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73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所述噻唑类化合物为硝唑尼特,其结构式如式1所示:

New application of thiazole compounds in anti fish vir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噻唑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尤其是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
技术介绍
硝唑尼特是一种四氢噻唑类化合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在抗寄生虫化合物氯硝柳胺的框架上合成(Rossignol1975)。硝唑尼特最初作为一种抗寄生虫药物的活性成分在墨西哥和美国上市,随后在细胞模型、动物模型以及人类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研究表明,硝唑尼特对许多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H1N1、H7N9和非呼吸道病毒如肝病毒HBV、HCV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硝唑尼特对鱼类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却鲜有报道。针对抗病毒机制的研究显示,硝唑尼特能够抑制不同的病毒增殖阶段,这取决于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特性。对于牛痘病毒(vacciniavirus),硝唑尼特能够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Hickson,Margineantuetal.2018)。对于奇昆古尼亚病毒(chikungunyavirus),硝唑尼特则抑制病毒的吸附过程和病毒释放过程(Wang,Luetal.2016)。而对于丙肝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硝唑尼特激活细胞中的PKR蛋白激酶,磷酸化真核启动因子eIF2α,启动细胞先天免疫反应,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Rossignol2014)。但是硝唑尼特对鱼类病毒的抗病毒机制仍然缺乏研究。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iralHemorrhagicSepticemia,VHS)是由VHSV(ViralHemorrhagicSepticemiaVirus,VHSV)引发的鱼类烈性传染病。VHSV宿主范围广,能够感染鲑鱼、鳟鱼、大菱鲆等经济鱼类,引发严重的出血性败血症,病鱼死亡率高。在病毒学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对VHSV的基因组结构与进化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目前已知VHS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全基因组长度为11kb,从3’到5’依次表达6个基因。VHSV根据基因组的差别可细分为四类病毒株(Pereiro,Figuerasetal.2016)。尽管国内外的研究对这种病毒的病毒学性质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宿主的免疫应答通路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和深入,而这也阻碍了新型水产药物的研发进程。VHS主要流行于欧洲、北美、日本及韩国,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出现疫情后必须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汇报的水产疫病之一。近十年来科学家陆续在各种太平洋野生海洋鱼类中发现并分离出VHSV,在我国多种养殖鱼类,如大口黑鲈等经济鱼类也检测到VHSV。尽管VHSV危害巨大,目前市场上仍缺乏有效的VHSV疫苗,疫病防控以严格监测和预防为主,因此研发抗VHSV药物有助于提高我国水产养殖鱼类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助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所述噻唑类化合物为硝唑尼特,其结构式如式1所示:所述噻唑类化合物为替唑尼特,其结构式如式2所示:所述噻唑类化合物包括硝唑尼特/替唑尼特的几何异构体,及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和其溶剂化物或其水合物。所述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包括其无机或有机酸盐,以及无机或有机碱盐。所述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包括钠盐、钾盐、钙盐、锂盐、葡甲胺盐、盐酸盐、氢澳酸盐、氢腆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硫酸氢盐、磷酸盐、磷酸氢盐、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草酸盐、三甲基乙酸盐、己二酸盐、藻酸盐、乳酸盐、柠檬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马来酸盐、富马酸盐、苦味酸盐、天冬氨酸盐、葡糖酸盐、苯甲酸盐、甲磺酸盐、乙磺酸盐、苯磺酸盐、对甲苯磺酸盐和/或双羟萘酸盐。但并不限于上述盐的形式。所述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抑制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HemorrhagicSepticemiaVirus,VHSV)在胖头鱥上皮细胞(FHM)细胞中的增殖,消除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s,CPE)。所述噻唑类化合物可显著减缓细胞因病毒感染所导致的CPE,并在FHM细胞上抑制病毒增殖,减少细胞中的病毒基因拷贝数所述噻唑类化合物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以微摩尔级浓度降低VHSV感染的细胞CPE程度。所述噻唑类化合物在微摩尔级浓度下降低VHSV感染的细胞中病毒基因拷贝数。所述噻唑类化合物用于阻止VHSV侵入FHM细胞。附图说明图1为硝唑尼特和替唑尼特在不同浓度下保护VHSV感染的FHM细胞活性的效果图;图2为利巴韦林在不同浓度下保护VHSV感染的FHM细胞活性的效果图;图3为硝唑尼特和替唑尼特能够极显著降低感染了VHSV感染的FHM细胞中病毒基因拷贝数的效果图;图4为硝唑尼特能够抑制VHSV侵入FHM细胞的过程,显著降低感染VHSV的FHM细胞中病毒基因的拷贝数的效果图;图5为硝唑尼特显著减缓感染VHSV的FHM细胞CPE的效果图;其中,A为8μM硝唑尼特处理组,B为8μM利巴韦林处理组,C为DMSO处理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构成任何限定。实施例1:硝唑尼特和利巴韦林对FHM细胞的毒性测试。(1)FHM细胞培养实验过程中使用的FHM细胞在本实验室保存,来源以及传代次数明确。细胞生长使用的完全细胞培养基为10%血清浓度的M199培养基,急性攻毒实验使用的维持培养基为2%血清浓度的M199培养基,稀释病毒和化合物使用无血清的M199培养基。细胞培养于28℃培养箱中,传代时使用0.25%EDTA胰酶消化细胞2分钟,通常按照1:2-1:3的浓度传代至细胞培养瓶,培养约16小后细胞铺满单层。(2)细胞活性检测使用MCE公司的CellCountingKit-8检测细胞活性。用0.25%EDTA胰酶消化铺满瓶底的FHM细胞2分钟,消化结束后使用完全培养基重悬制备单细胞悬液,用无血清培养基将完全培养基血清浓度稀释至2%,进行细胞计数后以10000细胞/孔的密度接种至96孔板,培养基用量为100μL/孔。在28℃培养箱中培养16小时。使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硝唑尼特和利巴韦林并加入96孔板,使终浓度为0.25μM、0.5μM、1μM、2μM、4μM、8μM、16μM和32μM。设置无药物的细胞空白对照和无细胞的培养基对照。处理细胞48小时后,弃去上清液,更换维持培养基。每孔细胞加入CCK-8试剂10μL,避光显色4小时,使用BioTek公司的活细胞成像仪检测OD450。硝唑尼特与利巴韦林对FHM细胞毒性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实施例2:硝唑尼特和替唑尼特保护FHM细胞活性实验。使用MCE公司的CellCountingKit-8检测细胞活性。用0.25%EDTA胰酶消化铺满瓶底的FHM细胞2分钟,消化结束后使用完全培养基重悬制备单细胞悬液,用无血清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噻唑类化合物为硝唑尼特,其结构式如式1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噻唑类化合物为硝唑尼特,其结构式如式1所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噻唑类化合物为替唑尼特,其结构式如式2所示: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噻唑类化合物包括硝唑尼特/替唑尼特的几何异构体,及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和其溶剂化物或其水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包括其无机或有机酸盐,以及无机或有机碱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噻唑类化合物用于抗鱼类病毒的新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包括钠盐、钾盐、钙盐、锂盐、葡甲胺盐、盐酸盐、氢澳酸盐、氢腆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硫酸氢盐、磷酸盐、磷酸氢盐、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草酸盐、三甲基乙酸盐、己二酸盐、藻酸盐、乳酸盐、柠檬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马来酸盐、富马酸盐、苦味酸盐、天冬氨酸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坤同易梅生陈明懿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