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系统及其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257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系统及其冷却装置,其中除尘管道包括除尘总管和除尘支管,除尘总管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除尘支管的一端相连;除尘支管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内;除尘支管设置为与除尘总管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冷却装置内的一端的口径。除尘支管包括大管径段、过渡段和小管径段,大管径段与小管径段之间设置过渡段,除尘支管为一体式结构,过渡段为变径曲面结构;其中大管径段用于减缓除尘管中气流的流速,避免砂粒被除尘吸到排灰口,实现了使砂子自由沉降功能,达到了减少除尘排灰口布袋砂子过多的作用,避免可用再生砂被排出,造成多余的浪费;进一步提高砂的再生率,减少更换布袋的频次,节约成本显著。

A dedusting pipeline, dedusting system and its coo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系统及其冷却装置
本技术属于砂热法再生技术,特别适用于砂热法再生中冷却与除尘板块。
技术介绍
目前热法再生设备达到正常负压100Pa~200Pa下运行时,可利用再生砂在热法再生设备风冷/水冷炉中沸腾的过程中,部分可利用再生砂通过除尘管路被吸入除尘布袋收集,影响可利用再生砂的再生率,并增加操作人员更换除尘布袋的频次,进而增加铸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风冷和/或水冷过程中可利用再生砂被吸入除尘系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管道包括除尘总管和除尘支管,除尘支管包括大管径段、过渡段和小管径段,其中过渡段为变径曲面结构,在除尘支管内改进气流的速度,使被携带的可用再生砂回落至冷却装置中,避免可用再生砂被排出,造成多余的浪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尘管道,所述除尘管道包括除尘总管和除尘支管,所述除尘总管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除尘支管的一端相连;所述除尘支管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内;所述除尘支管设置为与除尘总管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冷却装置内的一端的口径。作为优选,所述除尘支管包括大管径段、过渡段和小管径段,所述大管径段与所述小管径段之间设置所述过渡段。作为优选,所述除尘支管为一体式结构。作为优选,所述过渡段为变径曲面结构。作为优选,所述过渡段设置为凸弧形或凹弧形或锥形。作为优选,所述除尘支管从一端到另一端设置为口径渐大或者渐小的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冷却装置上设有若干所述除尘支管。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除尘管道。一种冷却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除尘系统。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除尘管道,所述除尘管道包括除尘总管和除尘支管,所述除尘支管包括大管径段、过渡段和小管径段,所述大管径段与所述小管径段之间设置所述过渡段;所述除尘支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过渡段为变径曲面结构,其中大管径段用于减缓除尘管中气流的流速;在大管径段含有细颗粒的气体流速下降,当颗粒的沉降速度小于气体上升速度时,颗粒会被带出冷却装置;当颗粒的沉降速度等于气体上升速度时,颗粒则会悬浮在大管径段,也有可能进一步磨损后而被带出,也有可能颗粒之间相互粘附长大,当重力大于浮力时则沉降回冷却装置;当颗粒的沉降速度大于气体的上升速度时,颗粒即可沉降回冷却装置。根据气体连续性方程“V1·A1=V2·A2”可知,随着除尘支管截面积的变大,气流速度随之变小,小于颗粒沉降速度时,从而使得被吸起的砂粒沉降,避免砂粒被除尘装置吸到排灰口,实现了使砂子自由沉降功能,达到了减少除尘排灰口布袋砂子过多的作用,避免可用再生砂被排出,造成多余的浪费;进一步提高可利用再生砂的再生率,减少更换布袋的频次,节约成本显著。附图说明附图1是一实施例的冷却装置与除尘管道连接示意图。附图2是一实施例的除尘管道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一实施例的除尘管道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一实施例的除尘管道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一实施例的除尘管道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6是一实施例的除尘管道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却装置;2-除尘管道;21-除尘总管;22-除尘支管;221-小管径段;222-大管径段;223-过渡段。具体实施方式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设置”、“若干”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管道2包括除尘总管21和除尘支管22,除尘总管21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除尘支管22的一端相连;除尘支管22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1内;除尘支管22设置为与除尘总管21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冷却装置1内的一端的口径。除尘支管22包括大管径段222、过渡段223和小管径段221,大管径段222与小管径段221之间设置过渡段223;除尘支管22为一体式结构,冷却装置1上设有若干除尘支管22。参照附图2所示,过渡段223为变径曲面结构。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的除尘管道2。一种冷却装置,包括上述的除尘系统。实施例2: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管道2包括除尘总管21和除尘支管22,除尘总管21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除尘支管22的一端相连;除尘支管22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1内;除尘支管22设置为与除尘总管21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冷却装置1内的一端的口径。除尘支管22包括大管径段222、过渡段223和小管径段221,大管径段222与小管径段221之间设置过渡段223;除尘支管22为一体式结构,冷却装置1上设有若干除尘支管22。参照附图3所示,过渡段223设置为凸弧形。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的除尘管道2。一种冷却装置,包括上述的除尘系统。实施例3: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管道2包括除尘总管21和除尘支管22,除尘总管21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除尘支管22的一端相连;除尘支管22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1内;除尘支管22设置为与除尘总管21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冷却装置1内的一端的口径。除尘支管22包括大管径段222、过渡段223和小管径段221,大管径段222与小管径段221之间设置过渡段223;除尘支管22为一体式结构,冷却装置1上设有若干除尘支管22。参照附图4所示,过渡段223设置为凹弧形。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的除尘管道2。一种冷却装置,包括上述的除尘系统。实施例4: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管道2包括除尘总管21和除尘支管22,除尘总管21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除尘支管22的一端相连;除尘支管22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1内;除尘支管22设置为与除尘总管21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冷却装置1内的一端的口径。除尘支管22包括大管径段222、过渡段223和小管径段221,大管径段222与小管径段221之间设置过渡段223;除尘支管22为一体式结构;冷却装置1上设有若干除尘支管22。参照附图5所示,过渡段223设置为锥形。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的除尘管道2。一种冷却装置,包括上述的除尘系统。实施例5: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除尘管道,除尘管道2包括除尘总管21和除尘支管22,除尘总管21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除尘支管22的一端相连;除尘支管22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1内;除尘支管22设置为与除尘总管21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冷却装置1内的一端的口径;冷却装置1上设有若干除尘支管22。参照附图6所示,除尘支管22从一端到另一端设置为口径渐大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尘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管道包括除尘总管和除尘支管,所述除尘总管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所述除尘支管的一端相连;所述除尘支管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内;所述除尘支管设置为与所述除尘总管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所述冷却装置内的一端的口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尘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管道包括除尘总管和除尘支管,所述除尘总管的一端连接于除尘装置,另一端与所述除尘支管的一端相连;所述除尘支管的另一端置于冷却装置内;所述除尘支管设置为与所述除尘总管连接的一端的口径大于置于所述冷却装置内的一端的口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支管包括大管径段、过渡段和小管径段,所述大管径段与所述小管径段之间设置所述过渡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尘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支管为一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尘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强黄凯赵媛丽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