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3167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前端防撞装置,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包括有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主吸能盒,所述主吸能盒通过安装板与前纵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下方设有行人保护梁,所述行人保护梁两端分别通过副吸能盒与邻近的所述安装板连接,两块所述安装板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根副车架前伸梁连接,两根所述副车架前伸梁连接副车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条碰撞力的传力路径,有效分担了碰撞动能,减小前纵梁的受力,在前纵梁截面Y向尺寸最小处减小至45mm,满足大轮胎包络和大排量发动机布置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车身具有优异的耐撞性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

Body front impac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是一种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车身作为汽车的骨架对碰撞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目前采用如图1所示的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包括有前防撞梁101,前防撞梁10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吸能盒102,吸能盒102通过安装板103与前纵梁104连接。在发生正面碰撞或者正面偏置碰撞时,碰撞力主要通过前防撞梁101、吸能盒102传到前纵梁104,再传到乘员舱内。前纵梁作为重要的受力件,它的截面大小对碰撞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前纵梁截面尺寸越大,对碰撞安全越有利,越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而设计上往往受到轮胎包络、发动机、悬置等布置影响,使得前纵梁的截面形式不够理想,Y向截面变得很窄,导致前纵梁在碰撞时变形严重,不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因此,在前纵梁截面Y向尺寸最小处减小至45mm,满足大轮胎包络和大排量发动机布置的情况下,保证车身具有优异的耐撞性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它可以解决现有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在前纵梁截面Y向尺寸最小处减小至45mm,满足大轮胎包络和大排量发动机布置的情况下,难以保证车身具有优异的耐撞性能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包括有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主吸能盒,所述主吸能盒通过安装板与前纵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下方设有行人保护梁,所述行人保护梁两端分别通过副吸能盒与邻近的所述安装板连接,两块所述安装板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根副车架前伸梁连接,两根所述副车架前伸梁连接副车架。上述车身前端防撞装置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副车架前伸梁通过羊角外板与所述前纵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副吸能盒具有由两块开口相对的U形板拼合而成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上下两侧面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凸台,左右两侧面与所述凸台对应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前伸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副车架前伸梁设有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的支板,所述支板通过螺栓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羊角外板通过螺栓与所述前纵梁的底部连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增加了行人保护梁、副吸能盒和副车架前伸梁,碰撞时通过主吸能盒、副吸能盒同时压溃变形进行能量吸收。在发生正面碰撞或者正面偏置碰撞时,碰撞力的一条传力路径是通过前防撞梁、主吸能盒传到前纵梁,再传到乘员舱内;另一条传力路径是通过行人保护梁、副吸能盒、副车架前伸梁传到副车架,再传到地板纵梁上。通过增加一条传力路径,有效分担了碰撞动能,减小前纵梁的受力,在前纵梁截面Y向尺寸最小处减小至45mm,满足大轮胎包络和大排量发动机布置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车身具有优异的耐撞性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2、副车架前伸梁通过羊角外板与前纵梁连接,保证在发生碰撞时,前伸梁变形的稳定性,即不会失稳。3、副吸能盒具有由两块开口相对的U形板拼合而成的筒体,筒体的上下两侧面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凸台,左右两侧面与凸台对应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在受碰撞时,副吸能盒通过弧形凹槽诱导压溃变形,提高能量吸收效果。3、副车架前伸梁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副车架前伸梁设有与安装板连接的支板,支板通过螺栓与安装板连接,羊角外板通过螺栓与前纵梁的底部连接;采用螺栓连接,拆装方便,工作效率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车身前端防撞装置的碰撞力传递路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碰撞力传递路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行人保护梁、副吸能盒、副车架前伸梁和羊角外板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行人保护梁和副吸能盒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图5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图5结构的左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副车架前伸梁和羊角外板的连接示意图。图9是图8结构的俯视图。图10是图8结构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如图2、图4所示的一种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包括有前防撞梁1,前防撞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主吸能盒2,主吸能盒2通过安装板3与前纵梁4连接。在前防撞梁1的下方装有行人保护梁5,行人保护梁5两端分别通过副吸能盒6与邻近的安装板3连接,副吸能盒6具有由两块开口相对的U形板拼合焊接而成的筒体,筒体的上下两侧面沿长度方向设有三个凸台6-1,左右两侧面与凸台6-1对应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如图5、图6、图7所示。两块安装板3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根副车架前伸梁8连接,两根副车架前伸梁8通过螺栓连接副车架9的前部。副车架前伸梁8通过羊角外板7与前纵梁4连接,羊角外板7焊接于副车架前伸梁8上,并通过螺栓与前纵梁4的底部连接。副车架前伸梁8焊接有用于与安装板3连接的支板8-1,支板8-1通过螺栓与安装板3连接,副车架前伸梁8与安装板3的连接处高于与副车架9的连接处,如图8、图9、图10所示。本专利技术增加了行人保护梁5、副吸能盒6、副车架前伸梁8和羊角外板7,碰撞时通过主吸能盒2、副吸能盒6同时压溃变形进行能量吸收。在发生正面碰撞或者正面偏置碰撞时,碰撞力的一条传力路径是通过前防撞梁1、主吸能盒2传到前纵梁4,再传到乘员舱内;另一条传力路径是通过行人保护梁5、副吸能盒6、副车架前伸梁8传到副车架9,再传到地板纵梁上,如图3中箭头所示。通过增加一条传力路径,有效分担了碰撞动能,减小前纵梁4的受力,在前纵梁4截面Y向尺寸最小处减小至45mm,满足大轮胎包络和大排量发动机布置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车身具有优异的耐撞性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包括有前防撞梁(1),所述前防撞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主吸能盒(2),所述主吸能盒(2)通过安装板(3)与前纵梁(4)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下方设有行人保护梁(5),所述行人保护梁(5)两端分别通过副吸能盒(6)与邻近的所述安装板(3)连接,两块所述安装板(3)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根副车架前伸梁(8)连接,两根所述副车架前伸梁(8)连接副车架(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包括有前防撞梁(1),所述前防撞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主吸能盒(2),所述主吸能盒(2)通过安装板(3)与前纵梁(4)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下方设有行人保护梁(5),所述行人保护梁(5)两端分别通过副吸能盒(6)与邻近的所述安装板(3)连接,两块所述安装板(3)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根副车架前伸梁(8)连接,两根所述副车架前伸梁(8)连接副车架(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伸梁(8)通过羊角外板(7)与所述前纵梁(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车身前端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6)具有由两块开口相对的U形板拼合而成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竞林长波覃永峰唐家亮张霖申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