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轧辊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辊压成型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轧辊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辊压成型是指利用表面光滑或加工有一定形状的旋转轧辊对原料进行压延,制得一定形状产品的操作。轧辊是指在轧机上使金属产生连续塑性变形的主要工作部件和工具。轧辊主要包括辊身、辊颈和轴头三部分,其中辊身是实际参与轧制金属的轧辊中间部分。辊颈安装在轴承中,并通过轴承座和压下装置将轧制力传给机架,传动端轴头通过连接轴与齿轮座相连,将电动机的转动力矩传递给轧辊机构。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用于辊压成型机的轧辊与通轴之间通过轴套连接,以便使轧辊与通轴以及支架之间形成连接,但是,通常需要在轴套外侧采用多个螺母以将轴套与支架或轧辊之间进行锁紧,然而采用螺母的固定方式会导致轧辊的位置容易发生位移,使得轧辊与支架之间的距离变化,进而导致辊压成型机的上下轧辊无法对齐,从而对原料的压轧操作效果较差,达不到产品所需达到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辊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轧辊安装结构容易导致轧辊与支架之间的位置容易变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轧辊安装结构,包括通轴、设置在所述通轴两端的固定支架以及轧辊,其中,在位于所述通轴两端的所述轧辊与所述通轴之间且朝向所述固定支架的方向分别设有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轧辊之间分别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轧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轴(10)、设置在所述通轴(10)两端的固定支架(17)以及轧辊(12),其中,在位于所述通轴(10)两端的所述轧辊(12)与所述通轴(10)之间且朝向所述固定支架(17)的方向分别设有第一轴套(14)和第二轴套(14’),所述第一轴套(14)和所述第二轴套(14’)与所述轧辊(12)之间分别通过键连接实现径向定位;在所述第一轴套(14)和所述第二轴套(14’)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固定支架(17)与所述轧辊(12)之间设有隔套(15),所述隔套(15)的一端与所述轧辊(12)的端部抵接,所述隔套(15)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固定支架(17)与所述第一轴套(14)或所述第二轴套(14’)之间的轴承(18)的端部相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轧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轴(10)、设置在所述通轴(10)两端的固定支架(17)以及轧辊(12),其中,在位于所述通轴(10)两端的所述轧辊(12)与所述通轴(10)之间且朝向所述固定支架(17)的方向分别设有第一轴套(14)和第二轴套(14’),所述第一轴套(14)和所述第二轴套(14’)与所述轧辊(12)之间分别通过键连接实现径向定位;在所述第一轴套(14)和所述第二轴套(14’)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固定支架(17)与所述轧辊(12)之间设有隔套(15),所述隔套(15)的一端与所述轧辊(12)的端部抵接,所述隔套(15)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固定支架(17)与所述第一轴套(14)或所述第二轴套(14’)之间的轴承(18)的端部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套(14)和所述第二轴套(14’)分别包括第一颈部(141)和第二颈部(142),其中,所述第一颈部(141)的长度为所述轧辊(12)远离所述固定支架(17)的端面至所述轴承(18)靠近所述轧辊(1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颈部(142)的长度为所述轴承(18)靠近所述轧辊(12)的端面至所述通轴(10)外端部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颈部(141)和所述第二颈部(14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颈部(14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颈部(142)的外径,在所述第二颈部(142)的靠近外边缘处设有螺纹结构(14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轴套(14)和所述第二轴套(14’)套设至所述通轴(10)上时,在所述第二颈部(142)的螺纹结构(143)上设有锁母(13),以将所述第一轴套(14)和所述第二轴套(14’)与所述固定支架(17)形成轴向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轧辊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轴套(14)的两侧分别设有挡圈(16),所述挡圈(16)围绕所述通轴(10)设置以将所述第一轴套(14)与所述通轴(10)形成轴向固定连接;在所述通轴(10)上设置有与所述挡圈(16)相适配的安装槽,以将所述挡圈(16)安装至所述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晨,
申请(专利权)人:霸州市智科启达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