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油缸活塞杆的防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169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油缸活塞杆的防水装置,包括活塞杆,压盖和装在压盖上与活塞杆对应的防尘圈、唇口向内的密封圈,在所述的压盖(1)上装有与所述的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3)对应的唇口向外的唇形密封圈(4),所述的唇形密封圈(3)与所述的唇形密封圈(4)之间形成有压力油腔(5),在所述的压盖(1)上设有油路(6),所述的油路(6)一端与压力油腔(5)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油源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防止水带入油缸,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油缸,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压油缸活塞杆的防水装置
技术介绍
在混凝土输送泵以及其它一些机械产品中,其油缸活塞杆浸在水中,当活塞杆回缩时,容易将水带入液压油中。目前采用的油缸活塞杆密封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唇口向内的密封件用来封油,一个防尘圈用来防止外界污染物的侵入。在活塞杆后退时,表面会附着一层水膜,经过防尘圈时,防尘圈对水膜有一个刮挤作用,刮挤效果与防尘圈对活塞杆的压力以及油缸运动的速度有关,防尘圈对活塞杆的表面压力大,经过防尘圈后残留的水就少,由于防尘圈对活塞杆表面的压力仅为防尘圈弹性变形产生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很小的,不足以将活塞杆上的水膜全部刮下,油缸每动作一次带入少许,频繁动作积累使大量的水带入,引起液压油乳化变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水带入油缸且结构简单的液压油缸活塞杆的防水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压盖上装有与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对应的唇口向外的唇形密封圈,两个唇形密封圈之间形成有压力油腔,在压盖上设有油路,油路一端与压力油腔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油源连通。由于本技术保留外侧的防尘圈以及内侧的密封圈,增加的一个唇形密封圈与原有的唇形密封圈之间形成压力油腔,并接通压力油,压力油作用在唇形密封圈的唇边上,使唇边紧紧贴在活塞杆上,由于唇形密封圈本身具有弹性,在压力油作用下就能将活塞杆上的水膜刮挤干净,故本技术能有效防止水带入液压油缸,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在压盖1上装有与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3对应的唇口向外的唇形密封圈4,两个唇形密封圈3、4之间形成压力油腔5;在压盖1上设有油路6,油路6一端与压力油腔5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油源连通。由于本技术保留外侧的防尘圈7以及内侧的密封圈8,增加的一个唇形密封圈4与原有的唇形密封圈3之间形成压力油腔5,压力油腔5接通压力油,压力油作用在唇形密封圈3、4的唇边上,使唇边紧紧贴在活塞杆2上,由于唇形密封圈3、4本身具有弹性,在压力油作用下就能将活塞杆2上的水膜刮挤干净,能有效防止水带入液压油缸。权利要求一种液压油缸活塞杆的防水装置,包括活塞杆(2),压盖(1)和装在所述的压盖(1)上与所述的活塞杆(2)对应的防尘圈(7)、密封圈(8)、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3),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压盖(1)上装有与所述的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3)对应的唇口向外的唇形密封圈(4),所述的唇形密封圈(3)与所述的唇形密封圈(4)之间形成有压力油腔(5);在所述的压盖(1)上设有油路(6),所述的油路(6)一端与压力油腔(5)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油源连通。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油缸活塞杆的防水装置,包括活塞杆,压盖和装在压盖上与活塞杆对应的防尘圈、唇口向内的密封圈,在所述的压盖(1)上装有与所述的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3)对应的唇口向外的唇形密封圈(4),所述的唇形密封圈(3)与所述的唇形密封圈(4)之间形成有压力油腔(5),在所述的压盖(1)上设有油路(6),所述的油路(6)一端与压力油腔(5)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油源连通。本技术能有效防止水带入油缸,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文档编号F16J15/32GK2506820SQ01249548公开日2002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23日专利技术者陈林, 刘永东 申请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油缸活塞杆的防水装置,包括活塞杆(2),压盖(1)和装在所述的压盖(1)上与所述的活塞杆(2)对应的防尘圈(7)、密封圈(8)、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3),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压盖(1)上装有与所述的唇口向内的唇形密封圈(3)对应的唇口向外的唇形密封圈(4),所述的唇形密封圈(3)与所述的唇形密封圈(4)之间形成有压力油腔(5);在所述的压盖(1)上设有油路(6),所述的油路(6)一端与压力油腔(5)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油源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刘永东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