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8299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包括第一外管、套设在第一外管外侧的第二外管、设于第一外管内的丝杆、套设在丝杆上的丝杆螺母、连接丝杆的驱动机构、设于第二外管内的内导管、以及设于内导管与第一外管之间的弹簧;第一外管的内径为23.25mm‑23.35mm;内导管的外径为14.95mm‑15.05mm;弹簧包括第一弹性段及第二弹性段,第一弹性段对应位于第一外管内,第一弹性段的外径为22.4mm‑22.6mm,第二弹性段对应套设在内导管的外侧,第二弹性段的内径为15.0mm‑15.2mm。汽车电动尾门撑杆有效防止弹簧伸缩时第一弹性段沿径向扭摆,避免第一弹性段碰撞到第一外管的内壁而产生异响,有效避免弹簧伸缩时第二弹性段沿径向扭摆,避免第二弹性段碰撞到第一外管或第二外管的内壁而产生异响。

Automobile electric tailgate str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电动尾门撑杆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领域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车辆已经采用电动尾门的形式,通过电机控制撑杆伸缩实现汽车尾门的自动开闭。传统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在伸缩过程中,汽车电动尾门撑杆上的弹簧伸缩时沿径向扭摆比较厉害,导致弹簧会碰撞到管内壁而产生异响,影响用户使用感受,且弹簧和套管容易受到磨损而缩短整个汽车电动尾门撑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包括第一外管、套设在第一外管外侧的第二外管、设于第一外管内的丝杆、套设在丝杆上的丝杆螺母、连接丝杆的驱动机构、设于第二外管内的内导管、以及设于内导管与第一外管之间的弹簧;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径为23.25mm-23.35mm;所述内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外管,所述内导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丝杆螺母,所述内导管的外径为14.95mm-15.05mm;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性段及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对应位于第一外管内,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外径为22.4mm-22.6mm;所述第二弹性段对应套设在内导管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大于内导管的外径,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为15.0mm-15.2mm。上述汽车电动尾门撑杆通过第一外管的内壁对弹簧的第一弹性段的径向限位,有效防止弹簧伸缩时第一弹性段沿径向扭摆,避免第一弹性段碰撞到第一外管的内壁而产生异响,确保第一弹性段始终沿第一外管的轴向作线性运动;通过内导管的外壁对弹簧的第二弹性段的径向限位,有效避免弹簧伸缩时第二弹性段沿径向扭摆,避免第二弹性段碰撞到第一外管或第二外管的内壁而产生异响,确保第二弹性段始终沿内导管的轴向作线性运动,有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感,同时有效保证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及弹簧不受到磨损,有利于延长该汽车电动尾门撑杆的使用寿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径为23.3mm,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外径为22.5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导管的外径为15.0mm,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为15.1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段远离第二弹性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管远离第二外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段远离的第一弹性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管远离第一外管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弹性段的外径,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外径大于第一弹性段的内径,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小于第二弹性段的内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弹性段和第二弹性段;所述过渡段的内径小于第一弹性段的内径,所述过渡段的内径大于第二弹性段的内径;所述过渡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弹性段的外径,所述过渡段的外径大于第二弹性段的外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内径自所述第一弹性段朝第二弹性段方向逐渐变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外径自第一弹性段朝第二弹性段方向逐渐变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段、过渡段及第二弹性段一体成型制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管远离第二外管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一球头;所述第二外管远离第一外管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二球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在缩短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在伸长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第一外管10,第一球头11,第二外管20,第二球头21,丝杆30,丝杆螺母40,驱动机构50,内导管60,弹簧70,第一弹性段71,第二弹性段72,过渡段7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请参考图1至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包括第一外管10、套设在第一外管10外侧的第二外管20、设于第一外管10内的丝杆30、套设在丝杆30上的丝杆螺母40、连接丝杆30一端的驱动机构50、设于第二外管20内的内导管60、以及设于内导管60与第一外管10之间的弹簧70;第一外管10的内径为23.25mm-23.35mm;内导管60位于第一外管10内,内导管6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外管20,内导管6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丝杆螺母40,内导管60的外径为14.95mm-15.05mm;弹簧70包括第一弹性段71及第二弹性段72,第一弹性段71对应位于第一外管10内,第一弹性段71的外径小于第一外管的内径,第一弹性段71的外径为22.4mm-22.6mm;第二弹性段72对应套设在内导管60的外侧,第二弹性段72的内径大于内导管60的外径,第二弹性段72的内径为15.0mm-15.2mm。第一外管10远离第二外管20的一端用于连接汽车箱桥厢,第二外管20远离第一外管10的一端用于连接汽车尾门;驱动机构50驱动丝杆30转动时,丝杆螺母40及内导管60沿丝杆30的轴向作直线运动,第二外管20沿第一外管10的轴向作直线运动,从而撑杆整体伸长或缩短,进而实现汽车尾门的开闭功能;且当汽车电动尾门撑杆整体伸长或缩短时,第一弹性段71及第二弹性段72同步拉伸或压缩。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撑杆拉伸至最大行程或缩短至最小行程,第一弹性段71始终位于第一外管10内,第二弹性段72始终套设在内导管60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管10远离第二外管20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一球头11,第一球头11用于连接汽车箱桥厢。第二外管20远离第一外管10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二球头21,第二球头21用于连接汽车尾门。需要说的是,第一球头11和第二球头21均为万向球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管10的内径为23.3mm,第一弹性段71的外径为22.5mm,保证第一弹性段71与第一外管10有一定的间隙。内导管60的外径为15.0mm,第二弹性段72的内径为15.1mm,保证第二弹性段72与内导管60具有一定的间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0为电机,且驱动机构50设置在第一外管10远离第二外管20的一端上,驱动机构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管、套设在第一外管外侧的第二外管、设于第一外管内的丝杆、套设在丝杆上的丝杆螺母、连接丝杆的驱动机构、设于第二外管内的内导管、以及设于内导管与第一外管之间的弹簧;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径为23.25mm-23.35mm;所述内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外管,所述内导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丝杆螺母,所述内导管的外径为14.95mm-15.05mm;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性段及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对应位于第一外管内,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外径为22.4mm-22.6mm;所述第二弹性段对应套设在内导管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大于内导管的外径,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为15.0mm-15.2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管、套设在第一外管外侧的第二外管、设于第一外管内的丝杆、套设在丝杆上的丝杆螺母、连接丝杆的驱动机构、设于第二外管内的内导管、以及设于内导管与第一外管之间的弹簧;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径为23.25mm-23.35mm;所述内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外管,所述内导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丝杆螺母,所述内导管的外径为14.95mm-15.05mm;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性段及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对应位于第一外管内,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外径为22.4mm-22.6mm;所述第二弹性段对应套设在内导管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大于内导管的外径,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为15.0mm-15.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径为23.3mm,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外径为22.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的外径为15.0mm,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内径为15.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段远离第二弹性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管远离第二外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段远离的第一弹性段的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仲文罗振坤李卓李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