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7877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包括有两个纵梁总成,两个纵梁总成通过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段通过短纵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包括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后纵梁、纵梁加强梁和第三横梁连接板,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板、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均间隔固定在后纵梁上,所述纵梁加强梁合并在后纵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板簧安装点强度及刚度提升,可以提高车身的可靠度,减少车身开裂的几率,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改善车身的模态,降低车辆行驶中的动态噪声。

A kind of underbody structure used in the load-carrying body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in particular to a vehicle body substructure for a load-bearing vehicle body, the vehicle body substructure includes two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ies, two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ies are fixedly connected through a first crossbeam, a second crossbeam, a third crossbeam and a fourth crossbeam,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third crossbeam and the fourth crossbeam is fixedly connected through a short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includes There are a first leaf spring fixed bracket assembly, a second leaf spring fixed bracket assembly, a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 longitudinal beam reinforcing beam and a third transverse beam connecting plate. The third transverse beam connecting plate, the first leaf spring fixed bracket assembly and the second leaf spring fixed bracket assembly are all spaced and fixed on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reinforcing beam is combined on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The strength and rigidity of the leaf spring installation point of the invention can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bod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body cracking,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vehicle, improve the body mode and reduce the dynamic noise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生产
,具体是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板簧式承载车身,在板簧的前后右共设有四个简单支架进行固定,且车身侧支架与右侧支架相互独立没有连接关系,使得这种车身结构仅能满足基本的强度要求,其对坑洼路面的激励,车身的扭转刚度,板簧的固定点X、Y两个方向刚度提升的贡献非常少,使得车辆行驶中的动态噪声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包括有两个沿着车身纵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纵梁总成,两个纵梁总成通过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段通过短纵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包括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后纵梁、纵梁加强梁和第三横梁连接板,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板、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均间隔固定在后纵梁上,所述纵梁加强梁合并在后纵梁上,所有第三横梁连接板均与第三横梁固定连接,所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均与第二横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所有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均与第四横梁的端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包括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和内加强板,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在后纵梁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形且其开口朝向后纵梁,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顶部与后纵梁的底部焊接配合,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的侧面设置有板簧前部安装孔,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和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均安装在第一板簧固定支架靠近第二横梁的一侧,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和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均与第二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和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的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与后纵梁的中心线垂直,所述内加强板安装在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部且其所在平面与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的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安装在第一板簧固定支架远离第二横梁的一侧,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在第二横梁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形。优选的,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包括有长度方向与后纵梁中心线平行的第二板簧固定支架、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套管、第二板簧固定支架连接板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为直线形且在后纵梁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形,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均安装在第二板簧固定支架靠近第四横梁的一侧,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均与第四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的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与后纵梁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安装在第二板簧固定支架远离第四横梁的一侧,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在第四横梁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形,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连接板安装在第二板簧固定支架的底部,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连接板的侧面设置有板簧后部安装孔2502,所述套管插接在板簧后部安装孔2502内。优选的,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还包括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封板,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封板与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的侧面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封板所在平面与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的所在平面相互垂直。优选的,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还包括有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封板,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封板与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的侧面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封板所在平面与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的所在平面相互垂直。优选的,所述后纵梁和短纵梁在后纵梁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形,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在第四横梁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也为U形,所述纵梁加强梁通过若干个小隔板固定安装在后纵梁内。优选的,所述后纵梁位于第三横梁连接板的旁侧设置有减震器铰接座。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其一:两个纵梁总成通过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固定连接,板簧安装点强度及刚度提升,可以提高车身的可靠度,减少车身开裂的几率;其二:通过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第二横梁等零件的连续配合结构拱桥的形状,来达到传递分解冲击力的目的,对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形成有效支撑,减少了第一板簧固定支架的自身的受力,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寿命。其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与第二横梁和第四横梁的安装方式能够有利于改善车身的模态,降低车辆行驶中的动态噪声;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解释:图1是本专利技术与车身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与板簧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纵梁总成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1是沿图4沿A-A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C处放大图;图13是沿图4沿B-B线的剖视图;图14是图13的D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车身下部结构1,地板2,纵梁总成3,第四横梁4,短纵梁5,第三横梁6,第二横梁7,第一横梁8,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后纵梁11,外侧壁面1101,内侧壁面1102,底部面一1103,法兰面一1104,第三横梁连接板12,小隔板13,纵梁加强梁14,侧壁面一1401,侧壁面二1402,底部面二1403,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法兰面二1501,法兰面三1502,法兰面四1503,板簧前部安装孔1504,法兰面五1505,法兰面五1506,内加强板16,法兰面六1601,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17,法兰面七1701,法兰面八1702,法兰面九1703,法兰面十1704,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18,法兰面十一1801,法兰面十二1802,法兰面十三1803,法兰面十四1804,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封板19,法兰面十五1901,法兰面十六1902,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20,法兰面十七2001,法兰面十八2002,法兰面十九2004,第二板簧固定支架21,法兰面二十2101,法兰面二一2102,法兰面二二2103,法兰面二四2105,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22,法兰面二五2201,法兰面二六2202,法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下部结构(1)包括有两个沿着车身纵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纵梁总成(3),两个纵梁总成(3)通过第一横梁(8)、第二横梁(7)、第三横梁(6)和第四横梁(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梁(6)和第四横梁(4)的中段通过短纵梁(5)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3)包括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后纵梁(11)、纵梁加强梁(14)和第三横梁连接板(12),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板(12)、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均间隔固定在后纵梁(11)上,所述纵梁加强梁(14)合并在后纵梁(11)上,所有第三横梁连接板(12)均与第三横梁(6)固定连接,所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均与第二横梁(7)的端部固定连接,所有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均与第四横梁(4)的端部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下部结构(1)包括有两个沿着车身纵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纵梁总成(3),两个纵梁总成(3)通过第一横梁(8)、第二横梁(7)、第三横梁(6)和第四横梁(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梁(6)和第四横梁(4)的中段通过短纵梁(5)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3)包括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后纵梁(11)、纵梁加强梁(14)和第三横梁连接板(12),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板(12)、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和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均间隔固定在后纵梁(11)上,所述纵梁加强梁(14)合并在后纵梁(11)上,所有第三横梁连接板(12)均与第三横梁(6)固定连接,所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均与第二横梁(7)的端部固定连接,所有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均与第四横梁(4)的端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总成(9)包括有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20)、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17)、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18)和内加强板(16),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在后纵梁(11)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形且其开口朝向后纵梁(11),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顶部与后纵梁(11)的底部焊接配合,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的侧面设置有板簧前部安装孔(1504),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17)和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18)均安装在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靠近第二横梁(7)的一侧,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17)和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18)均与第二横梁(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17)和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18)的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与后纵梁(11)的中心线垂直,所述内加强板(16)安装在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内部且其所在平面与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17)的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一板簧固定支架外支撑板(20)安装在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远离第二横梁(7)的一侧,第一板簧固定支架(15)在第二横梁(7)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承载式车身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簧固定支架总成(10)包括有长度方向与后纵梁(11)中心线平行的第二板簧固定支架(21)、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前支撑板(22)、第二板簧固定支架内后支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堃田峰荣升格邹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