易在昼夜温差较大时间施工,施工完成后胶液固化时间随环境温度进行确定,并不得雨淋或受潮,防止硬物碰伤液体表面。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步骤简单合理的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该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采用外架预制圈梁构造柱组成的体系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原结构外部增设地梁和圈梁,并在梁节点处设置立柱,形成梁、柱构架式外贴体系,将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环境影响较小,而且节约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地梁施工;其次,墙体打磨;再次,第一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一层灌浆缝与节点浇筑;再次,第二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二层灌浆缝灌浆与节点浇筑;最后,安装钢拉杆。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地梁的截面为矩形,尺寸为300x400mm,该地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四根直径为12mm的三级螺纹钢筋,该地梁的箍筋采用直径为8mm的三级螺纹钢筋。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地梁的箍筋为间距200mm设置。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构造柱的截面为L形或矩形。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构造柱沿高度每隔500mm设置直径14mm的预留孔。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圈梁截面为矩形。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圈梁每间隔500mm设置直径14mm的预留孔。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钢拉杆的直径为16mm。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钢拉杆通过螺母和钢垫板在两端拧紧锚固。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钢拉杆采用花篮螺栓进行接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采用外架预制圈梁构造柱组成的体系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原结构外部增设地梁和圈梁,并在梁节点处设置立柱,形成梁、柱构架式外贴体系,将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环境影响较小,而且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的L形预制构造柱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的矩形预制构造柱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地梁施工;其次,墙体打磨;再次,第一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一层灌浆缝与节点浇筑;再次,第二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二层灌浆缝灌浆与节点浇筑;最后,安装钢拉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地梁施工;其次,墙体打磨;再次,第一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一层灌浆缝与节点浇筑;再次,第二层预制圈梁和预制构造柱的吊装;再次,第二层灌浆缝灌浆与节点浇筑;最后,安装钢拉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梁的截面为矩形,尺寸为300x400mm,该地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四根直径为12mm的三级螺纹钢筋,该地梁的箍筋采用直径为8mm的三级螺纹钢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梁的箍筋为间距200mm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造柱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龙迪王振兴王卫新王洪旭安然杜普王洪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