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33122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动力传递系统,其具有一主动轮、至少第一、第二从动轮及一弹性连接件。该主动轮与一动力产生器件相配合且带动该第一从动轮转动从而将该动力产生器件产生之动力传递至该第一从动轮上。该动力传递系统还包括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中的其中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从而通过该弹性连接件可将传至第一从动轮上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轮上。(*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动力传递系统,尤其是一种可以防止齿轮崩齿之动力传递系统。
技术介绍
动力传动系统是许多机械设备必不可少的元件之一。例如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的记录或重放设备,其具有一可动读/写单元,通过光学或磁性原理将数据记录于一快速转动的盘片上或读取已存储于盘片上的数据。因此,在该等记录或重放设备的内部,需提供一驱动单元分别驱动盘片转动及读/写单元移动。请参看图1,一传统的驱动单元80安装固定于该记录或重放设备的一金属板82上。驱动单元80具有一主轴马达800,其固定于金属板82的一侧。主轴马达800具有一转轴802,转轴802穿过并伸出金属板82外。一轴心转盘804固定于转轴802的端部,以与盘片(图未示)的中心孔套合从而带动盘片转动。该驱动单元80还具有一驱动马达806及一传动机构808,驱动马达806产生驱动力,传动机构808连接驱动马达806与该记录或重放设备的读取单元86,从而将驱动马达806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读/写单元86上以带动该读取单元86沿导轨88设定的方向移动。该传动机构808包括一传动齿轮组810及一传动齿条812,且传动齿条812与读/写单元86固定连接。传动齿轮组810具有第一、第二及第三双联齿轮(未标示)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一三级减速齿轮组。传动齿轮组810的第一双联齿轮的大齿轮与驱动马达806上的主动齿轮807相啮合,从而将驱动马达806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传动齿轮组810上。传动齿轮组810内部啮合传动,并且该第二双联齿轮的大齿轮与该第一双联齿轮的小齿轮相配合,该第三双联齿轮的大齿轮与该第二双联齿轮的小齿轮相配合,从而减小齿轮的转动速度并将驱动力传递至该第三双联齿轮上。该第三双联齿轮的小齿轮与传动齿条812相啮合,从而将该驱动力传递至传动齿条812上。由于传动齿轮组810通常由塑料材料制成,驱动马达806与传动齿轮组810都会因为扭力过大而产生崩齿等现象,从而使得驱动单元80被损坏。然而,驱动马达806输出的负荷过大,或者传动齿条812遇到突发状况都会导致传动齿轮组810的齿轮间或传动齿轮组810与传动齿条812之间扭力超过限制。就上述记录或重放设备而言,要避免传动齿条812产生突发状况引起的崩齿现象是非常困难的。其一,该记录或重放设备在记录或读取数据时,读取单元86首先进行读盘复位。即,在找到数据在盘片上对应的物理位置之前,读取单元86会一直被移至导轨88内侧的末端。由于惯性作用,此时传动齿轮组810与传动齿条812之间会传递相当大的扭力,当扭力的大小超过允许范围时,就会出现崩齿现象。另外,该记录或重放设备从组装、测试、运送到使用要经过很多过程,每一过程中该记录或重放设备都有可能被意外跌落。当该记录或重放设备跌落时,读取单元86会突然移到导轨88的内、外两端。读取单元86到达导轨88的内、外两端的瞬间,传动齿轮组810与传动齿条812之间传递的扭力相当大,很容易产生崩齿现象。上述崩齿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该记录或重放设备中,而是动力传递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电动玩具、汽车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可以避免崩齿现象的动力传递系统实为必要。一动力传递系统,其具有一主动轮、至少第一、第二从动轮及一弹性连接件。该主动轮与一动力产生器件相配合且带动该第一从动轮转动从而将该动力产生器件产生之动力传递至该第一从动轮上。该动力传递系统还包括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中的其中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从而通过该弹性连接件可将传至第一从动轮上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轮上。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动力传递系统采用一弹性连接件实现第一从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之间的动力传输,该弹性连接件与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从而通过静摩擦力的作用,可使一第一从动轮带动第二从动轮转动实现动力传递。当该动力传递系统出现扭力大于该弹性连接件与其弹性抵压的从动轮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不再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该弹性连接件与与其连接的从动轮会相对于另一从动轮做相对滑动,从而完全避免崩齿现象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具传统的驱动单元的记录或重放设备的的立体图。图2是具采用本技术动力传递系统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之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之驱动马达与减速齿轮组组装后之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之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之第三从动轮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之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之弹性连接件与第四从动轮的一体式器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之动力传递系统,以下以采用本技术动力传递系统一较佳实施方式之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为例作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之动力传递系统并不仅限于应用于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中,其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包含动力传动系统的电子器件中,如电动玩具等。请参阅图2,一信息记录/再现装置99具有一基板10、一主轴马达20、一读/写单元30、一驱动马达40及一动力传递系统50。其中,基板10具有一开口12,主轴马达20固定于基板10的一侧,且与开口12的一短边相邻设置。主轴马达20的轴心22穿过基板10以伸出基板10的另一侧。一转盘24固定于轴心22的末端,且可与盘片(图未示)相套合,从而带动该盘片转动。一导轨32沿盘片径向跨接于开口12上。读/写单元30一侧套设于导轨32上,另一侧滑动搭设于开口12的一侧边上。驱动马达40固定于基板10上,且与导轨32相邻设置。动力传递系统50分别连接驱动马达40与读/写单元30,从而将驱动马达40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读/写单元30上,以带动读/写单元30沿导轨32的方向做前后移动。请一并参阅图3,动力传递系统50包括一减速齿轮组52、一传动齿条54及二轴销56。其中,减速齿轮组52连至驱动马达40上,传动齿条54与读/写单元30固定连接。减速齿轮组52可根据需要设定任何级数的减速齿轮组,本实施方式以二级减速齿轮组为例说明其结构。该减速齿轮组52包括一主动轮520及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从动轮522、524、526、528(请参看图5)。主动轮520套设于驱动马达40的转轴上,且与第一从动轮522相啮合。主动轮520与第一从动轮522之间可以是齿轮啮合的方式配合,也可以是通过皮带轮的方式配合。主动轮520的直径远远小于第一从动轮522的尺寸,从而实现第一级减速。第一、第二从动轮522、524同轴设置,二者通过轴销56固定于基板10上。第一、第二从动轮522、524可分别为一双联齿轮中同心的大、小齿轮。第二从动轮524与第三从动轮526相啮合,且第二从动轮524的直径远远小于第三从动轮526的尺寸,从而实现第二级减速。第三、第四从动轮526、528之间通过一弹性连接件58联接,第四从动轮528与传动齿条54相啮合。请参阅图4,第三从动轮526具有相对的二侧面(未标示),且其中心具有一贯穿第三从动轮526的开孔527。第三从动轮526的其中一侧面的中心部分垂直延伸形成一环形凸缘529。弹性连接件58(请参看图3)部分收容于该开孔527中且与开孔527的边缘弹性连接。请参阅图5,弹性连接件58与第四从动轮528为一一体式器件,弹性连接件58具有一圆形主体部580,该主体部580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动力传递系统,其具有一主动轮及至少第一、第二从动轮,该主动轮与一动力产生器件相配合且带动该第一从动轮转动从而将该动力产生器件产生之动力传递至该第一从动轮上,其特征在于:该动力传递系统还包括一弹性连接件,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中的其中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从而通过该弹性连接件可将传至第一从动轮上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宾海殷岱岳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