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轴后油封座、发动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3094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37
本公开涉及一种曲轴后油封座、发动机及车辆,所述曲轴后油封座包括:后油封座本体,所述后油封座本体用于密封设置在发动机缸体的后端;所述后油封座本体的内壁沿朝向其外壁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安装到所述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多个齿轮的齿轮室。通过在曲轴后油封座上设置由内向外凹陷的齿轮室,并且该齿轮室用于容纳安装到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多个齿轮,集成度高,避免了在发动机缸体的后端设置多余的零部件,减小了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布置空间。

Crankshaft rear oil seal seat, engin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曲轴后油封座、发动机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
,具体地,涉及一种曲轴后油封座、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曲轴后油封座是发动机设计中重要的零部件,其布置在发动机缸体的后端,一般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主要对曲轴后端的密封提供必要的结构条件。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曲轴后油封座结构较及作用较为单一,只能用于密封曲轴后端,集成度低,致使需要多余的零部件设置在发动机缸体的后端,从而增加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曲轴后油封座、发动机及车辆,该曲轴后油封座集成度高,能够有效减小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布置空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曲轴后油封座,所述曲轴后油封座包括:后油封座本体,所述后油封座本体用于密封设置在发动机缸体的后端;所述后油封座本体的内壁沿朝向其外壁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安装到所述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多个齿轮的齿轮室。可选地,所述齿轮室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后油封座本体上具有主轮廓框架和分隔框架,所述主轮廓框架和所述分隔框架围成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并且所述分隔框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所述分隔框架的内部形成有中空腔以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用于容纳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后端的曲轴正时齿轮、机油泵齿轮、惰齿轮以及空调压缩机齿轮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容纳所述曲轴正时齿轮、机油泵齿轮、惰齿轮以及空调压缩机齿轮中其余的齿轮。可选地,所述齿轮室的底壁上形成有贯通所述内壁及所述外壁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供所述曲轴正时齿轮的后端法兰穿设,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所述惰齿轮的后端法兰穿设。可选地,所述齿轮室的底壁上还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机油泵齿轮后端螺母的安装凹槽,并且所述安装凹槽的槽底凸出于所述外壁。可选地,所述后油封座本体上还形成有润滑油孔,所述润滑油孔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油道相通,另外一端与所述齿轮室相通。可选地,所述后油封座本体上还形成有润滑油孔,所述润滑油孔的一端位于所述分隔框架的内壁上以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油道相通,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中的至少一者连通。可选地,所述润滑油孔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一油孔段、第二油孔段以及第三油孔段,所述第一油孔段的端部形成在所述分隔框架的内壁上,且与所述第二油孔段共轴线;所述第二油孔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孔段相通,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三油孔段相通,且所述第二油孔段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油孔段的孔径;所述第三油孔段与所述齿轮室相通,且所述第三油孔段的轴线与所述轴线相垂直。可选地,所述后油封座本体的外壁上形成有多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加强筋,至少部分所述加强筋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后油封座本体的安装孔,紧固件穿设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后油封座本体安装至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后端。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所述的曲轴后油封座。本公开另外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发动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曲轴后油封座上设置由内向外凹陷的齿轮室,并且该齿轮室用于容纳安装到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多个齿轮,集成度高,避免了在发动机缸体的后端设置多余的零部件,减小了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布置空间。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曲轴后油封座与发动机缸体的装配示意图;图2和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曲轴后油封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曲轴后油封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润滑油孔。附图标记说明1后油封座本体10齿轮室101第一腔室102第二腔室11后油封座本体的内壁12后油封座本体的外壁121加强筋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安装凹槽16润滑油孔161第一油孔段162第二油孔段163第三油孔段17安装孔18主轮廓框架19分隔框架191分隔框架的内壁100发动机缸体200曲轴正时齿轮201曲轴正时齿轮的后端法兰300机油泵齿轮301机油泵齿轮的后端螺母400惰齿轮401惰齿轮的后端法兰500空调压缩机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指的是具体结构轮廓的内和外,“后端”指的是发动机安装飞轮的一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和“第二”等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本公开提供一种曲轴后油封座,该曲轴后油封座可以包括后油封座本体1,该后油封座本体1可以用于密封设置在发动机缸体100的后端,后油封座本体1的内壁11可以沿朝向其外壁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安装到发动机缸体100后端的多个齿轮的齿轮室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曲轴后油封座上设置由内向外凹陷的齿轮室10,并且该齿轮室10用于容纳安装到发动机缸体100后端的多个齿轮,集成度高,避免了在发动机缸体的后端设置多余的零部件,减小了发动机缸体后端的布置空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发动机缸体100后端的多个齿轮的空间布置,齿轮室10可以包括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以用于容纳不同的上述齿轮,后油封座本体1上可以具有主轮廓框架18和分隔框架19,通过主轮廓框架18和分隔框架19围成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并且分隔框架19可以位于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之间,由图2可见的是,主轮廓框架18的内壁181和分隔框架19的内壁191齐平,以便于与发动机缸体100的贴合,保证密封性。另外,分隔框架19的内部可以形成有中空腔(未图示)以连通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设计该中空腔(未图示)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设置在第二腔室102内的齿轮与设置在第一腔室101内的齿轮实现啮合。作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腔室101可以用于容纳曲轴正时齿轮200、机油泵齿轮300以及惰齿轮400,第二腔室102可以用于容纳与惰齿轮400啮合的空调压缩机齿轮500,此处惰齿轮400与空调压缩机齿轮500的啮合便可以通过上述的中通腔来实现;或者,第一腔室101可以仅用于容纳曲轴正时齿轮200,第二腔室102可以用于容纳惰齿轮400、机油泵齿轮300以及机油泵齿轮400,在该种情况下,上述的中通腔可使曲轴正时齿轮200与惰齿轮400的啮合;再或者,第一腔室101可以用于容纳曲轴正时齿轮200和机油泵齿轮300,第二腔室102可以用于容纳惰齿轮400和空调压缩机齿轮500,而中通腔可使曲轴正时齿轮200与惰齿轮400的啮合、及惰齿轮400与机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曲轴后油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后油封座包括:/n后油封座本体(1),所述后油封座本体(1)用于密封设置在发动机缸体(100)的后端;/n所述后油封座本体(1)的内壁(11)沿朝向其外壁(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安装到所述发动机缸体(100)后端的多个齿轮的齿轮室(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轴后油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后油封座包括:
后油封座本体(1),所述后油封座本体(1)用于密封设置在发动机缸体(100)的后端;
所述后油封座本体(1)的内壁(11)沿朝向其外壁(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安装到所述发动机缸体(100)后端的多个齿轮的齿轮室(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后油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室(10)包括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所述后油封座本体(1)上具有主轮廓框架(18)和分隔框架(19),所述主轮廓框架(18)和所述分隔框架(19)围成所述第一腔室(101)和所述第二腔室(102),并且所述分隔框架(19)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01)和所述第二腔室(102)之间,所述分隔框架(19)的内部形成有中空腔以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01)和所述第二腔室(102),
所述第一腔室(101)用于容纳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100)后端的曲轴正时齿轮(200)、机油泵齿轮(300)、惰齿轮(400)以及空调压缩机齿轮(500)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二腔室(102)用于容纳所述曲轴正时齿轮(200)、机油泵齿轮(300)、惰齿轮(400)以及空调压缩机齿轮(500)中其余的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轴后油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室(10)的底壁上形成有贯通所述内壁(11)及所述外壁(12)的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
所述第一通孔(13)用于供所述曲轴正时齿轮(200)的后端法兰(201)穿设,所述第二通孔(14)用于供所述惰齿轮(400)的后端法兰(401)穿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曲轴后油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室(10)的底壁上还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机油泵齿轮(300)后端螺母(301)的安装凹槽(15),并且所述安装凹槽(15)的槽底凸出于所述外壁(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厚劲周莹薛德兰季万强陈志曼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