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99603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2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包括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串联,第一层延时模块包括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与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或非门连接,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与非门连接,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通过第二与非门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延时改变相位,做到了步进很小,实现了精准的移相。

A phase shifting circuit used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
本技术涉及移相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
技术介绍
在目前广泛采用的射频收发机中,尤其是运用于相控阵系统的收发机,移相器是相控阵系统最关键的模块之一,现有的移相器基于硅基的主要有有源移相器和无源移相器,无源移相器包括高低通移相器,反射式移相器以及开关电感电容结构移相器。高低通移相器与开关电感电容结构移相器主要是利用开关管的导通电阻与关断的电容组成高低通滤波器,利用高低通滤波器实现移相,反射式移相器主要是通过改变耦合器的负载来改变反射信号的相位,进而改变移相器信号的相位,但是反射式移相器的移相范围有限,需要和其他移相器配合才可以实现360度的移相范围。以上三种无源移相器都有很高的插损,无源移相器里面都有大量的电感,会占用大量的面积,对于片内集成非常不利。无源移相器移相的步进是根据控制移相器的控制Bit数决定的,例如,一个六位的移相器,其步进为360°/=5.625°,位数越多,就越占面积。位数太少,步进就会很大,无法进行一些精细的相移。而硅基有源移相器是采用矢量合成的方法实现移相。其原理是首先巴伦把单端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差分信号经正交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对正交的差分信号,然后差分信号经模拟加法器合成,合成信号的相位由模拟加法器I/Q两路的增益决定。有源移相器的结构组成相对复杂,其虽然比无源移相器在插损和移相精度方面要优良,但是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模拟加法器I/Q两路信号的不一致性,以及和无源移相器一样占用面积大。在现有的移相器中,无论是无源移相器和有源移相器,都需要采用电感这种大面积的器件,对大规模集成极为不利,而且无源移相器的插损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解决应用于相控阵系统的射频收发机移相器结构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电感占用大量面积的问题。采用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在混频器混频的过程中,通过延迟本振信号的时间,改变混频后信号的相位。延时模块只需要数字门电路的逻辑组合即可实现,占用面积非常小,而且通过延时改变相位,步进可以做到很小,能够实现精准的移相。本技术中的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包括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所述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串联,所述第一层延时模块包括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所述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与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或非门连接,所述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所述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与非门连接,所述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所述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通过第二与非门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底层第二延时模块、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均为基础延时电路模块。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础延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第三与非门、第四与非门和第二或非门,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第三与非门连接,所述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第四与非门连接,所述第三与非门与第四与非门通过第二或非门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反相器和第五与非门,所述第一反相器与第五与非门并联;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二反相器和第六与非门,所述第二反相器与第六与非门并联;所述第三支路包括第三反相器和第七与非门,所述第三反相器与第七与非门并联;所述第四支路包括第四反相器和第八与非门,所述第四反相器与第八与非门并联。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和第四反相器均为基础反相器。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础反相器包括第一CMOS反相器、第二CMOS反相器和MOS管,所述第一CMOS反相器与第二CMOS反相器并联,所述第一CMOS反相器与MOS管串联,所述第二CMOS反相器与MOS管串联。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解决应用于相控阵系统的射频收发机移相器结构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电感占用大量面积的问题。采用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在混频器混频的过程中,通过延迟本振信号的时间,改变混频后信号的相位。延时模块只需要数字门电路的逻辑组合即可实现,占用面积非常小,而且通过延时改变相位,步进可以做到很小,能够实现精准的移相。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层延时模块2、级联反相器模块3、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4、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5、第一或非门6、第一与非门7、底层第一延时模块8、底层第二延时模块9、底层第三延时模块10、底层第四延时模块11、第二与非门12、第三与非门13、第四与非门14、第二或非门15、第一反相器16、第五与非门17、第二反相器18、第六与非门19、第三反相器20、第七与非门21、第四反相器22、第八与非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包括第一层延时模块1和级联反相器模块2,第一层延时模块1和级联反相器2模块串联,第一层延时模块1包括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3和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4,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3与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4通过第一或非门5连接,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3包括底层第一延时模块7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8,底层第一延时模块7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8通过第一与非门6连接,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4包括底层第三延时模块9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10,底层第三延时模块9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10通过第二与非门11连接。最后信号通过级联反相器模块2输出,得到了延时信号,将该信号与射频信号在混频器混频就可以得到移相信号。其中,底层第一延时模块7、底层第二延时模块8、底层第三延时模块9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10均为基础延时电路模块。基础延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第三与非门12、第四与非门13和第二或非门14,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第三与非门12连接,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第四与非门13连接,第三与非门12与第四与非门13通过第二或非门14连接。第一支路包括第一反相器15和第五与非门16,第一反相器15与第五与非门16并联;第二支路包括第二反相器17和第六与非门18,第二反相器17与第六与非门18并联;第三支路包括第三反相器19和第七与非门20,第三反相器19与第七与非门20并联;第四支路包括第四反相器21和第八与非门22,第四反相器21与第八与非门22并联。第一反相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所述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串联,所述第一层延时模块包括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所述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与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或非门连接,所述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所述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与非门连接,所述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所述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通过第二与非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所述第一层延时模块和级联反相器模块串联,所述第一层延时模块包括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所述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与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或非门连接,所述第二层第一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所述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和底层第二延时模块通过第一与非门连接,所述第二层第二延时模块包括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所述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通过第二与非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第一延时模块、底层第二延时模块、底层第三延时模块和底层第四延时模块均为基础延时电路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延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第三与非门、第四与非门和第二或非门,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第三与非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永斌方加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源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