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0820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1 0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包括具有内腔的燃油箱、半封闭隔板、吸油管、泵体组件和输油管,半封闭隔板设于燃油箱内部以将内腔分隔为第一油箱和第二油箱,第一油箱和第二油箱连通,吸油管一端布置于第一油箱内,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泵体组件安装于燃油箱以用于将第二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第一油箱,输油管一端与泵体组件连接、另一端设于第一油箱内,通过泵体组件将第二油箱的燃油输送到第一油箱内,保证第一油箱内的燃油液位保持在一定高度,使得燃油机动车由于整车布置局限而必须使用高度较小的扁平油箱时,在任何路况下,发动机都能够吸取到燃油,尤其是燃油箱中剩余燃油较少时仍能够满足燃油机动车的正常行驶要求。

Engine oil tank suppl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车辆底盘总体布置的局限,导致燃油箱总成呈长且扁平的布置,使得车辆在上坡、下坡或者驻坡时,发动机面临吸不到油的情况,必将出现发动机供油中断而熄火的故障。通常情况下,搭载发动机的车辆,其燃油主要靠发动机本体上的油泵利用大气压的作用从燃油箱内部吸到发动机中来。常规的汽车燃油箱吸油管安装于油箱顶部,有一根管从顶部深入到油箱底部,为使吸油管尽可能吸到更多的燃油,底部的吸油管进口尽量低于燃油箱底面或尽可能接近燃油箱底面,在一定条件下,上述现有结构不能保证发动机能够顺利吸取燃油,不能实现车辆较长时间爬坡、下坡及侧坡行驶要求等。特别是油箱在整车边界限制下,无法或者难以到达设计要求,或者燃油箱本身设计导致常规集油腔作用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吸油管无法吸到油,具体如下:1、燃油箱设计时受整车布置限制,截面设计成扁平形状且长度较长时。如图15所示,此时,即使燃油箱2中含有半箱油,一个不大的坡会让燃油箱的油全部流向一侧。此时,车辆在坡度为α的坡上,吸油管3附近无油可用,发动机吸不到燃油,在极限情况下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这将会影响车辆的转向功能和制动功能,严重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如果燃油箱2横向布置,那么在长时间进行侧坡行驶时存在无法吸到油的问题。2、当燃油箱受整车布置影响,无法将燃油箱设计成足够高时,车辆在上坡、下坡或侧坡时,即使在油量还有很多时,也存在吸不到油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旨在解决现有的发动机在燃油机动车的燃油箱较扁平时,上下坡或驻坡使用的时候吸不到油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具有内腔;半封闭隔板,设于所述燃油箱内部以将所述内腔分隔为第一油箱和第二油箱,所述第一油箱和所述第二油箱连通;吸油管,一端布置于所述第一油箱内,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泵体组件,安装于所述燃油箱以用于将所述第二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所述第一油箱;输油管,一端与所述泵体组件连接、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油箱内。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半封闭隔板上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油箱和所述第二油箱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与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一液位计安装于所述燃油箱以检测所述第一油箱的液位,所述泵体组件和所述第一液位计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液位计检测到所述第一油箱的液位小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泵体组件将所述第二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所述第一油箱。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还包括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二液位计安装于所述燃油箱以检测所述第二油箱的液位,所述第二液位计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液位计检测到所述第二油箱的液位小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泵体组件停止运行。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半封闭隔板下部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处只允许所述第二油箱内的燃油流向所述第一油箱的重力单向阀。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重力单向阀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通孔间隔设于所述半封闭隔板的下部,两个所述重力单向阀一一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处。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输油管设于所述燃油箱内,所述半封闭隔板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输油管之远离所述泵体组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第二油箱内设有与所述半封闭隔板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贯穿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输油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支撑板底部还贯穿开设有第三通孔。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泵体组件包括外壳组件、泵体和连接管组件,所述泵体设于所述外壳组件内,所述泵体的底端具有一进液管,且所述泵体的顶端具有一出液管,所述连接管组件包括连接管和快插接头,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快插接头连接,所述快插接头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上,所述快插接头与所述输油管连接。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中间壳体、设于所述中间壳体顶部的顶盖、以及设于所述中间壳体底部的底座,所述中间壳体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环绕于所述第一筒体外周并与所述第一筒体连接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向内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中设有卡接部,所述快插接头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中并与所述卡接部卡扣连接,所述泵体安装于所述第一筒体中,所述泵体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通过泵体组件将第二油箱的燃油输送到第一油箱内,保证第一油箱内的燃油液位保持在一定高度,使得燃油机动车由于整车布置局限而必须使用高度较小的扁平油箱时,在任何路况下,发动机都能够吸取到燃油,尤其是燃油箱中剩余燃油较少时仍能够满足燃油机动车的正常行驶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力单向阀与半封闭隔板的装配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半封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泵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壳体、底座、泵体和第二液位计的装配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壳体的仰视图;图10是图9的B向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的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座与过滤器的装配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泵体的仰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器的仰视图。图15是现有技术燃油箱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1;泵体组件100;外壳组件11;中间壳体111;第一筒体1111;第二筒体1112;安装座1113;第一安装槽1114;卡接部1115;导向槽1116;第二安装槽1117;第一卡扣部1118;第二卡扣部1119;顶盖112;底板1121;上盖1122;环形凸起1123;底座113;第一安装部1131;第二安装部1132;第一凸起部1133;第一卡槽1134;第二凸起部1135;第二卡槽1136;第一弧形凸起部1137;导向孔1138;泵体12;进液管121;出液管122.;第二弧形凸起部123;导向柱124;连接管组件13;连接管131;快插接头132;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燃油箱,具有内腔;/n半封闭隔板,设于所述燃油箱内部以将所述内腔分隔为第一油箱和第二油箱,所述第一油箱和所述第二油箱连通;/n吸油管,一端布置于所述第一油箱内,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n泵体组件,安装于所述燃油箱以用于将所述第二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所述第一油箱;/n输油管,一端与所述泵体组件连接、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油箱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油箱,具有内腔;
半封闭隔板,设于所述燃油箱内部以将所述内腔分隔为第一油箱和第二油箱,所述第一油箱和所述第二油箱连通;
吸油管,一端布置于所述第一油箱内,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
泵体组件,安装于所述燃油箱以用于将所述第二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所述第一油箱;
输油管,一端与所述泵体组件连接、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油箱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封闭隔板上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油箱和所述第二油箱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与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一液位计安装于所述燃油箱以检测所述第一油箱的液位,所述泵体组件和所述第一液位计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液位计检测到所述第一油箱的液位小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泵体组件将所述第二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所述第一油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还包括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二液位计安装于所述燃油箱以检测所述第二油箱的液位,所述第二液位计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液位计检测到所述第二油箱的液位小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泵体组件停止运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封闭隔板下部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发动机油箱供油系统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处只允许所述第二油箱内的燃油流向所述第一油箱的重力单向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楚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赛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