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时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735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时控制装置,在自动变速器的摩擦元件发生故障时无误判并且不费时地确定故障位置并迅速地对故障部位执行故障对策。比较故障时刻的指令变速档的设定变速比和实际变速比,从而判定摩擦元件发生故障,基于该判定来指令可再发动的躲避变速档。对于摩擦元件的故障判定,由于仅在指令变速档为通过低速档离合器(LOW/C)和单向超越离合器的连结而形成的第1速时,将故障分离或故障连结的摩擦元件确定为一个,所以准确、详细地确定故障内容从而适当地设定躲避变速档。另一方面,由于故障时刻的指令变速档为连结第1速以外的多个摩擦元件的变速档时,不将故障的摩擦元件确定为一个,因此可以迅速地设定躲避变速档而不必担心误判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时控制装置,特别是控制摩擦元件的工作油压的阀等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中,探测油压控制电路中的电磁线圈或传感器类的电气故障,并执行与该故障状态相应的控制。但是,自动变速器的故障不仅有上述电气故障,而且也存在在控制摩擦元件的工作油压的阀中,发生阀体的卡死或异物的啮入等,从而阀工作不良的故障。由于这样的阀的工作不良,应连结的摩擦元件成为分离状态,应分离的摩擦元件成为连结状态时,由于成为与被指令的变速档不同的变速档,或变速档成为空档的空档失效(ニユ一トラルフエ一ル),从而引起在车辆停止后不能再发动等现象。这样的故障的发生本身比较容易探测,但与电气故障的情况不同,难以确定是与哪个摩擦元件有关的故障。因此,作为其对策,特开2000-240785号公报中示出了通过比较指令变速档的变速比和实际变速比来将故障的摩擦元件确定为一个,并进行与确定的摩擦元件的故障状态对应的控制的例子。在该控制中,在尽管摩擦元件应被分离但是为连结的状态的故障连结发生了的情况下,向将发生了该故障连结的摩擦元件连结而形成的变速档变速,反之在尽管摩擦元件应被连结但是为分离的状态的故障分离发生了的情况下,向不连结发生了该故障分离的摩擦元件而形成的变速档变速。特开2000-240785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例中,由于采用在行驶中的所有的变速档一律比较指令变速档的变速比和实际变速比来确定故障的摩擦元件的方法,因此实际上包含误判定的可能性。例如,在特开2000-240785号公报中记载的自动变速器中,第2速为作为摩擦元件将低速档离合器和2&4制动器连结而形成的速度,但在故障判定时的变速档(指令变速档)为该第2速的情况下,首先假设低速档离合器故障分离的情况,以及2&4制动器故障分离的情况。根据该自动变速器的连结表,在低速档离合器故障分离的情况下,成为空档(N),在2&4制动器故障分离的情况下,成为第1速。但是,不管在高车速行驶中发生了何种故障,由于发动机都以第1速相当的转速不上升,因此不能确定实际的齿轮比。此外,根据行驶状态不同,在相当于第1速的变速比下,发动机转矩达到顶点,尽管低速档离合器的故障分离,也有可能误判定为2&4制动器的故障分离。确定变速比花费时间,从而,故障部位的确定花费时间,对于要求迅速的应对的故障对策没有效。
技术实现思路
从而,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迅速地进行故障应对而不必担心误判定的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时控制装置。因此,本专利技术在通过摩擦元件的连结组合来实现多个变速档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实际变速比计算部件,计算当前的实际变速比;故障判定部件,比较当前的指令变速档的设定变速比和实际变速比,从而判定摩擦元件的故障发生;以及异常时控制部件,在发生了摩擦元件的故障时,指令可传递动力变速档,故障判定部件仅在指令变速档是通过一个摩擦元件和单向超越离合器的连结而形成的变速档时,将故障的摩擦元件确定为一个,异常时控制部件基于上述确定的摩擦元件来指令可传递动力变速档。在通过一个摩擦元件和单向超越离合器的连结而形成的变速档下,在行驶中发生了摩擦元件的故障的情况下,如果是没有传递动力的状态则上述一个摩擦元件成为分离状态的情况,和如果是传递动力的状态则应分离的其它的摩擦元件连结的情况唯一决定。而且,在上述一个摩擦元件和其它的摩擦元件被连结的状态下,由于不要求单向超越离合器的连结,所以可以确定实际变速比。基于此,在本专利技术中,仅在故障时刻的指令变速档为通过一个摩擦元件和单向超越离合器的连结而形成的变速档时,将故障的摩擦元件确定到一个,因此可以准确、详细地确定故障内容,从而适当地设定可传递动力变速档。另一方面,在故障时刻的指令变速档为通过一个摩擦元件和单向超越离合器的连结而形成的变速档以外的变速档时,不将故障的摩擦元件确定到一个,从而在该指令变速档下应连结的摩擦元件都视为故障从而设定可传递动力变速档,因此可以避免误判定,而且迅速地设定可传递动力变速档。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器的齿轮系的框架图。图2是表示摩擦元件的连结组合的图。图3是表示自动变速器的油压电路以及电子变速控制系统的图。图4是表示与故障判定和故障时控制有关的控制的流程的主流程图。图5是表示故障模式的图。图6是详细地表示故障时控制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故障时控制的连结指令模式的图。符号说明1、2、3、4、5连结活塞室6第一油压控制阀6a第一负载电磁线圈6b第一调压阀7第二油压控制阀7a第二负载电磁线圈7b第二调压阀8第三油压控制阀8a第三负载电磁线圈8b第三调压阀9第四油压控制阀9a第四负载电磁线圈9b第四调压阀10第五油压控制阀10a第五负载电磁线圈10b第五调压阀 11第一压力开关12第二压力开关13第三压力开关14第四压力开关15第五压力开关16手动阀17控制阀40A/T控制组件41车速传感器42节流阀传感器43发动机旋转传感器44涡轮旋转传感器45抑制(インヒビタ)开关46油温传感器IN输入轴OUT输出齿轮G1、G2行星齿轮组H/C高速档离合器LOW/C低速档离合器L&R/B低速止回制动器LOW/OWC低速单向超越离合器2-6/B2-6制动器3-5R/C3-5回动离合器TC变速器机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应用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齿轮系的框架图。该自动变速器包括单纯的行星齿轮组G1和腊文瑙型行星齿轮组G2。行星齿轮组G1具有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轮架C1、第一内齿轮R1。行星齿轮组G2具有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轮架C2、第三太阳轮S3、第二内齿轮R2。经由未图示的发动机以及液力变矩器输入发动机驱动力的输入轴IN经由第一构件M1与第一内齿轮R1直接连结。输入轴IN还经由第二构件M2以及高速档离合器H/C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第一行星轮架C1经由第三构件M3和低速档离合器LOW/C和第五构件M5与第三太阳轮S3连结。第一行星轮架C1还经由第三构件M3和3-5回动离合器3-5R/C以及第六构件M6与第二太阳轮S2连结。而且,第六构件M6经由2-6制动器2-6/B可与变速器机箱TC固定以及解除固定。第一太阳轮S1经由第四构件M4固定在变速器机箱TC上。第二行星轮架C2经由第七构件M7、并列配置的低速止回制动器L&R/B以及低速单向超越离合器LOW/OWC,相对于变速器机箱TC可单向旋转地被支承,同时设为对其旋转可限制(固定)以及解除限制。第二内齿轮R2经由第八构件M8与输出齿轮OUT连结。如上构成的自动变速器通过图2所示的各摩擦元件的连结、分离的组合,实现前进6速(1st~6sh),后退1速(Rev)的变速档。在图2中,○标记表示连结,无标记表示分离,○上有×的标记表示虽为连结但在发动机制动时工作,全涂上的○表示仅在发动机驱动时进行机械连结动作(旋转限制)。而且,在D范围位置上,根据基于车速和节流阀开度设定的变速表,进行上述前进6速的自动变速控制。此外,通过从D范围位置向R范围位置的选择操作,进行后退1速的变速控制。这里,前进变速档中,在低速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摩擦元件相连结组合而实现多个变速档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实际变速比计算部件,该实际变速比计算部件计算当前的实际变速比;故障判定部件,该故障判定部件比较当前的指令变速档的设定变速 比和所述实际变速比,从而判定所述摩擦元件发生了故障;以及异常时控制部件,在所述摩擦元件发生故障时,该异常时控制部件指令可传递动力变速档,所述故障判定部件仅在所述指令变速档是由一个摩擦元件和单向超越离合器相连结而形成的变速档时 ,将故障的摩擦元件确定为一个,所述异常时控制部件基于所述被确定的摩擦元件来指令可传递动力变速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敬幸道冈浩文田坂创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