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790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由安装于底盘车架位置的缓速器本体、缓速器支架、缓速器控制器及安装于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构成;所述缓速器本体安装于车架第三、四横梁之间,通过其两侧的缓速器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所述缓速器控制器固定于车架左纵梁的缓速器支架上;所述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包括合为一体固定于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操纵开关、显示屏及仪表盒,还包括固定于仪表板内部管梁上的控制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较低且工作效率高,安全可靠,适于批量生产,可满足市场需求。

An electronic retarder mechanism for traveling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缓速器,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欧胜旅行车的电子缓速器机构,属于汽车装配系统

技术介绍
早在1997年,我国交通部颁布了JT/T325《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规定在大型、中型的高二、高三级营运公路客车上必须安装缓速器。交通部于2008年颁布了JT/T721《客车电涡流缓速器装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对缓速器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应对西部地区存在的长下坡路况,避免司机长时间踩刹车,使得刹车片出现过热而导致刹车效果衰退的效果,必须配备一款额外的结构简单、成熟可靠且经济效益好的辅助制动装置,而缓速器则具备了以上罗列的种种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成本低且工作稳定可靠的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由安装于底盘车架位置的缓速器本体、缓速器支架、缓速器控制器及安装于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构成;所述缓速器本体安装于车架第三、四横梁之间,通过其两侧的缓速器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所述缓速器控制器固定于车架左纵梁的缓速器支架上;所述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包括合为一体固定于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操纵开关、显示屏及仪表盒,还包括固定于仪表板内部管梁上的控制单元。本技术采用对称式结构,利用了整车底盘原本拥挤的空间,采用两段式支架固定缓速器本体,而缓速器本体是电子缓速器装置的主体部分,其主要构成为电磁线圈组以及相应结构组件,该部分是最主要的制动元件,将传动轴传递过来的动能转化为电磁能,再转化为热能散发出去,从而达到辅助制动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缓速器支架由与车架固定的第一缓速器支架及与缓速器本体固定的第二缓速器支架构成,第一、二缓速器支架之间通过橡胶减震垫固定连接。使用橡胶减震垫连接,除了起到固定过度作用外还为整个装置起到了减小车辆行驶时部件跳动量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降噪消音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速器支架分别固定于左右两侧车架纵梁内壁上,由多块L型支架板拼焊而成,且与车架纵梁贴合部分的支架板的上下两端具有避让车架吊耳铆钉的开槽。所述第二缓速器支架安装于第一缓速器支架下端,由与橡胶减震垫相连接的横板及横板下方的纵板构成,所述纵板侧面具有用于固定缓速器本体的倾角为4°的四个固定孔,使得缓速器在整车上呈一定角度,保证自身安装位置的同时,从而使前后连接的传动轴得以调整角度,满足传动轴当量角的要求。进一步的,所述缓速器本体为采用工作时通过调整通电线圈组数调整制动力矩的电涡流缓速器。所述缓速器控制器通过线束与控制单元连接,缓速器控制器通过控制单元发出的信号来控制缓速器本体上电磁线圈工作组数。从而实现对制动力矩的调整与控制。与市场上常见的液力缓速器相比,在响应时间上具有突出优势。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线束采集的ESP信号传递与操纵开关、缓速器控制器及制动踏板连接;所述显示屏、操纵开关通过缓速器线束与控制单元连接。因此电子缓速器具有操控手柄控制和制动踏板触发两种模式。进一步的,所述仪表盒固定于驾驶室内仪表台上,由底座与盒盖两部分构成,其内部具有用于固定操控开关的金属支架结构,所述底座下方配有空气弹垫,不仅具有消除装配间隙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抵消运动时产生的跳动量。所述显示屏内置蜂鸣报警器,当缓速器温度超过额定值时,报警器工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较低且工作效率高,安全可靠,适于批量生产,可满足市场需求。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底盘部分布置图。图3为本技术的驾驶室仪表台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控制单元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左侧第一缓速器支架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右侧第一缓速器支架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缓速器支架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缓速器控制器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控制单元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缓速器仪表盒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显示屏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缓速器操控手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的橡胶减震垫示意图。附图说明:1-缓速器本体,2-第一缓速器支架,3-第二缓速器支架,4-缓速器控制器,5-车架左纵梁,6-车架右纵梁,7-第三横梁,8-第四横梁,9-仪表台,10-操纵开关,11-仪表盒,12-显示屏,13-控制单元,14-仪表板内部管梁。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如图所示,包括安装于底盘车架位置的缓速器本体、第一、二缓速器支架、缓速器控制器。还包括安装于驾驶室内部的操纵开关、仪表盒、显示屏以及控制单元,操纵开关、显示屏以及仪表盒合为一体固定于驾驶室仪表台上,控制单元如图9所示,固定于仪表板内部管梁上,由螺栓固定。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缓速器控制器与控制单元均为现有技术,其型号为JKH-2A/2和HSQCC01(ESP)。其中,缓速器本体安装于车架第三、四横梁之间,通过其两侧的第一、二缓速器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是本机构的主体部分和框架结构。第一、二缓速器支架之间通过橡胶减震垫固定连接。橡胶减震垫如图13所示,其截面为空心结构,中间为螺栓固定位置,连接第一、二缓速器支架的同时,为总成起到了减小车辆行驶时部件跳动量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降噪消音的作用。第一缓速器支架分别固定于左右两侧车架纵梁内壁上,由多块L型支架板拼焊而成,右侧第一缓速器支架如图6所示,由三块L型支架板构成,包括底部的第一支架板,沿第一支架板两侧对称垂直固定第二、三支架板,而在第一支架板与车架纵梁贴合的竖直部分的上下两端具有避让车架吊耳铆钉的开槽。左侧第一缓速器支架如图5所示,其结构与右侧第一缓速器支架相同,其近第四横梁一侧的支架板外部延伸出用于固定缓速器控制器的异形固定板。第二缓速器支架如图7所示,安装于第一缓速器支架下端,由与橡胶减震垫相连接的横板及横板下方的纵板构成。其中,纵板侧面具有用于固定缓速器本体的倾角为4°的四个固定孔,使得缓速器在整车上呈一定角度,保证自身安装位置的同时,从而使前后连接的传动轴得以调整角度,满足传动轴当量角的要求。仪表盒固定于驾驶室内仪表台上,由底座与盒盖两部分构成,其内部具有用于固定操控开关的金属支架结构,底座下方配有空气弹垫,不仅具有消除装配间隙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抵消运动时产生的跳动量。而在显示屏内置蜂鸣报警器,当缓速器温度超过额定值时,报警器工作。缓速器本体为采用工作时通过调整通电线圈组数调整制动力矩的电涡流缓速器。所述缓速器控制器通过线束与控制单元连接,缓速器控制器通过控制单元发出的信号来控制缓速器本体上电磁线圈工作组数。从而实现对制动力矩的调整与控制。与市场上常见的液力缓速器相比,在响应时间上具有突出优势。控制单元通过线束采集的ESP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其特征在于:由安装于底盘车架位置的缓速器本体、缓速器支架、缓速器控制器及安装于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构成;所述缓速器本体安装于车架第三、四横梁之间,通过其两侧的缓速器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所述缓速器控制器固定于车架左纵梁的缓速器支架上;所述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包括合为一体固定于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操纵开关、显示屏及仪表盒,还包括固定于仪表板内部管梁上的控制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其特征在于:由安装于底盘车架位置的缓速器本体、缓速器支架、缓速器控制器及安装于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构成;所述缓速器本体安装于车架第三、四横梁之间,通过其两侧的缓速器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所述缓速器控制器固定于车架左纵梁的缓速器支架上;所述驾驶室内部的操控单元包括合为一体固定于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操纵开关、显示屏及仪表盒,还包括固定于仪表板内部管梁上的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速器支架由与车架固定的第一缓速器支架及与缓速器本体固定的第二缓速器支架构成,第一、二缓速器支架之间通过橡胶减震垫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速器支架分别固定于左右两侧车架纵梁内壁上,由多块L型支架板拼焊而成,且与车架纵梁贴合部分的支架板的上下两端具有避让车架吊耳铆钉的开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其特征在于:右侧第一缓速器支架由三块L型支架板构成,包括底部的第一支架板,沿第一支架板两侧对称垂直固定第二、三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与车架纵梁贴合的竖直部分的上下两端具有开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旅行车用电子缓速器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静曹灿李宏吕传志高鑫荆堤虞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